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泰垵 |
释义 | 康泰垵 鼓浪屿西端骆驼峰到北端燕尾山之间的海岸线,纵观起伏如马鞍,横看蜿蜒似长虹,宋代俗称“虹带鞍”。元、明之间,对岸嵩屿渔民李氏家族过来捕鱼,发现这里的海滩生产一种贝类,便起名“舩{舟代}”,并把这海湾改称“舩{舟代}湾”。有人以此事作上联:“舩{舟代}湾舩{舟代}捉舩{舟代}”(舩{舟代}闽南方言,即渔夫),可是下联久久没人对上。直到清道光九年(公元1849年),厦门十三条街(今大同路一带)被焚而成“火烧街”时,某公一时灵感骤生才对出下联:“火烧街烧火喊火烧”(烧火,闽南方言,即火夫)。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避倭寇骚扰,李氏纷纷迁回嵩屿,一个世纪之后,举族重返舩{舟代}湾,并以闽南谐音改换一个吉利的地名叫“康泰垵”,以祈求能安居乐业。经过李氏家族的重整,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闽南人称房屋为“厝”,这里便被称为“李厝澳”。后来,其他家族也陆续来此开发,小渔村已非李家天下,便改“李”为谐音的“内”,叫“内厝澳”。这既符人文,又切环境,因为这村落位于康泰垵海湾之内。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康泰垵海湾一块突出的大礁石上(现水产试验场滨海处)建瞭望台,俗称“枪楼”,以此观察从九龙江来犯的清军。据说郑成功还曾在这里操练过水师,从此康泰垵一带平安无事,名副其实地康泰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