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释义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 苏联元帅,军事家;原名康斯坦丁·克萨维里耶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因其父名常被拼写错误,于1920年代非常郁闷地改为现名。

中文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外文名: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

国籍:前苏联

出生地:大卢基市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1968年8月3日

职业:元帅

主要成就:获金星奖章两枚,列宁勋章7枚等

代表作品:《军人的天职》

人物简历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

1896年12月9日出生于大卢基市。

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

1919年加入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骑兵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

1930年任苏联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苏联第15骑兵师师长。

1936年任苏联第5骑兵军军长。

1940年任苏联第9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7月任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属的苏联第16集团军司令。

1942年7月任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

1942年9月任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一起,率部与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于次年2月俘虏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

1943年2月因苏联顿河方面军改编为苏联中央方面军,遂改任苏联中央方面军司令。

1943年10月任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

1944年2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

1944年11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

1945年6月22日奉命担任24日莫斯科胜利阅兵式受阅部队总指挥。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柏林战役等,被誉为“常胜元帅”。

1944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

1949年至1956年应波兰政府邀请并经苏联政府同意而出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被授予波兰元帅军衔。后来则担任过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国防部总总监组总监等职。

1968年8月3日,在莫斯科逝世。

传奇人生

少年时期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洛瓦河畔的小城大卢基。他的祖父是波兰族人,在华沙近郊当过林务员。他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收入尚丰,家境不错。他的母亲当过女教师,对他和两个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

罗科索夫斯基4岁的时候,因父亲调动工作,全家迁居华沙。他进入安东·拉贡学校学习。幼小的罗科索夫斯基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阅读那些传奇英雄的故事。

罗科索夫斯基的童年是宁静而无忧无虑的。但是好景不长,父亲工伤病故,家境剧变。母亲担起养家的重担,从袜厂揽些零活,没日没夜地干,勉强维持生计。大姐到纸厂做工,挣几文钱贴补家用。这期间二姐又不幸病逝。尽管生活异常艰难,母亲仍坚持让儿子继续上学。

1910年,母亲积劳成疾,病倒床上,再也无力干活了。罗科索夫斯基只好辍学。这时他刚上完市立学校的4年级。14岁的罗科索夫斯基进入袜厂当工人,开始了劳动的生涯。第二年,母亲去世。

1912年,华沙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罗科索夫斯基加入了工人斗争的行列。在一次与宪兵的冲突中,他被抓进监狱。两个月的铁窗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布尔什维克。出狱后,他被工厂解雇。16岁的少年到了他姐夫开的一个石坊里当起石匠学徒。

参军入伍

1914年7月28日,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当天,俄国卡尔戈波尔龙骑兵第5团开进华沙。身高体壮的罗科索夫斯基虚报了两岁,谎称20岁,得以按规定年龄加入该团,被分到骑兵6连,先后列兵和下士,由此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军与德军的战斗很快便全面展开。罗科索夫斯基作战英勇而机智,两次获4级乔治十字奖章,一次获3级乔治十字奖章。1916年7月初,卡尔戈波尔团调到后方,罗科索夫斯基被选送到团教导队,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卡尔戈波尔团站到了苏维埃政权一边。年底,罗科索夫斯基与团里的大部分龙骑兵加入了红军卡尔戈波尔分队。不久,他被选为副队长。国内战争中,罗科索夫斯基随分队转战南北,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同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18年9月,红军东方面军第3集团军乌拉尔第3师组建乌拉尔骑兵第1团。罗科索夫斯基担任了骑兵团第一骑兵连连长。1919年3月7日,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5月底,骑兵团分编成两个骑兵营,他被任命为乌拉尔独立骑兵第2营的营长,指挥近500名骑兵。

获得勋章

1919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获得他在红军中的第一次奖赏——红旗勋章。旅政委米亚吉在给上级的请功报告中写道:“1919年11月4日,在瓦科林斯耶村附近的战斗中,罗科索夫斯基担任步兵第262团前卫并直接指挥属下骑兵营,突破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的配置地域。他率领30人的马队冲击敌炮兵连,在粉碎了步兵掩护部队的顽强抵抗之后,以勇猛的突击完整地缴获了炮兵连的火炮……”

1920年1月底,几个独立骑兵营合并成第30团,罗科索夫斯基任团长。不久,骑兵第30团派驻俄蒙边界一带,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东部边境。8月,罗科索夫斯基转任步兵第35师骑兵第35团团长。这个团驻扎在伊尔库茨克,从未参加过战斗。24岁的罗科索夫斯基出色地完成了训练部队的任务。1921年3月,骑兵第35团缩编为骑兵第35独立营,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营长。师司令部强调,缩编是暂时的,以后还将恢复团的建制。

再获勋章

此间,拥有1万骑兵的温甘伦王爷的反苏维埃武装不断从蒙古境内出击,侵扰苏维埃共和国边境。4月,红军步兵第35师被调往贝加尔湖以南,迎击温甘伦的入侵。6月初,温甘伦的骑兵向俄罗斯边境重镇热尔图林卡亚发起进攻,将驻守的第2步兵营主力切断并包围起来。罗科索夫斯基的骑兵第35营正处于镇子的右翼侧,作为预备队待命。他根据战场形势,当机立断,命令骑兵出击。他自己一马当先,挥舞马刀冲入敌阵。红军骑兵奋勇冲锋,击退了敌人,为第2营解了围。为此罗科索夫斯基获得第二枚红旗勋章。

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次战役中负伤,子弹打穿了他的腿骨。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之后,回到营队。不久骑兵营恢复团的建制,他也随任团长。1921年12月,他被调任库班骑兵第5师第3旅旅长。这时内战已经结束。1922年7月,骑兵第3旅缩编为第27团,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团长。

1922年底,库班骑兵第5师对罗科索夫斯基的鉴定如下:“具有坚强的意志,精力充沛,果断,冷静而沉着。对部下和对自己一样要求严格。关心别人。受到爱戴和拥护。热爱军事,能轻松地承受军旅生活。具有杰出的智力,热爱本职工作,比较注重战斗工作,对组织和行政工作重视不够。俄共党员。受过中学5年级的教育。未受过专业军事教育,但热爱军事工作并以自学方式进行自修。经历长期实战,拥有在红军中以及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积累的战斗经验。由于在东方面军中参加过反高尔察克和温甘伦的作战而被授予两枚红旗勋章……”

师首长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是很有前途的将才,极力主张上级给他进修机会。

进修学习

1924年9月,罗科索夫斯基进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进修。1926年9月,进修班结业后,他被派回外贝加尔。他历任骑兵第3旅旅长、骑兵团团长。不久被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担任蒙古人民革命军骑兵第1师的教官。1928年9月归国后,他被任命为库班骑兵独立第5旅(该旅参加过中东路战争)旅长兼政治委员,因战功卓著又获得第三枚红旗勋章。1929年1月,他又进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进修了2个月。1930年起先后任骑兵第7师和第15师师长。1932年2月,库班第5旅扩编为骑兵第5师,他升任师长。由于训练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了苏联政府的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5年9月红军采用军衔制,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师级军衔。1936年初,他被任命为隶属列宁格勒军区的骑兵第5军军长,离开了服务多年的偏远的外贝加尔地区,来到军部所在地一俄罗斯的古老城市普斯科夫。

再次复职

1937年8月,正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受重用之时,他突然遭到逮捕——有人指控他与波兰和日本的谍报机关有瓜葛——被判处死刑;然而,罗科索夫斯基被执行死刑时,当时旁边的两个同时被处决的死刑犯都被处决了,唯独罗科索夫斯基被打了一颗空包弹,故此性命被保了下来。最终经过两年半的审查,查明所控不实,他官复原职,又回到骑兵第5军。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苏联正处于希特勒入侵的前夕。

1940年5月,苏军对军衔制进行了改革,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

1940年下半年,苏联开始组建机械化部队。基辅军区建立了几个机械化军。11月,罗科索夫斯基调离了骑兵部队,担任了基辅军区机械化第9军军长。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德军越过边界,分三路长驱直入。苏军作战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无法阻止德军的推进,全面败退。

展开战斗

罗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军机械化第9军在西南基辅方向上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头几周最艰难的日子里,罗科索夫斯基表现出苏军指挥员的大无畏精神,荣获了他的第4枚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向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斯摩陵斯克发起进攻(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扼守地区的苏军西方面军处境险恶。第16、第20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一部陷入德军合围。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组建几个集团军级的军群,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反突击,以扭转斯摩棱斯克战局。

7月14日,罗科索夫斯基奉命将机械化第9军交由副手指挥,自己飞往莫斯科,受领组建新军军群的任务。他只在莫斯科停留了几个小时。大本营告诉他,要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形成一片“真空”,军群的任务是不让德军向维亚济马方向推进。他的军群将由几个师组成。总参谋部派给他几名参谋和几名士兵。这就是他的才今部的全部班底。总参谋部指示他说:“从莫斯科到亚尔采天,沿途你所遇到的部队,统由你收编。具体指示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受领。”

当天傍晚,罗科索夫斯基带领他的司令部抵达位于维亚济马以北的卡斯纳的西方方面军指挥部。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指示他在亚尔采沃地域采取军事行动。最后铁木辛哥说:“预备队一到,就给你几个师,眼下你只能收编一些部队和兵团。”

7月17日夜间,罗科索夫斯基乘车前往亚尔采沃地域,一路收编了一些被打散或撤下的队伍。新军群在几天内组建起来,并立即投入战斗。

7月22日,苏军5个作战军群发起反击。战斗异常激烈。西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在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说:“……罗科索夫斯基今天从两翼和后方进行迂回,但遭到德军的反冲击,被迫撤至沃皮河东岸,右翼在亚尔采沃附近阻击德军桥头堡步兵第38师……”7月24日,铁木辛哥报告说:“在亚尔采沃地域双方血战三天,伤亡惨重………”7月27日,铁木辛哥的报告说:“亚尔采沃仍被罗科索夫斯基坚守着……”

苏军的反突击未能取得胜利,但阻滞了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进攻,并支援了第16、第20集团军的突围。8月初,这两个集团军突出德军的重围。第16集团军并入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仍用第16集团军的番号,罗科索夫斯基任司令员,下辖6个师,负责保卫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一线,防御正面宽50公里。

8月底,苏中央方面军遭到德军围歼,斯摩棱斯克战局更加恶化。9月初,苏最高统帅部再次发动反击,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10个师进攻叶利尼亚,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从北面迂回斯摩棱斯克。罗科索夫斯基兵力单薄,未能突破德军防御和解放斯摩棱斯克,但是牵制了德军准备用于叶利尼亚战役的大部分预备队,从而协助第24集团军收复叶利尼亚并向西推进25公里。苏军无力取得更大胜利。从9月10日开始,在斯摩棱斯克作战的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

11日,罗科索夫斯基被晋升中将军衔。

德军取得斯摩棱斯克会战胜利之后,没有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希特勒将首攻目标从莫斯科转向基辅和列宁格勒。德“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转而面南,和“南方”集团军群主力一起投入基辅战役。

9月底,德军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参见列宁格勒战役),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和3个坦克集群共78个师,180万人,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企图于入冬前攻下莫斯科(参见莫斯科战役)。

德军首先对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地带和维亚济马一线发动进攻。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和叶尔沙科夫的第20集团军防御正面相对平静。

10月5日,罗科索夫斯基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兹命令第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立即将其防御地带连同部队转交第20集团军司令员叶尔沙科夫,你本人带司令部及必要之通信工具以强行军速度最迟不得晚于早6时10分到达维亚济马。第16集团军新编成内将包括维亚济马地区的步兵第50、第73、第112、第38、第229师,坦克第147旅,以及1个火箭炮营、1个反坦克团和1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集团军的任务是阻击从南面斯帕杰缅斯克地域向维亚济马进攻之敌,不让其越过普梯科沃;克鲁德耶、德罗日诺一线北进……”

罗科索夫斯基立即执行命令,当夜动身沿明斯克干线向维亚济马进发。一路见到的都是撤退景象。10月6日拂晓,罗科索夫斯基抵达维亚济马,城里没有任何部队,命令所列的部队一个也联系不上,同方面军司令部的联系也中断了。罗科索夫斯基派出侦察兵,了解到形势的严重性。他对司令部人员说:“必须赶快离开这里。没人守卫维亚济马。走吧。”

德军的合围圈已经在维亚济马附近闭合(参见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罗科索夫斯基决定朝东北方向突围。10月8日,在距莫扎伊斯克40公里处,罗科索夫斯基终于用无线电与方面军司令部取得联系,并技指示抵达莫扎伊斯克,然后乘派来的飞机飞抵西方方面军司令部。10月13日,新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命令罗科索夫断基“率领步兵第18师前出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收编该地全部部队和新到达该地的部队,在北起莫斯科海(伏尔加水库)南到鲁扎河的地带组织防御,制止敌人从该地带突破”。

罗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设立了指挥所,着手收编部队。到16日,第16集团军的编成内共有21个步兵营、6个骑兵团、73门反坦克炮和123门野战炮。要防守100余公里的地带,这些兵力远远不够。

10月16日,德军开始以绝对优势兵力向第16集团军防地发起猛烈进攻。苏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德军10天,最后被迫将防线后移。10月17日,德军占领沃洛科拉姆斯克。几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夺回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的几个战略点,但无力扩大战果。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防御,准备对付德军必将发动的更大规模的进攻。

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内建立了两个快速集群,对西方方面军和相邻方面军的接合部,同时对西方方面军的两翼突击,以便从南北两面迂回莫斯科,在其东部封闭合围圈。西方方面军右翼是第3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德第3、第4坦克集群的主突方向直指这两个集团军。

11月6日,德快速突击部队开始冲击罗科索夫斯基的防御阵地。战斗异常激烈。第16集团军各部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军陷入争夺据点的持久战之中,推进速度十分缓慢。

11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遵照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井然退至巴韦利措沃、莫佐罗沃、阿克谢诺沃、新彼得罗夫斯科耶、鲁缅采沃一线。

德军难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取得突破,遂将主力集中到克林方向上,攻下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克林。11月25日,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罗科索夫斯基按命令迅速组织了反击,取得一些战果,但未能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第16集团军的防线,如同整个莫斯科防线,步步后移。

到11月底,极度疲惫和损失极大的第16集团军被迫退却到离莫斯科仅25至35公里处。但是苏军终究还是挡住了德军的进攻。遭受极大消耗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再无力推进。

12月初,苏最高统帅部将秘密组建的三个新的预备队集团军投入战场。其中两个集团军在西方方面军右翼参加了第16集团军北翼的战斗。

12月5日,苏军开始反攻。西方方面军右翼各部向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第3、第4坦克集群发起突击。12月7日,第16集团军从防御直接转入进攻。经一天激战,罗科索夫斯基解放了克留克沃。之后,各部在伊斯特拉方向上全线进攻。到10日、德军丧失了全部主要抵抗枢纽部,向伊斯特拉河一线退去。

罗科索夫斯基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命令部队不停息地全速追击。在12月11日至12日的两天之内,第16集团军推进了10至16公里,在许多地段前出到伊斯特拉河一线。

12月13日,苏联中央报刊的第一版上都刊登了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及其领导的各集团军司令的肖像。在罗科索夫斯基肖像上方的文字说明写道:“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部队,在追击敌坦克第5、第10、第11师,党卫队师和步兵第35师的同时,占领了伊斯特拉市……”

12月15日,第16集团军强渡伊斯特拉河,突破德军防线。德军退却。12月20日,第16集团军同友邻部队前出到拉马河和鲁扎河一线。至此,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在十几天的战斗中推进了100公里左右。

1942年1月中旬,为发展莫斯科近郊所取得的胜利,苏军发动了新的攻势。第16集团军于1月16日出击,当天攻克德军14个防御枢纽部。在罗科索夫斯基继续挥师挺进时,1月21日,他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将部队转隶友邻第5集团军。率集团军整个指挥机构到司令部接受新任务。”

在西方方军指挥所,方面军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中将对罗科索夫斯基解释说,德军对左翼戈利科夫中将的第10集团军发起反突击,控制了苏希尼奇这个大铁路枢纽及其周围地区,罗科索夫斯基及其司令部应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到苏希尼奇地区,接管部队,并恢复原来的态势。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后立即率司令部赶往前线。这是他半年里第三次接手新部队。

1月29日,方面军司令部接到罗科索夫斯基的报告:“已攻克苏希尼奇,并在那里设立了集团军司令部。”

紧接着,罗科索夫斯基利用所能集中的少的可怜的部队,对德军防御筑垒据点逐个进行攻击,动摇了德军防御,将德军逼到日兹德拉河。

3月8日,罗科索夫斯基视察了准备攻打马克拉基的部队之后,回到苏希尼奇的司令部,开始了对苏希尼奇的例行炮击。一颗炮弹在司令部旁边爆炸,弹片击中罗科索夫斯基脊椎,在胁骨中间穿过,打穿肺部,幸而未触及心脏。

伤势严重的罗科索夫斯基被送去抢救。行前,他用极虚弱的声音对副手说:“要保证拿下马克拉基。之后……把他们从各据点赶走,不让他们固守……”

罗科索夫斯基接受手术之后,被送往莫斯科治疗。他身强体壮,恢复的较快。5月底,不待治疗结束,他便跑出医院,回到第16集团军。这时莫斯科会战已于4月20日结束,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遭到失败。但是苏德战场的整个形势仍对苏军不利。

7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罗科索夫斯基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这时布良斯克方面军正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德军在6月28日开始的进攻中,突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防御,向纵深推进150公里到170公里,强渡顿河,冲入沃罗涅日。7月7日,苏最高统帅部将布良斯克方面军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归入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分由罗科索夫斯基接管。罗科索夫斯基将司令部设在叶列茨以东几公里的下奥利沙涅茨村。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包括5个集团军和3个军。罗科索夫斯基首先阻止住德军由顿河西岸向北推进,使战局稳定下来。

新任司令员给布良斯克方面军官兵留下深刻印象。方面军司令员助理后来回忆说:“罗科索夫斯基不喜欢孤独,总是同司令部人员在一起。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经常看列他在作战参谋那里,或者在参谋长马利宁的办公室里……他有渊博的军事知识、组织才能和深远的预见。他沉着镇静,思想深邃,善于协调副手、各兵种首长、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和方面军政治部之间的工作,创造一种愉决而融洽的气氛……此外,罗科索夫斯丛本身具有极大的魅力。他是一个刚毅、坚强,要求严格而严肃认真的人,他善于下达命令并使下级无条件执行命令。他沉稳.精神抖擞。脸上过早出现的皱纹表明他历尽艰辛……”

此时,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地段相对沉寂。希特勒将进攻重点转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7月中旬,德军集结71个师发起斯大林格勒会战。8月中旬,德军攻占了顿河西岸的所有地区,苏军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围组织防御。到9月中旬,斯大林格勒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德军突入市内。守城苏军被分割成三块,但仍坚守城市,死不弃城。

苏军最高统帅部从9月开始准备反攻,为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新组编顿河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转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员,辖第65、第24和第66集团军。战线宽达400公里。10月中旬,顿河方面军转入进攻,欲图歼灭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德军,与坚守在城内的崔可夫各师会合。这次进攻未能突破德军防线。

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了代号“天王星”的大反攻计划,以3个方面军攻击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两翼并围而歼之。11月19日和20日,瓦图京中将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叶廖缅科上将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反攻。经几天激战,3个方面军于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德保卢斯上将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余人。

苏军围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实施,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撤销,所辖第57、第64和第62集团军转隶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

包括7个集团军的顿河方面军于1943年1月10日实施“指环”战役。此前两天,罗科索夫斯基向被围的保卢斯发出最后通牒:“……在你们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为避免无谓的流血,我们建议你们接受以下投降条件:以您和您的司令部为首的全部被围德军部队停止抵抗……如果拒绝投降,将予以消灭……”署名是:红军最高统师部大本营代表沃罗诺夫炮兵上将,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保卢斯拒绝了最后通牒。

1月10日早8时零5分,第65集团军率先发起进攻。炮火准备持续了55分钟。几千门大炮齐声怒号,惊天动地。随后,苏军突击部队全速前进,迅速冲垮德军防线。进攻的第一天,第65集团军楔入德军防御纵深1.5公里至4.5公里。又经过3昼夜酌血战,苏军消灭了德军防御西面突出部的守军。1月12日日终时,第6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前出至罗索夫什卡河西岸。1月15日,苏军突破德军中层防御围廓。这一天,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上将。

1月22日,顿河方面军全线出击。1月26日,第21集团军的部队冲入斯大林格勒城内,与坚守数周的苏军守卫部队会师。1月31日,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及其司令部向罗科索夫斯基投降。但是被围德军部队拒绝停止抵抗。罗科索夫斯基发起最后的攻击。

2月2日,罗科索夫斯基向最高统帅报告:“顿河方面军务部已于1943年2月2日16时完成了您的命令,全部粉碎并歼灭了敌斯大林格勒集团……斯大林格勒市及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战斗行动已经停止。”

历时16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德军损失15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一个转折点。苏军从此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上将未来得及去一趟浸透着英雄守卫者鲜血的斯大林格勒市,2月2日当晚,斯大林便召他立刻飞往莫斯科,接受新的任务。

2月15日,斯大林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以顿河方面军的指挥机构,组编中央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任方面军司令员,紧急开到叶列茨地域,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展开,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攻击。中央方面军编成内有第21、第65和第70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以及空军第16集团军。

组织进攻的时间太短。但是罗科索夫斯基按期于2月25日发起进攻。苏军开始阶段的进攻十分顺利。第65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团军突破德第2集团军防线,到3月6日推进了30至60公里。德军为免使奥廖尔集团遭到纵深包围,急忙从勒热夫和维亚济马增调数个步兵师和坦克师,摆在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当面。

罗科索夫斯基进攻受阻。他向大本营指出,以中央方面军目前的状况,无法继续向布良斯克一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大本营于3月7日变动了中央方面军的任务,第65、第70和第21集团军改在北面和东北方向上进攻,帮助布良斯克方面军歼灭德军奥廖尔集团。战役进展仍不顺利。第70集团军无组织地从行进间分批投入战斗,未能向前推进。罗科索夫斯基亲自到第70集团军司令部了解失利原因,认为是集团军司令员指挥不力,当即撤换了他。罗科索夫斯基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追究集团军指挥人员和司令部作战失利责任的同时,我自己和我的司令部也难辞其咎:我们没有检查部队的准备情况,不了解他们的指挥人员,就给集团军下达任务。使其仓促投入战斗。这是我应汲取的一次教训……”

大本营决定停止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进攻。自3月21日起,中央方面军在戈罗季谢、小阿尔汉格尔斯克、特罗斯纳、利季日、科列涅沃地区转入防御,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起,形成库尔斯克突出部正北面。3月底,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击退德军进攻之后态势也稳定下来。于是,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形成一个孤形战线,弧部向着德军。

希特勒为了从苏军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于1943年4月15日下达了6号作战令:“以别尔哥罗德地域的一个突击集团和奥廖尔以南的一个突击集团,坚决而迅速地进行集中突击,以向心进攻的方法合围并歼灭库尔斯克地域之敌……”

中央方面军及其南翼友邻沃罗涅日方面军将面临德军的集中突击。

苏军对德军的主突目标做出了正确判断。朱可夫在4月8日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写道:“我认为,敌人将对中央、沃罗涅日、西南三个方面军进行主要进攻战役,以便粉碎这一方向的我军,取得机动自由,沿最近的方向迂回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于1943年4月10日在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1943年春夏时期,敌人的进攻将只能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方向。”4月1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向大本营提交了内容相似的报告。

4月12日晚,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定下决心,要求各方面军在所有的特别重要方向上,特别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巩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先以强大的防御迎敌,然后转入反攻并彻底歼敌。

4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

此时中央方面军的编成做了调整,现有第13、第48、第60、第65和第70集团军,并有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1个步兵军和2个坦克军。空军第16集团军负责对方面军的空中掩护。

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配置,设立了6道基本防御地带、大量的中间地区和斜切阵地,挖掘堑壕和交通壕5000公里。罗科索夫斯基断定德军将以主要兵力突击方面军右翼上方的奥廖尔突出部的根部,他毅然决然地在这一方向上布置了高密度的兵力和兵器。在这95公里的地段,他集中了方面军全部步兵兵力的58%,炮兵的70%,坦克和自行火炮的87%,并配置了第2梯队和预备队。为加强奥廖尔—库尔斯克铁路沿线的第13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调去拥有7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的炮兵军,使每公里正面上有92门76毫米以上的大炮,这是前所未有的密度,是敌人进攻所能建立的密度的1.5倍。

在德军进攻的整个方向上,苏军部署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和瓦杜丁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共130万人,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30架飞机。其后还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58万人,9000门火炮和164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

7月4日晚,罗科索夫斯基从德军俘虏中得知德军已于当天早晨3时开始进入出发地。罗科索夫斯基估计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决定先采取行动,但已来不及报告和请示大本营,他与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大将商量后,发出进行反击令。

7月5日凌晨2时20分,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开始对正面德军进行疾风射击(参见库尔斯克战役),反击持续了30分钟。5时30分,德军发起进攻,主突地段是奥利霍瓦特卡地域。普霍夫第13集团军的第15师和第81师与敌激战一天,击退德军4次进攻,之后被迫后撤。这一天德军以巨大代价向苏军防御纵深推进6至8公里。

罗科索夫斯基以坦克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19军对突入之敌进行反击,以恢复原来的态势。坦克部队遭敌机轰炸,并受到德“虎”式坦克的阻击,损失很大,反击未果。

第二天,德军又在奥利霍瓦特卡方向上推进了2公里,并开始将进攻锋头稍向右转,指向波内里火车站地域。

罗科索夫斯基将现有兵力做了大胆而坚决的机动,他毫不犹豫地将受到威胁较小地段的部队调到奥利霍瓦特卡和波内里地域。

德军在各进攻地段均未取得重大突破,于是投入全部预备队,经4天激战,德军仅前进了10公里。

7月12日,德坦克第4集团军和苏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正面的普霍罗夫卡附近展开了一场对攻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双方共投入了1200辆坦克。双方各损失了300辆坦克,都退回了出发地,而德军此后已再无力进攻。苏军转入反攻。

十分疲惫的中央方面军未经休息,立即参加了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总攻。从7月15日开始,经3天战斗,战线恢复7月5日以前态势。此后罗科索夫斯基不断扩大战果。德军的抵抗相当顽强。苏军未及完成合围,仅将德军逐出奥廖尔。同天,沃罗涅日方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

当晚,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鸣礼炮向杰出的部队和他们的指挥员致敬”。124门礼炮鸣响了12下。

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向西推进,8月30日进入北乌克兰境内,随后相继解放了雷利斯克、克罗列韦茨、普季夫利、沃罗涅日等地。

9月7日,中央方面军各集团军前出至杰斯纳河。10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强渡杰斯纳河,突破德军西岸防御,直指基辅。9月18日,大本营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将主攻方向转向切尔尼戈夫。战事进展顺利。10月2日,中央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到11月底,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已肃清了白俄罗斯大片领土上的德军。并解放了战略要地戈梅利。11月26日,莫斯科再次鸣礼炮向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队致敬。

进入1944年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推进。2月中旬,白俄罗斯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进入4月份后,白俄罗斯低地道路泥泞,部队不能进行任何调动。战斗暂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转入防御。

1944年5月3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战役目的是:以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博古舍夫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和博布鲁伊斯克等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分割德军战略防御正面,于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地域歼敌,尔后向纵深挺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敌第4集团军,为各方面军发展战役创造最有利条件。

此役苏军投入兵力240万人,德军兵力为120万人。战役于6月23日打响。拥有最大兵力的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24日开始进攻,激战5天,在200公里正面上突破德军防御,围歼德军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向纵深推进110公里。这一辉煌战绩受到最高统帅部的高度赞扬,29日,罗科索夫斯基不仅被晋升苏联元帅军衔,成为战争期间第六个获此殊荣的高级将领,还荣膺苏联英雄这一崇高荣誉,可谓双喜临门。

苏军4个方面军的进攻取得全面胜利。7月5日到11日,苏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了德第4集团军(参见明斯克战役)。

到7月16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集团军已前出至斯维洛奇河、普鲁扎内一线,12天前进150—170公里。7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前出到苏联边界西布格河,并强渡过河,进入波兰国境,迅速向维斯瓦河推进,24日解放了卢布林,28日解放了布列斯特(参见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尔后在华沙方向上不断发动进攻。8月初,罗科索夫斯基暂缓对华沙的进攻。

白俄罗斯战役于8月底结束,苏军歼敌54万人,给德“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以及立陶宛部分领土和波兰东部。

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积极准备解放华沙的战役,并准备向德国境内挺进。10月中旬,斯大林突然调他转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交由朱可夫指挥。罗科索夫斯基感到困惑:“为什么把我从主要方向调到次要地段?”斯大林回答:“你错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将是西攻主要方向上的三个方面军之一。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结束在德国的战争。”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参加决定性战役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配备了大量的兵力和兵器。罗科索夫斯基辖7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和数个炮兵师,总计88万余人,有1500架飞机,219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1千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1945年1月13日,苏军大本营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特里布茨海军上将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167万人,发动了西进德国的东普鲁士战役。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二天发起进攻,6天后攻入东普鲁士境内,占领许多防御支撑点,1月底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合力消灭了乌祖里地区的德军。苏军将东普鲁士德军分割成三个孤立集团,德军防线崩溃。

此时,位于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形成百余里的空隙。德军统帅部急调“维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歼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固守奥得河防线,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为了顺利进攻柏林,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最后消灭东普鲁士德军的任务交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完成,抽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歼灭“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东波美拉尼亚(参见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2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和左翼部队从布罗姆贝格以北维斯瓦河各登陆场向斯德丁方向发起进攻,在友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部队的配合下,罗科索夫斯基于3月底占领了格丁尼亚和但泽。

为了奖励罗科索夫斯基“对大规模战役进行优异指挥,在摧毁法西斯德军的斗争中获得的辉煌胜利”,苏联最高苏维埃于3月31日授予他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

4月4日,罗科索夫斯基彻底击溃德军余部,解放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月16日,苏军发动攻占柏林的战役(参见柏林战役)。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苏联元帅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时向柏林发起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向西方方面前进,包围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主力,分割柏林地区德军集团。4月26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占领了德国大城市斯德丁。此后罗科索夫斯基各部以每天平均25—30公里的速度推进,5月2日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5月3日,潘菲洛夫的近卫坦克兵与英国第2集团军的战士会师。

战斗结束

柏林战役于5月2日结束。8日,德军向苏军和盟军远征军投降,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结束。

6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为表彰苏联元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在东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地域模范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他的战斗任务,卓越地指挥了与德国侵略者进行的各次战役,以及在战役中获得的胜利,特授予他第二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建立半身铜像,按在座台上,立于受奖者的故乡。”

获得荣誉

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获得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阅兵式。

战后,1945—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10月应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经苏联政府批准,赴波兰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获波兰元帅军衔,并被选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议会议员,同时保留苏联国籍和苏联元帅军衔。1956年回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苏共20大之后,他的死刑判决终于被取消。1957年7月兼任总监察长,10月任外高加索军区司令。1958—1962年复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1962年4月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他根据以往战争经验和军事上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战后时期苏联武装力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56—1968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第二届和第五——七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安静去世

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2岁,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所得荣誉

罗科索夫斯基一生共获“金星”奖章两枚,获列宁勋章7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和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奖章多枚,苏联“胜利”最高军功勋章1枚,荣誉武器1件。

著作

《军人的天职》。

人物点评

罗科索夫斯基在苏德战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在莫斯科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以纵深反坦克防御,高度积极而机动地对付敌人的坦克突击;反攻时,为扩张战果,在集团军内建立2个快速集群,把正面突击同迂回包围巧妙结合起来。他在准备和实施战役时,创造性地运用苏联军事学术的重要原则,果断地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突击方向,大胆地机动预备队,始终顾及敌人的强弱两个方面,摈弃作战中的陈规旧套。罗科索夫斯基斯大林格勒会战时,他在反攻阶段,协同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队,突破敌人防御,后又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地带包围敌集团33万人,并于1943年初率顿河方面军部队歼灭这一集团。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他指挥中央方面军在抗击德军进攻和在尔后反攻中粉碎敌奥廖尔集团作战中,显示了军事艺术。他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组织实施的1943年7月5日的炮火反准备,以及同年8月底方面军实施兵力兵器由谢夫斯克向格卢霍夫方向的机动。1944年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又定下的具有独创的决心,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部队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并以辉煌的胜利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1945年在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为切断和粉碎敌强大的战役战略集团而不断增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突击力量,这些作战已成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光辉范例。

莫斯科战役中的表现

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战役中:他和朱可夫是斯大林在保卫莫斯科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将领,两人早年是同学,后来在铁木辛格的骑兵军中,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师长,朱可夫担任团长,但是后来罗科索夫斯基被逮捕关押,而朱可夫迅速高升,到苏德战争爆发时,朱可夫已经是总参谋长,大将军衔;而罗科索夫斯基被平反释放,只是担任了军长,少将军衔。后来罗科索夫斯基调到西方面军,配合指挥亚尔采沃地区的被围苏军突围以后,被提升为16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在是否该让16集团军退守伊斯特拉的问题上同朱可夫发生矛盾,甚至都闹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那里,但是由于朱可夫的坚决态度,最终罗科索夫斯基只能执行就地坚守。从后来战局发展看,罗科索夫斯基的意见是正确的,不久德军就集中了第三坦克集群和第四坦克集群向伊斯特拉河突击,从两翼突破了16集团军防线,几乎合围俘虏了罗科索夫斯基。他因此对朱可夫非常不满,在回忆录中对这次战斗耿耿于怀。当时他的危险处境尽管被他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佩服他临危不乱的处置能力,他亲自在德军炮火中指挥调整部署,死里逃生,躲过一劫。例如:“一发炮弹击中了我们的房子,炮弹穿墙而过,但没有在屋里爆炸。”也和德国军队使用了不合格的假炮弹有关。同时可以看出德军指挥官的无能,他们没有合围消灭16集团军而是平行向莫斯科缓慢推进,在前锋遭到苏军大本营调动的增援部队和罗科索夫斯基迅速指挥回撤拦截后,德军的突击再次被迫停顿。莫斯科战役主要的三个方面军中,罗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军承受的压力最大,而整个战役中最危机的状况就出现在罗科索夫斯基在伊斯特拉附近的战斗,也是在这不远,德军到达了离莫斯科最近的地方。可以说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次战斗中巩固防线的突出表现给斯大林留下良好印象,他特意直接打电话给罗科索夫斯基问候,并且给他派遣了援兵。以后罗科索夫斯基受到斯大林重用,比如围歼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等多个重要战役中,都让他承担主要任务,1944年,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苏联元帅。

轶事

1、让斯大林羡慕不已

1942年,正在疗伤的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两人互相倾慕的消息迅速传开。贝利亚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插话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他突然回过神来:“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去了哪儿?”

“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去了”

“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看谁去谁留。 ” 斯大林脸上浮现出恶作剧般的微笑。

这是一个版本。

另一个版本是:罗科索夫斯基对谢罗娃确实一往情深,战争结束后仍常到西蒙诺夫寓所前小立片刻,望一眼谢罗娃卧室的窗帷。多年后谢罗娃在青年工人剧院时期的老搭档帕维尔讲了一件他所目睹的事:有一次谢罗娃对他说,五点整,一秒不差,一辆政府要员的轿车会准时开到她家门前,车里的人将在门前“立正”几分钟,并说他可能见过那个人。五点钟谢罗娃拉开窗帷,一辆吉姆车刚好开到。从车里走出一个人,帕维尔一眼便看到军服上的元帅肩章。1949年罗科索夫斯基被斯大林派往波兰任国防部长,吉姆车才不再出现。

2、VS朱可夫(1)

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当年是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院的同班同学,30年代初,罗科索夫斯基还是铁木辛哥麾下的一名骑兵师长,朱可夫是该师的一名团长(说起来还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直属下级)。后来罗科索夫斯基混得不好,关进监狱被打得半死,战前放出来也只是个少将机械化军军长。朱可夫却在诺门罕痛殴日本人,打了个大胜仗不说,担任了总参谋长,军衔也变成了大将,从此下级变上级。

德军开始了对莫斯科的最后攻势。在北部,Reinhardt 的第三装甲集群和德第九集团军沿着 Kalinin-Klin-莫斯科公路推进,很快德军几乎把第16集团军和其右翼的第30集团军分割开来,同时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右翼,霍普纳的第四坦克集群也发动了进攻,在这里罗科索夫斯基的顽强抵抗下,在三天里,德军仅仅前进了4~6公里,就在这里 Panfilov 将军于11月18日阵亡。11月19日,霍普纳终于突破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右翼,到20日夜,德第四装甲集群前进了近20公里后,罗科索夫斯基才勉强能再一次挡住了他们。在左右两翼分别被德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迂回的情况下,即使是罗科索夫斯基都感觉到他要坚持不住了,他向朱可夫提出他急需补充兵力,他以前得到的援兵都已经消耗在那次失败的反击中了!但问题是现在朱可夫手中没有预备队了,因为斯大林拒绝在这个时候释放最高统帅部所属的战略预备队,于是朱可夫只能下令防守莫斯科西部和西北部的各个师每师抽调一个满员的步兵排转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同时他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不得后退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无法保证他就能守住沃洛科拉姆斯克。最后,他迫切地要求老下级(当然是现在的上级)朱可夫做出决定,将战斗中的部队后撤10~12公里,退到伊斯特拉水库组织第二道防御,尽管他明明知道向德军每屈服一公里,就意味着离首都就越近一步,但现实不容他再犹豫下去,因为水库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护说:“占领这一水库无形之中战线缩短了几十公里,只需不多的兵力就足够了……”。更关键的是,他还可以把那些筋疲力尽的部队放进第二梯队,建立纵深防御。

争论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朱可夫说了,绝不后退一步,这个命令人人适用,怎么能对你单独开小灶呢?况且,在第16集团军后面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如果第16集团军全军覆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就会被打开,这是敌人梦寐以求的。

罗科索夫斯基忍无可忍,他绕开朱可夫,直接打电话到总参谋部诉苦。和蔼可亲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在听取了他的汇报后同意了(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还加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罗科索夫斯基

在收到总参的回电后,说了一句:我了解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他这一定问过了最高统帅了的。

)。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承认,“他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但是,他的高兴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第16集团军还没收到撤退的命令,却收到了朱可夫发来的一份用词不多、却令人畏惧的电报:

“是我在指挥方面军!总参谋部的命令无效,我的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给我回到原来阵地上去!”

没得说,罗科索夫斯基得服从命令听指挥,把部队拉回了原防区,但是在回忆录中狠狠责怪了一顿朱可夫。

后来,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对这个争论做出了解释:“关于第16集团军后撤问题,不仅要考虑这个集团军本身的利害,而且要依据整个方面军的态势来作出决定,这个集团军一旦撤过伊斯特拉河,第5集团军的右翼就将暴露出来,而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佩尔胡什科沃)方向将失去掩护”。

3、VS朱可夫(2)

在白俄罗斯战役胜利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开始以他全部精力准备对德国的最后一击,从当时战场形势看,他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正处在直接面向柏林的位置,无疑他具有最好的机会取得“柏林的征服者”的荣誉。在1942年9月~11月间,罗科索夫斯基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他却注定无法取得攻克柏林的光荣。

42年11月12日,斯大林亲自给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打了一个电话,一开始,罗科索夫斯基还以外斯大林是向询问一下他的进攻准备工作。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大林通知他最高统帅部已经决定将他调任为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同时由朱可夫接任他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的职务。这个决定是如此突然,以致向来以沉稳着称的罗科索夫斯基也不由脱口而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我调到次要战场去?”斯大林回答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方向也非常重要,并列举了种种理由,但很明显这不过是脱词而已。实际上斯大林是想把征服柏林的荣誉保留给朱可夫元帅,因为朱可夫在苏军中有“胜利的象征”之称,由“莫斯科的保卫者”到“柏林的征服者”,可以说是让朱可夫的军事生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除此以外,斯大林也非常有可能考虑到这样的因素,即攻克柏林的光荣应该授予一个俄罗斯人,而罗科索夫斯基是半个波兰人。

对于罗科索夫斯基来说,这样的安排是非常不公平的。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在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战功,在为对德国的最后一战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几乎是在最后时刻,他竟被剥夺了指挥的权力!罗科索夫斯基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既然斯大林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静悄悄地离开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司令部,那时朱可夫还没有抵达,这是罗科索夫斯基允许自己表达出的最大限度的不满了。

4、和参谋人员的情谊

罗科索夫斯基一直十分大胆地使用他的参谋人员,他十分鼓励部下的主动性,他通常只确定他的参谋人员理解任务的含义,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他的这种做法使得他的参谋部成了苏军中最杰出的单位,而他的参谋人员也对他们的司令员忠心耿耿。

莫斯科会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于7月初被召集到莫斯科,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向总参谋部推荐让他的参谋长马利宁将军接任他的第16集团军司令,他没想到马利宁将军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强烈要求不担任集团军司令的职务, 宁愿继续当他的参谋长,事实上,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中的人员如炮兵主任卡扎科夫,装甲兵主任奥罗夫等都一致要求继续追随他, 即使在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罗科索夫斯基对此仍非常感动。

在前述调整方面军司令的谈话即将结束时,斯大林表示不反对罗科索夫斯基把他的参谋班子带到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对于一个高级将领的调动来说,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由于罗科索夫斯基对于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部人员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他带上跟随他已久的参谋班子,这会大大有助于他的指挥工作。但已经逐渐平静下来的罗科索夫斯基在略微思考了以后,回答“我将把我的参谋班子留给朱可夫,我将一个人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我相信我能在那里找到合格的参谋人员”。

这个回答很能说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为人,经过多年的磨炼,可以不夸张地说,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是当时世界各国军队中最出色的方面军/集团军群参谋部之一,这样的一个参谋班子应该使用在最重要的地点,也就是直接面向柏林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地段上,显然罗科索夫斯基不愿意以个人的委屈影响大局。另外在私人感情方面,在经过那么多年的艰难险阻后,现在他自己已经被剥夺了享有“征服柏林”的光荣了,那么就不要剥夺战友们得到这个光荣的权力吧!

参考资料

1.百度资料二战风云名将录 

扩展阅读:

1

http://www.cccpism.com/tl/ussrwar/hero/lk.htm

2

百度资料二战风云名将录 http://hi.baidu.com/修真霸王/blog/item/c49e99d8eaefd0e338012f3a.html

3

http://www.wenxuewu.com/files/article/html/39/39212/1232575.html

4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5/09/content_2934311.htm

5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6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开放分类:
人物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反法西斯战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1次
最近更新:2012-03-11
创建者:fhqiteym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修真霸王 

cnwb 

木上小二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