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远 |
释义 |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连砚山、邱北、南接蒙自、个旧,西靠建水、北邻弥勒,是滇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946.9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1.5%,坝区占8.5%,人口29万。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3.8%。 自然环境资源开远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离城区20公里的小龙潭,褐煤储量达12亿吨,是云南目前最大的露天煤矿,年开采量630万吨,现建有60万千瓦的坑口电厂。由于煤电充足,为数百个工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丰富的粮食、甘蔗等又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原料保障,现已有水泥、化肥、制糖、造纸、酿 酒、食品等行业的工业初具规模。 气候开远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9℃。新兴的开远市到处是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是一个新兴的生态工商业城市。但由于目前处于旱灾中,年平均气温有所升高。 地质地貌地质史 据地质资料考证分析,在距今约2.85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开远地区即开始接收沉积,至1.95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境内已沉积了大面积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砂岩、砂页岩,局部夹有煤层。距今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二幕使全区发生褶皱,并伴有断裂活动及中酸性岩浆侵入,孕育于三迭纪前的开远山字型构造及鲁都克弧形构造逐步形成,此时最后定型。在历经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以及新生代第三纪早期相对稳定阶段后,到2300万年前的第三纪渐新世,地壳开始活动,喜山运动形成大庄、小龙潭断陷盆地。第四纪形成开远断陷盆地, 10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湖泊、河流形成并与南盘江相接成其支流,距今1万年开始的全新世,形成峡谷地貌, 至此,开远境域近世轮廓形成。境内露出的地层,自老到新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境内岩石大部为沉积岩系石灰岩占70%。开远位于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川滇径向构造体系及南岭构造体系交接地带,应力集中,区域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可分为扭动、南北向、北西向3类构造体系,其中以扭动构造体系占主导地位,3类体系之间形成复杂的复合和联合关系。 特征表现简介开远地处云南高原南部,西临滇康地轴,东居黔桂台地边缘,在红河、南盘江两大断层之间。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形成褶皱、断层、断陷盆地,溶岩山地相间和南盘江及其支流纵横深切而成的中山峡谷等复杂地形,呈中等浅切割中山山地高原地貌。山脉呈南北走向,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最高点海拔2775.6米最低海拔为950米。相对高差1825.6米,立体地形特点突出。全境展示的地貌有断陷盆地、冲击扇群、低山丘陵、中山峡谷、溶岩山区等五种。 山脉境内山脉统属横断山云岭支系,以开远坝分野,东西并列,东部为滇东高原六昭山支脉,西部为哀牢山余脉,主要山峰有裴呢冲大坡顶峰、大黑山主峰、下米者大山、舒城山、六子箐大坡、竹箐大坡、老万田梁子、六峰山、马头坡、白打尖山、灯笼山、狮子山、卧龙山。 水系开远有丰富的水资源,属南盘江流域,境内大小河流12条,天然湖泊及泉潭60余处。境内有泸江河、南洞河、大庄河、中和营河4条主要河流和泉水、山泉散浸水60余处,总流量最大每秒858.3立方米,最小每秒7.7立方米,年过境客水的总量为15.3亿立方米。 气候开远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候特点表现为: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常年多干旱;立体气候典型。 境内在海拔900~2500米地区,年平均气温20.4℃~10.9℃,温差达9.5℃。极端最高气温38.2~24.9℃,极端最低气温-2.4~-6.4℃。全市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年际变化甚微,气温年际较差为1.5℃,平均距平值仅±3℃。 年降雨量700多毫米,雨季集中于5—10月,雨热同期而无酷暑,年均气温19.8℃,年日照2200小时,全年无霜期340天。东高西低的地形变化而形成的立体气候,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冬季农业开发和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土壤和植被开远区域地质属沉积岩带,岩石的70%为石灰岩。境内土壤分为七类,即: 红壤:是境内种植粮油作物的主要土壤。 赤红壤:适于发展双季稻和甘蔗生产,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也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 水稻土:为水稻营养创造有利条件,促成水稻高产。 紫色土:其矿物质养分丰富,自然肥力较高,适于种植多种作物,是境内种植旱地作物的主要土壤。 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粘粒细,成不均质的石灰反映,酸碱值近于中性或碱性,表层粒状结构发达,且肥力较高,适于种植禾谷类、豆类及薯类作物。 棕壤:其分布地区为气候寒冷,雨多雾大,作物生长期长,多轮歇耕作,复种指数低,适于发展放牧及发展药材和花椒等经济林木。 冲击土:主要分布于坝区,所出环境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是种植水稻、甘蔗、蔬菜的重要土壤。 历史沿革开远境地古为阿宁蛮。夏商周时属古畹町国范围。先秦时期属滇国领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在今开远至建水一带设毋棳县,隶益州郡,始有建置。东汉属益州益州郡。蜀汉建汉三年(225)后称西丰县,属益州兴古郡。西晋复称毋棳县,隶宁州兴古郡。东晋至南朝梁隶宁州梁水郡。北朝周隶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南诏国为爨部地,隶通海都督。宋大理国在今开远置最宁镇,辖哈迷(阿宁、阿迷)部,纳楼部,铁锁甸、大甸、七十城门甸、褒古部、王弄部、教合三部、矣尼迦部、维摩部、钟家部11地,相当于今开远、丘北、砚山、文山、富宁、马关、河口、屏边、蒙自、个旧、金平、元阳、建水一带范围。 元宪宗七年(1257)置阿迷万户府于开远,辖纳楼、茶甸两个千户所。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撤阿迷万户府,置阿迷州。大德三年(1299)改隶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阿迷州,辖4乡,属临安府;永历二年(1648)更名开远州,后复名阿迷州。清初袭明制,阿迷州属临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 民国二年(1913)4月,废州改县,称阿迷县,辖东、南、西、北、中5个区,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隶云南省。民国20年(1931)12月,改阿迷县称开远县,辖8个区,意在“四面伸开,连接广远”。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 1950年,开远县辖6个区,隶蒙自专区。1957年,开远县划归红河州。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开远县,将原开远县的六区全部和七区的4个乡、五区的1个乡划归文山县,其余地区划归个旧市(国务院9月16日批准,省人委10月3日通知)。设开远公社(原一、二区)、五星公社(原五、七区)、燎原公社(原三区、七区的左美底乡和蒙自草坝),隶个旧市。1959年2月成立人民公社开远联社,为政社合一组织,辖开远、布沼、五星、大庄、草坝五个公社,隶个旧市。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开远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开远县由个旧市领导。开远县辖5个公社。次年,草坝公社划归蒙自县。1961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由个旧领导的开远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辖城关、开远、中寨、小龙潭、大庄5个公社及马者哨、中和营、吉德、宗舍4个区。 1981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开远县,设立(县级)开远市,以原开远县的行政区域为开远市的行政区域。11月18日开远市正式成立,辖5乡3处,隶红河州。 行政区划开远市全市土地面积有2917041亩(19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23243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开远素有“天然温室”之誉,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开远市辖2个街道、2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乐百道街道、灵泉街道、小龙潭镇、中和营镇、大庄回族乡、羊街乡、碑格乡。设52个村委会、19个社区居委会。 矿产资源开远素有“天然温室”之誉,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目前已发现矿产可分为四类十六种,已开发十一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灰岩、砂页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铁矿和煤矿。其中褐煤、石灰岩、无烟煤、砖瓦粘土等第一类矿产的开发程度最高,开发规模最大,已成为矿业的优势产业。 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矿(分褐煤,储量10.93亿吨;烟煤,储量88.6万吨;无烟煤,储量4000万吨三类)、锰矿、锑矿、铝矿、铜矿、石灰岩,工业储量4770万吨、砂页岩,储量514万吨、耐火粘土矿床,储量377万吨、汞矿(储量不明)。 经济发展“十·五”期间,开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五年累计实现145.67亿元,比“九·五”增长48.3%,年均增长9.0%。三次产业之比由“九·五”末的18:41:41调整到“十·五”末的13.1:50.5:36.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累计实现18.05亿元和 9.62亿元,比“九·五”增长88.3%和64.3%,年均增长20.3%和15.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4.7%和12.4%,2005年达到49.57亿元和34.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42亿元,比“九·五”增长65.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63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65亿元。辖区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180.48亿元,比“九·五”增长5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59.39亿元,比“九·五”增长46.1%。五年内10亿元技改资金的投入,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云南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大唐红河开远电厂一期、国电小龙潭发电厂三期扩建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能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加强。农业总产值累计实现31.21亿元,年均增长6%,农村经济总收入累计实现45.72亿元,比“九·五”增长21.8%。冬季农业开发由“九·五”末的117055亩增加到“十·五”末的159460亩。“十·五”末粮食产量达84365吨,比“九·五”末增长4.1%。畜牧、甘蔗、烤烟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完成了《开远市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三角海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4012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369万元。市财政500万元的投入拉动了近1亿元的乡村公路建设投资,乡村公路路面硬化由20公里增加到400余公里,增加了20倍,解决了9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建成了羊—期、西山等数十条乡村公路,投资上亿元修建红河州第一条通乡二级公路—小开公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一产业在绝对值增长的前提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交通运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货运量722万吨。各大专业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保持和巩固了开远滇南物流中心的地位。“十·五”末年,个私企业7430户,从业人员16520人,注册资金7.53亿元,上缴税金4800万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4.7%、0.8%、257.9%和203.4%。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14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18平方公里,到“十·五”末城镇化率达63.8%,人均道路面积9.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0.5平方米。荣获“云南省园林城市”称号。迎旭广场、建设路等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继完成。行政办公大楼、优质高中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泸江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完工,为开远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完成了《开远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泸江河综合治理规划》、《青年路片区改造规划》等一批修建性详规。城市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外贸总额累计完成17698万美元,比“九·五”增长近五倍。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实施经济合作项目47项,五年累计引进实际到位资金20.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9倍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五年累计投入1.65亿元资金治理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减少排放42.8%,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49.9%,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27.3万亩,建成沼气池10149口,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达到31.8%,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土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安全生产形势好转,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圆满完成,统计工作发挥了经济统计、分析及预测的作用。通过“十·五”的进一步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概况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8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之比为13:53: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财政总收入5.9亿元,增长1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元,增长44.6%。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0589元,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事业实现了新跨越,开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全市施工项目132个,涉及投资118.2亿元,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竞争性项目63个,涉及投资10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大唐红河发电厂一期、国电小龙潭发电厂三期扩建8号机组、红磷公司年产30万吨NPK技改等项目顺利投产,小龙潭矿务局五期扩建、明威公司年产5万吨高级文化用纸等项目积极推进;基础性项目16个,涉及投资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落云路、泸江河西岸景观、开小公路、卧大路、中碑路等项目顺利竣工;公益性项目17个,涉及投资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开远高级中学、市行政中心办公大楼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前期工作有效运作;住宅和房地产等项目36个,涉及投资9.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瑞景苑、大唐家园、广场花园、万达佳园等住宅小区先后建成使用。以项目为中心,实施“上大项目、大上项目”的战略举措在2006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和落实。 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12.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5%,比上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能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2亿元,增长6.9%。发电装机容量扩张了近两倍,达153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达2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突破800万吨。实施了云南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低温余热发电、解化集团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项目21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5亿元,各项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中小工业稳步发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制稳步推进。 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发展加快,汽车交易、农产品交易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区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业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9.2亿元,增长19.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增长13.4%,一扫多年低迷景象。其中,汽车销售额5.4亿元,增长28.6%,成为除昆明以外全省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5亿元,贷款余额43.8亿元,分别增长18%和2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4%,绝对值比去年增加1.5亿元。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开远滇南物流中心的地位。 个私经济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增强,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市个私经营户达8146户,增长9.6%。从业人员1.7万人,增长3.3%,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个私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了18%,上缴税金7922万元,比上年增长68.2%,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达15.6%。 交通条件开远,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塞和通往东南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北距省会昆明市220公里,南距国家一级口岸河口县240公里,国道323线向东可至广西北海,向西到西双版纳州,昆明至越南河内的滇越铁路及昆明至河口县的二级公路穿城而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昆河公路、滇越国际米轨铁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陆上重要通道。 全市通车里程达到了1455公里,使开远基本形成了县道联国道、乡道联县道、村道联乡道的公路网络。5乡3处全部通油路,52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449个自然村中有403个通公路。2005年建成了羊—期、西山等数十条乡村公路,投资上亿元修建红河州第一条通乡二级公路—小开公路。乡村公路路面硬化由20公里增加到400余公里,增加了20倍,解决了9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 全市建有南、北客运站,方便快捷地为乘客提供长、短途乘车服务,充分体现了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城区则已经建成以公交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辅的客运服务体系。公交车开辟线路15条,投入客运车辆100余辆。分别成立了5家出租汽车公司,经营出租车350辆,此外还成立了有汽车租赁公司(行)。繁荣有序的客运市场为市民和南来北往的人提供着优质、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开远为滇南物资集散地,货运发达, 2005年货运量达722万吨。 目前,启动长怡公路建设;积极支持平锁高速公路建设。全市通车里程达到了1455公里。 旅游资源开远旧有“七泉八景”之说,因生态变化,时移景迁,原有景点多已湮灭。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1980年以来,全市旅游资源在保持南洞等原有景点的同时,辟建了泸江公园、热带植物园、灵芝湖森林公园等新景点。主要景点有: 南洞风景区:位于城南郊10千米处,有50多个景点,由大小不一的8个溶洞组成,有的高锯山腰,有的屈俯崖脚,参差错落,以东侧悬崖中的通灵洞为大,洞内暗河潜流,长数里,于洞前涌出,汇之深潭,又顺流而下,为清水河(现称南洞河)。桃源洞内,钟乳石发育完美,千姿百态,荡舟观赏,妙趣横生,洞外一潭碧波,四围古木,是极佳的休憩之地。 泸江公园:位于市区泸江西畔,始建于1983年为筑堤围造泸湖,水面1.5万平方米,有“滇南毓秀,南疆明珠”之称。置游艇渔具,供游人荡舟垂钓,泸湖周围,厅堂、楼阁、亭舫、水榭错落有致,喷池、花坛、假山、叠石点缀其间。 亚热带植物观赏园:园内四季树木繁茂,鲜花盛开,是目前云南省规模较大,功能较多的植物园。 灵芝湖森林公园:在开远市区以东33公里处,面积400多公顷,海拔2100米,森林覆盖率达67%,水域面积100多亩,空气含氧量比城区高30%,是一个无任何污染的自然公园。 云窝寺:始建于1727年,为古阿迷四大景观之首,寺有三奇:景奇,自然景观天造地设,人文景观巧夺天工;水奇,地下河水汹涌而出,声振数里;树奇,寺门一株参天红豆树,是国家珍稀种,树龄年近三百年,1984年被云南省林业厅命名为“云窝红豆”。 其他景点还有大庄清真寺、腊玛古猿化石发掘地、飞渔泽瀑布、米朵溶洞、大黑山、文笔塔、狮子山、啊那溶洞等物产。 “七泉八景”: 七泉:灵 泉 ── 旧时城西门内灵泉书院。 鳌 泉 ── 又名白沙泉,旧时城南文昌宫内 。 古灵泉 ── 旧时治西里许,日冲山麓 。 百岁泉 ── 旧时城东善觉寺侧,王国琰百岁坊下。 冰 泉 ── 旧时在治南五里山下,乐蒙河滨 。 温 泉 ── 旧时在治南三十里揽盘寨前 。 玉杯泉 ── 旧时在治东之那德寨后山 。 八景:龙游南洞、 鱼跃北江 、晚日照山 、晓月坠岭、 温塘春浴、 冰泉夏灌 、火井烟光 、禄丰积雪 。(清嘉庆称为十景:东山玉带 、西岭鹤氅 、南洞通灵、 北江赤壁 、温水春浴、 冰泉夏饮、 火井浮烟 、乌充落照、 漾田燕洞、 傍甸渔浦。 ) 现今风景名胜区: 南洞风景区 泸江公园 开远热带植物园 三角海水库 远近冲水库 大庄清真寺 云窝寺 腊玛古猿化石发掘地 飞渔泽瀑布 米朵溶洞 大黑山 文笔塔 狮子山 啊娜溶洞 特产名吃1.鹰嘴水蜜桃 开远蜜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省外引入并一改桃类常见形态,以色绿、嘴弯、脆甜、耐储运而受到消费者青睐,现已成为开远独具特色的林果产业,享誉国内外。云南开远第四届蜜桃节将于20011年7月10—12日在开远市迎旭广场举办。开远蜜桃富含蛋白质、果糖及多种微生素、矿物质、尤其以铁的含量高,为苹果或梨的4-6倍,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兼有的佳品。开远蜜桃现有种植面积2万多亩,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多个城市,并且已经走进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连锁超市。 果重0.3-0.6(g) 可溶性固体物≥50(%) 可食率≥90(%) 乐果≤0.001(mg/kg) 2.珍珠玉藠头 在开远市以东的高寒山区,那里海拔2000多米以上,气候凉爽,湿度较大,土质松软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一个享誉全国的名特产品—珍珠玉藠头。 开远甜藠头已有上百年历史,其选用山区盛产的优质鲜糯藠头,突出咸菜酸、甜、辣的特点,经反复腌制独创而成。开远甜藠头色泽金黄透亮、味甜微辣清香、质地软嫩脆糯,有健脾开胃等功效。开远甜藠头久负盛名的关键在于选用了在开远市以东高寒山区盛产的优质鲜糯藠头。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长出来的藠头具有颗大肉满、白净如玉、皮软肉糯、脆嫩鲜甜、食而无渣等特点。 开远甜藠头久负盛名,食之能调和口味,解除油腻,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此外它既能当名菜独用,又能做配料,调制各种美味佳看。丰盛的宴席上以此作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久食佳看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胃口不开不用愁,只要食颗甜藠头”。 3.开远小卷粉 开远小卷粉,是云南省开远市独有的小吃。小吃源于滇越铁路开通后,自越南传入的卷筒。开远小卷粉是用大米浆现蒸成米粉,包以馅心,再经蒸制而现做现吃的风味佳点。与越南卷筒所不同的是开远小卷粉在制作时使用小口径蒸具,因而米粉皮为10-20厘米直径的圆形粉皮,一次包入馅后即可加热食用,不必再将卷筒折叠或是切断放入盘中,形似两头包裹着的睡袋。开远小卷粉采用本地大米制作,米粉皮韧性十足,但绝非淀粉勾对般晶莹剔透,小卷粉所用蘸料由本地小米辣与姜蒜醋酱等配制。食客围坐摊旁,耳闻目睹观厨操作,鲜香滋嫩,其乐融融。 4.开远米线 滇南地区素为米线之乡,开远自然也有融入地方特色的米线作法。比较有名的是尚记凉米线、清真凉米线、红疆饭店的小锅米线、临江南路东城公安分局对盈慧烧烤的小锅米线、越南小吃临江北路店的罐罐米线和烧肉米线、东风路上段(州农资公司对面)的铜锅米线、天利和烧烤城内的田鸡米线、北城牛菜馆的牛肉米线、武庙街梁记鸡肉米线、崇文街四季春的鸡肉米线、河滨路口交警队对面的东桥鳝鱼米线、龙虾米线和鱿鱼米线。 5.开远烧烤 选一口好锅,根据锅形、大小,将一张桌子中间划出一个洞,将盛有炭火的锅放置于桌子中间,放上烤架即可。 经营者坐一方,负责为客人烤制食物,客人围坐桌子另三方。 食物有肉类,有蔬菜,还有酒类、饮料和茶水,种类繁多,任由客人选择。食物烧烤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辣椒、调料等,香味扑鼻,味道鲜美,喝上点酒,边烤边吃,边吃边谈,很是休闲。 开远烧烤一年四季都有,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从晚上天黑开始,也有全天营业的,烧烤成了开远夜生活的一大特色。开远人也称烧烤摊为“烧豆腐摊”。 6.彝族原生态食品头刀菜 开远彝族原生态食品头刀菜,是用生鸡血加韭菜等为配料制作而成的。色彩鲜艳,甘甜爽口,是节日里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道美味佳肴,平时一般很少吃。 7.开远凉品 开远以暑热而闻名,也因此开远人酷爱凉品。比较有名的有东妮冷饮的绿茶冰淇淋,南正街十字街口处小推上的木瓜凉水,红疆饭店和流花冰室的原味冰淇淋,越南小吃的紫米露等等。 开远市人民政府公告(第14号)登记编号:红府登153号 第14号 现公布《开远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自2009年9月15日起施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七日 开远市人民政府公告(第16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