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看娘费
释义

名词来源

大连一对老两口有一儿三女,每到周末打电话让他们回家,他们都说忙。实在没有办法,老两口每月从退休金里拿出4000元钱,“雇”儿女们回家。而且付费方式是严格的,比如带孩子回来和没带孩子回来,那付费是不同的。

社会现实

花钱雇儿女回家真就是亲情伦理隔膜化的表现吗?当然不是,这一点到了过年过节时便能得到答案。确实,不是儿女们不愿回家,也不是儿女们不想念父母,而是现实的生活让身在异乡的工作一族都渴望周末,或是睡个懒觉,或是带孩子去公园游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是想回家也回不了的。周末需要加班,甚至有的,还需要打工、摆夜市,毕竟,房贷在还着,孩子的“天价幼儿园”在上着……

而以上所有,寻其根源,则是现实的生存压力。这个生存压力,或许,通过老两口的4000元“回家费”就能得到补偿。有了这4000元回家补贴,儿女们也就失去了周末忙碌的理由,如此算来,回家看父母还可能是“一举两得”。

4000元的“回家费”,听起来是属于“啃老”、“见利忘情”的范畴。人家的家务之事,自然不可以轻易上纲上线,试想,如果人家父子之间本来愿打愿挨,我们非得给儿女扣上“不孝”与“道德沦丧”的大帽子,岂不是制造家庭矛盾?

正视年轻儿女周末不回家的原因,远远要比一味的感伤更重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囚笼社会”的概念。大意就是指,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愈加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也就越多。这当然包括父子之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与传统的小农式家庭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向。 将“雇儿女回家”当成一个社会现象去审视,就会发现儿女们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何况这家庭伦理这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事件反思

不要让老人空巢太久

中国人的孝道传统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的传统家庭礼仪礼节告诉人们,日必请安,睡前也要问安。现代家庭虽然说时代变了、观念变了、生活的节奏变了,但孝道不能变,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不能变。

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这种孝道传承的隐忧,我们已经将传统的“游必有方”变成了“到哪去旅游也不带爹娘”,我们已经将传统的日日请安缩水为最频每周最长一年。半个月看自己的父母一次算是“孝子之为”,一两个月看望父母一次算是正常现象,这才有了花钱雇儿女孙子们来看望父母的现象。

在儿孙们看来,老人是累赘,看望老人是负担,而在父母看来,儿女孙辈都是自己身上的骨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历来如此。即便支付给了你数千元“看娘费”,还要看着你亲口吃下去一桌的好饭菜。

不得不提醒一个孝道之理:“雇”儿女回家,让孙子“看看”。父母现在花钱雇你回家看看,你欣然领受了,这种示范,对于孙子孙女辈来说,更是一种恶性的榜样。再过数十年,当你们也老了的时候,估计得掏更多的钱才能让孩子回来看看。

社会反应

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直面亲情的冷漠与道德的迷失。

“雇”儿女回家折射空巢之痛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也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毕竟代替不了亲情。 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远,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工作,谈生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及时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不能让老人长期忍受空巢之痛。

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如何赡养老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

“雇儿回家”,是一种悲哀的亲情赎买

面对父母的殷殷挂念,“我很忙”总是电话里下意识滑出唇边的呢喃,然而,我们真得这么“忙”吗?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不仅是奔波的双腿和快餐盒饭,还有日渐空虚和浮躁的心灵。感恩父母,怀念亲情,成为遗忘在心底的一份偶尔拿出来打磨的追忆情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主义且充满消费喧嚣,文化包容、文化创新与文化浮躁同在的年代,欲望被放纵,情感被消费,价值被娱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质朴情怀越来越难以激发起种种欲望神经的共鸣。

因而,就有了令人压抑和悲哀的金钱对于亲情的赎买。问题不在于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在于,在欲望第一、利益至上的消费时代,亲情的一切意义被消解、被拒绝、被亵渎,纯粹的消费性价值使得感恩文化没有立锥之地,内涵化为乌有,情感异化为寄生在利益藤蔓上从来不愿意放弃的思想杂草。

我们不能继续徘徊在道德的十字架上等候亲情的赎买,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方式直面亲情的淡漠与道德的迷失,在反思和救赎中开始心灵回归的征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