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凯塞林山口战役
释义

凯塞林山口战役是二战中德国与美国的首次交锋,是隆美尔为了挽回德军在北非的军事劣势,而发动的一场战役。在这个战役中,美国陆军为他面对老牌德国王牌部队的第一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的阿尔基在战后回忆时把它与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英国轻步兵旅在克里木战争时期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的自杀性冲锋相提并论,认为:“毫无远见的计划事实上判处了作战行动的死刑。”

简介

根据隆美尔的指令,德军1943年2月18日开始对凯塞林山口进行侦察。这种情况使得美军相信德军将很快发起一场进攻。美军第26步兵团团长亚历山大·N·斯塔克上校受命指挥邻近的各支部队,这就是著名的“斯塔克部队”。2月19日,德军果然对斯塔克的部队发起了攻击,企图夺取和控制凯塞林隘口。德军对毫无实战经验的美军部队发起了异常猛烈的进攻。第二天上午10时许,美军防线开始崩溃,不得不向哈姆拉山撤退,大量尚未使用的武器装备落入德国人之手。面对德国人的这些胜利,盟军对于自己的处境忧心忡忡。当时,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盟军飞机无法起飞对防线实施支援。2月21日,德军向塔莱和哈姆拉山进发,结果被盟军B装甲战斗群阻止在哈姆拉山。但是,英军第26坦克旅却被击退到塔莱以南4英里的地方。当晚22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撤退。盟军立即制定出一项临时的防御计划,其中包括将英美两军的炮兵部队编组成一支部队。当时,整个战场形势异常危急,但事实上,这种紧张局势很快就会缓解。德军逐渐认识到,要想突破盟军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到了2月22日下午,隆美尔明确指出,他认为继续进攻已经毫无意义。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隆美尔深信盟军损失惨重,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再次发起攻势;第二,隆美尔认为凯塞林隘口不适宜进行更多的机动作战(尤其由于天气恶劣,路面状况非常糟糕);第三,他认为最好的方案是暂停进攻凯塞林山口,将注意力转向南部突尼斯,进攻英国第8集团军。最终,隆美尔命令德军返回出发地。就这样,1943年2月24日上午,凯塞林山口再一次回到了盟军手中。在此期间,德国人让美国人体验了一场真正对手之间的殊死较量。

德军计划

阿拉曼战役失败以后,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不断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过了蒙哥马利的几次追击后,已经逐渐向非洲军团的增援部队汉斯·冯·阿尼姆(Hans von Arnim)大将率领的在突尼斯的第5装甲集团军靠拢——在旁人看来,非洲军团已经是落日残烛,被盟军部队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但是,“沙漠之狐”从来没有这么想,在两支盟军部队做向心运动而自己的部队在不断收缩靠拢时,自己其实已经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战略利益——他们可以集中全力来打击任何一个对手。此时的隆美尔元帅因操劳过度,早以是一个病人,但作为一个进攻型的将领,他绝对不甘心以连续几个月的撤退作为自己非洲之行的结束礼;另外,隆美尔已经得知元首希特勒考虑用阿尼姆大将取代他在非洲作战德军的指挥权,因此,无论如何他也急需一场胜利来证实自己“沙漠之狐”是名不虚传的。在马雷特防线(Mareth Line)非常有限的防御力量得到暂时的稳定后,隆美尔决定发动一个拿破仑式的两面攻击,以发挥所谓的“内线”理论——趁其中有一方面尚来不及救援之前,首先击败西面“初出茅庐”的美军部队,假使真的成功了,那么隆美尔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因此,在非洲军团的精锐部队第21装甲师在1月底占领了费德隘口后(Faid Pass),隆美尔制订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反击计划:运用手中仅有的装甲部队穿越西面的数个隘口,并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并消灭那些还是“菜鸟”的美国新手们。“美国人尚无实际战斗的经验,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好让他们产生一种深入的无法磨灭的自卑感”隆美尔元帅如是说。盟军方面,自从“火炬”行动以来,北非的形势就显得一片大好,从埃及开始东面英军便一路追击似乎显得“溃不成军”的非洲军团;从西面登陆的美第1集团军也在不断向突尼斯推进,两支庞大的盟军部队在不断地做向心运动,意图把非洲军团紧紧地包围住。然而,由于第8集团军小心谨慎的行动,蒙哥马利发动的招牌式的“正面作牵制进攻,从沙漠内陆作迂回运动以切断敌退路”的进攻却因种种原因被隆美尔巧妙地避过——一直追到了马雷特防线,由于地雷、补给线等各种问题,英军的进攻在这一线暂时延缓了。另一边厢,美军在突尼斯还没有站好,身经百战的德军第21装甲师已经攻破了费德隘口,获得了一个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的“跳板”——这次突击使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可以猜到敌人是在发动一种什么形式的进攻,却无法猜到对方真正的主攻地点——他们把这个在费德隘口上的突击当作是一种分散联军注意力的行动,并相信主攻方向将会在丰杜克(Fondouk)附近——这一错误的判断充斥在美军的指挥官当中,致使第1集团军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装甲师的坦克分成了两个战群,其B战群便保留在丰杜克后方充当预备队,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装甲力量。到1943年2月13日为止,美第2军和友邻的法国第19军只是零星地布置在战线上,互相之间根本形成不了什么有效的呼应;第1装甲师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种种美军在西面错误的部署,将成为后来德军各个击破战术的牺牲品,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扬基”们,将为自己的无知付出宝贵的“学费”。整个进攻计划都很巧妙且效果将会出其不意,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隆美尔当时无法掌握整个非洲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其搭档阿尼姆将军对其进攻计划多次阻挠,不支持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这为日后隆美尔无法把该战役从战术胜利引申到战略胜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非洲军团埋下了最后一颗定时炸弹。

德美交锋

德军的计划得到了阿道夫·希特勒本人的批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轻隆美尔元帅麾下疲劳不堪的德国非洲军〔DAK〕所面临的强大压力。由东面从埃及一路追击而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已经开始重新整编,准备给德国非洲军这个老对手以致命一击。隆美尔的西侧尽管受到一条由米里纳〔Miliane〕 河绵延到马科纳西〔Maknassy〕的山脊保护,但盟军由隘口突破防线的危险却日趋严重。“沙漠之狐”并不在意那从埃及阿拉曼开始的、似乎无穷无尽的撤退行动,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攻击型将领。一个夺回攻势姿态、恢复战场平衡的机会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为了避免在两侧合拢的绞索里被慢慢勒死,隆美尔宁愿抢先攻击,来打破这个僵持局面。凯塞林山口之战,这场二战里爆发在美国与德国陆军之间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就此开始了。美军所隶属的英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将军并没有按照盟军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命令把第一装甲师集中布置在战线中部,而且也拒绝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战斗。第一装甲师所属的美国第二军奉命把第一师拆开,组成几个由军直属的战斗群,其中的B战斗群转由第一集团军直接指挥。到2月13日为止,美国第二军和友邻的法国第十九军只是零零散散地布置在一系列高地上,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掩护。

大败美军

2月14日早上,第二军A战斗群控制着两个战略要地——勒西达〔Lessouda〕山和克萨瑞〔Ksaira〕山。但在那个决定性的上午,德国的四号坦克群伴随着崭新的、盟军武库里无可匹敌的六十吨级六号“虎式”坦克滚滚向前,从正面或是旁边穿越了美军战线。德军指挥官是海茵茨·齐格勒〔Heinz Ziegler〕中将, 他作为汉斯·冯·阿尼姆一级上将的副手,亲自指挥了攻击部队。

2月14日美军的总损失达到了四十四辆坦克、十五门自行火炮、七辆半履带车及许多其他车辆。至少七十一人被俘。最悲惨的经验是属于那些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部队的——美军根本没有吸取前几年战争的经验,继续把这些面对德军新式坦克毫无作用的火炮推上前线,使他们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直到这以后,所有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才退出了美军一线装备。总的来说,较德军劣质的装备、不足的训练加上战场情况不明使得美军伤亡惨重。美军在第一天的战斗总结里就涉及了许多这场战斗暴露出来的问题:

⒈ 缺乏前沿侦查,德军如此规模的集结只要通过一次武装侦察就可以暴露出来;

⒉ 指挥层次过多,通讯不畅,造成部队行动混乱,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反应;

⒊ 盟军部队之间缺乏协调;

⒋ 对空火力不足,已有的高炮部队也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式,开火过早,使得德军战机能从容躲避。但盟军必须以现有的资源来迅速解救被包围的部队并将局势稳定住。

指挥不畅

隆美尔在1943年2月14日那天已经要求齐格勒将军趁着黑夜尽量向斯贝特拉(Sbeitla)方向扩,然而齐格勒却说他必须获得阿尼姆的批准才可以前进——德军由于指挥系统的不统一问题终于第一次暴露了,隆美尔已经不是轴心国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在行动中和阿尼姆同级,根本无法越权指挥阿尼姆的部队,而阿尼姆本人却极其不赞成隆美尔的进攻,认为他是冒险的,却更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向北面丰杜克一线进攻(那里正是美军主力所在)。于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两天,齐格勒的部队才向前推进25英里到达了斯贝特拉,并且遭到了美军早已集结好的部队的顽强抵抗。直到下午,美军的部队才开始撤退,德军部队进入了斯贝特拉。但到此为止,第10装甲师已经停止了它前往近在咫尺的凯塞林山口——阿尼姆全面反对隆美尔的冒险进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装甲师。

这边厢,南面隆美尔亲自率领的部队快速的推进,15日占领了加夫萨(Gafsa),留下了门顿上校的288特别部队(著名的非洲坦克精锐团)后,17日又前进了50英里,穿过了菲里阿纳(Feriana),并占领了美军的泰勒普特(Thelepte)机场。这时,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装甲师占领斯贝特拉前不久,隆美尔的联合作战才应该正式开始(两支部队夹击凯塞林山口),但由于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动再次延误。

于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出现了,隆美尔决定把他进攻的建议呈送给墨索里尼——后者其实迫切希望能获得一次胜利,以增强其在国内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同时,隆美尔最亲信的参谋长拜尔莱因也说服了在突尼斯的空军指挥官,使他们同意支援这个计划。然而时间在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浪费,直到18日的午夜罗马方面才来电准许继续进攻并把第10和21装甲师的指挥权都交给了隆美尔。不过可笑的是,这个“继续进攻”的命令却规定应向北进攻塔莱(Thala)和勒凯夫(Le Kef),而不是向西北穿过特贝萨(Tebessa)——按隆帅的话说,“这是一种惊人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近视”——这样的进攻正好是敌军的正面,将会和敌主力部队撞个正着。但同时,这个可笑的命令又表述得模棱两可,以至有为自己的目标服务,钻空子的机会。

占领山口

但无论怎样,部队必须先拿下重要的山口——凯塞林隘口。1943年2月19日,虽然第10装甲师的调动被阿尼姆一再延误,德军部队还是于墨索里尼的进攻命令下达几个小时后,以3个营的微弱兵力进攻了凯塞林山口。防守该山口的美军部队是斯塔克上校(Colonel Stark)的混合部队。由于防守的一方缺乏协调,到黄昏时德军已在某些点上渗入。此时,如果第10装甲师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许战斗的效果将会更好,然而,到夜间为止第10装甲师所赶到的兵力只有1个坦克营、2个步兵营和1个机车营,而剩余的几乎半个师包括501重坦营在内,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里。

直到20日下午,隆美尔才能对凯塞林隘口发动集中的进攻——包括一个意大利营的5个营发动了全面的突击,并迅速地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在遭到只有一个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步兵连和一个野炮连)不到的英军顽强抵抗,损失了11辆坦克后,突入了谷地纵深,凯塞林隘口终于成功占领了。此后,隆美尔向塔莱和特贝萨两个方向派出了搜索支队,目的是使盟军在预备队的调动上感到困难,同时还想夺取在特贝萨美军的巨大补给仓库,迫使美军撤退(这是他自己原定的计划)。同时,邓费准将(Brigadier-General Charles Dunphie)的英军第26坦克旅(2个坦克团和2个步兵营)已经从塔莱向南移动,在距离凯塞林隘口约10英里的地方构筑了阵地。此时的盟军远想不到其实德军的兵力已经比他们想象中要弱得多。

战役结束

1943年2月21日上午,隆美尔犹豫了,他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沉重的错误。那天并没有出现反击,恰好,盟军由于估计德军的部队数量十分庞大,增援部队在一天内均已赶到,使得原本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劣势的德军现在处境更为困难。

这时,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经过从阿尔及利亚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军,美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出现在了通往塔莱的大陆上,并于21日花费了一夜的时间做准备。22日凌晨,当德军的坦克开始向塔莱推进时,就遭到了这支炮兵部队的炮火打击,这一打击极大的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坚定了邓费准将率领的不断向北撤退的英军部队抵抗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轰使隆帅和指挥塔莱突击部队的福里茨·冯·布罗伊将军确信,盟军主力援军已经到达,14日以来的突袭效果已经失去。

22日上午,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向塔莱的进攻,但已经收效甚微,相反,严重的损失已经使他们吃不消,而在个地区的美军,兵力远比他们强大。

那天下午,隆美尔与飞来前线视察的凯塞林获得一致的结论,认为再继续进攻已无力可图,而且非洲军团兵力薄弱,已经十分疲惫,有随时遭到反击的危险。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分段撤退。

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德军造成美第2军6300名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俘获了4026人;摧毁了183辆盟军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

至此,为期6天的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了。

吸取教训

美国陆军为他面对老牌德国王牌部队的第一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是否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来看看一个当时指挥着一支德军装甲侦察部队部分参与了此次战斗的德军军官——第二十一装甲师第三装甲侦察营少校营长汉斯·冯·卢克〔Hans von Luck〕的评论:

“很快我们发现,美国人能制造出第一流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比这更致命的是他们在前线后面的巨大生产和补给能力。他们缺乏的是经验,而面对我们这些所谓的‘沙漠之狐’,这点是必须的。

但他们比起他们的英国盟友来还是有些优点:他们更加灵活;他们善于学习,更适合一个变化的环境;在必要时,他们也能无所畏惧。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段情景:一些我们的‘虎式坦克’用它们无可匹敌的88毫米炮在远距离一辆接一辆地摧毁一支向东进攻的美军坦克部队,因为他们不明白他们的‘薛尔曼’是不能对抗我们的老虎的。我们尊敬他们的勇敢和献身精神,钦佩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勇气,甚至为他们在战争第一课里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感到惋惜。但不久以后我们就在非洲、意大利,在之后我亲自参加的诺曼底作战里领教到了这些美国学生学习的如此之快,加上他们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是如何最终将战局导向了对他们有利的一面。”

对于美军来说,1943年2月中旬的战斗是一场灾难,但新的希望正孕育在这灾难之中。在新军长乔治·巴顿的带领下,第二军将在未来的突尼斯战斗里显示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