词条 | 柯亭笛 |
释义 | 中文名:柯亭笛 外文名:KeTing flute 拼音:ke ting di 出处:《晋书·桓伊传》 史记传为汉蔡邕 用 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典故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 出处《晋书·桓伊传》:“﹝ 桓伊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 江 左第一。有 蔡邕 柯亭 笛,常自吹之。”亦省作“ 柯笛 ”、“ 柯亭 ”。 唐 李縠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诗:“ 兰亭 旧趾虽曾见, 柯 笛遗音更不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温庭筠》:“﹝ 温庭筠 ﹞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清 纳兰性德 《水龙吟·题文姬图》词:“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向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典故汉朝光和元年,蔡邕奉汉灵帝之命,发表了对国家大事的评说,触犯了宦官被判罪充军,流放到千里冰封的遥远的北国去。不久,朝庭大赦,蔡邕获释回家。全家大小离开荒凉的雪原,跋涉来到五原地带,不料又得罪了当时的太守王智,只好转道南行,过着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活。没料到在这流浪时期,竟制作成了两件流传于世的古乐器——“柯亭笛”和“焦尾琴”。 蔡邕全家到了会稽高迁。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终于同意了。笛子作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 ------------------------------------------------------------------------------------------------------------------------------ 〈后汉书.蔡邕传〉注引张骘〈文士传〉:“蔡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也。’” 〈晋书.桓伊传〉云:“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柯亭:古地名胜。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一名“千秋亭”,又名“高迁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