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扛台阁
释义

扛台阁是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在石塘有座麒麟山,麒麟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温岭各乡镇都有,惟石塘镇箬山最著名。作为温岭石塘镇箬山一带传统的渔民庆丰收习俗,扛台阁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扛台阁时,总是由一个村发起,其他响应的村要将本村的台阁扛到该村,待全部到齐后,再按照发起、响应的先后顺序起程游街穿巷,待每条街巷、村子巡游完毕才结束,如此一直持续十多天,一般连续要扛三年。原来的台阁由竹木等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都是用不锈钢管扎成,周围装上日光灯管,装饰亮丽。扛台阁时,一般由火镬开道(有时候最前面是当年的生肖模型),随后是五六人组成的锣鼓队,然后才是发起的那个村抬的台阁,后边又有十几人扛发电机、牵电缆线,台阁队就这样一队接一队地出发。

扛台阁时,整个渔镇形同节日,台阁队经过时,人们夹道相迎,欣赏台阁中由童男童女妆扮的戏曲故事,有时候,在扛台阁时还表演大奏鼓。 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记载,温岭箬山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传统舞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大奏鼓演奏由10来个男性渔民组成,但人数并不限定,可以七八人,也可以十几二十余人。男扮女装,脸上涂白圈红,上身穿桔黄色的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的大口裤,衣襟的边角上绣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花边,头戴橄榄形的黑色羊角帽,耳朵上挂着“黄金”大耳环,套上手镯脚镯,全部光着粗大的脚板,走起路来忸忸怩怩,活像戏剧中的媒婆那样滑稽幽默。两个扛着大鼓,一个奏大鼓的兼指挥,一个敲木鱼,两个敲小锣,一个敲大钹,一个敲小钹,两个敲钛锣(也是一个一小),他们自由地跳、自由地舞,叉开两腿,摇曳着身子,两只大手有力地挥动着鼓槌,左纵右跳,随着大鼓的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边敲边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既奔放又含蓄,是灵魂的呐喊,又是生命的细语;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了渔民内在的情感冲动及征服大海本质力量的自信。 如今大奏鼓早已不再是箬山的“专利”,已成为石塘大奏鼓、温岭大奏鼓了。在箬山,二三十岁的青年渔民是这一活动的活跃份子,还有很多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跟着七八十岁的老渔民学大奏鼓。最近,一支女子大奏鼓队在箬山这块具有丰厚海洋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应运而生。大奏鼓这一健康的群众文艺活动,不仅活跃了海滨渔村的文化生活,还挺进了城市舞台。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台阁是将一张方桌、一张长桌拼在一起,反过来桌脚朝天,用各种彩纸、彩布、彩花扎成彩架,成为一个漂亮的小戏台,上面挂着雪亮的汽灯和相应的戏剧场景,里面有几个五六岁、七八岁长相俊俏的小孩子,化妆成诸如《楼台会》、《霸王别姬》、《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戏剧造型,由十几个年轻力壮、热心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渔民抬着,紧跟着锣鼓和火,随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遍游各村。游行队伍未进村,锣鼓声和人们的喧闹声早已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情好客的渔区人民,还会以观赏台阁的名义,邀请一些远地村庄的亲属来家做客。

箬山镇的民居依山而建,村道高高下下,曲曲弯弯,颇为难行,何况是扛着一二百斤重的台阁和发电机,但扛台阁的人,虽然累得脸上都是汗,却不显得倦怠。当敲锣打鼓的台阁队经过时,沿途村居的男女老幼都纷纷出来,夹道相迎,争睹台阁风采。有的站得高高的,有的拿出相机、手机拍照,有的则在路边或从窗户中探出头来观赏。记者看到,扛火镬的,途中有人负责续添柴火。走在最后的一个村,不少人高举铁棍包棉布做成的火把,将周围照得红通通的。行进中,火把燃得差不多了,就将火把头插入装着柴油的油漆罐中续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