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国大阅兵
释义

简介

为庆祝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举行

隆重的开国大典。为此于7月间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以中共中央

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新政协筹备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恩来为主任,

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新政协筹备会议

代理秘书长林伯渠、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为副主任。筹备委员

会拟定开国大典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典礼;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人民群众的游行欢庆活动。

作为开国大典一个重大项目的阅兵仪式,是人民解放军建军迄至

当时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筹备委员会决定,以聂荣臻任阅兵

总指挥,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中共北

平市委副书记刘仁等为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杨成武兼任指挥

所主任,唐延杰兼副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

开国阅兵事关重大,聂荣臻、杨成武日夜忙碌,紧张筹备,

力求万无一失。

阅兵典礼方案

举行开国阅兵,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任

务。聂荣臻、杨成武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受命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

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那段时间,聂荣臻身兼六职:代理总参谋长、华北局第三书记、

华北军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平津卫戍司令员。

后来,聂帅回忆说:“那真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尽管

日理万机,聂荣臻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国大典尤其是阅兵式的筹备

上。就连各阅兵方队如何组成,装甲车、坦克、汽车如何同步行进,车辆万一出现故障如何补救,骡马失蹄、拉屎、撒尿的对应措施,以

及飞机何时飞越天安门广场,晚上怎样燃放焰火等等,聂荣臻都作了

细致的设想和指示。

聂荣臻尤为关注的是开国大典的防空问题。5月间,驻青岛的国民

党空军曾出动6架B-24轰炸机,对北平南苑实施轰炸,毁伤我飞机4架,

轰炸引起的大火烧毁房屋196间,死伤24人。为防止敌人的再度空袭,

军委航空局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担负北

平的防空任务。

为组织好这次规模空前的大阅兵,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多方求

教。他走访的第一个人就是刘伯承司令员。早年留学苏联、经历过莫

斯科红场阅兵的刘伯承,对杨成武细谈了苏军阅兵的种种情形之后,

通俗而又概括地说:“阅兵无非就是展示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一种

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外

面光!”说得大家都笑了。杨成武走访陈毅司令员时,陈毅以富于鼓

动性的语调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胜了,还愁槁不好

一次阅兵!不就是队列嘛!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

国老百姓看看,这就是自己的军队!”

《阅兵典礼方案》终于出台了。

内容

方案的内容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

以及受阅前的训练等。方案规定,此次阅兵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程序

组织实施。阅兵式,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按序列在

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各受阅部队依次

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受阅部队

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受阅部队共计1.64万人。

受阅部队

受阅陆军

受阅部队进驻北平近郊,广大指战员在喜悦和兴奋中挥汗如

雨,紧张训练,决心不负众望。来自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的步兵一九九师,在北苑营

房组织训练。这个师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对于能参加开国大典阅

兵典礼,该师指战员们感到非常自豪,因而士气高涨,训练特别认真。

据当时曾任该师师长的李水清将军回忆:训练期间聂老总来了三次,

朱老总来了两次,贺老总、陈老总也来过。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刚刚开

始,全军还没有一部统一的队列条令,训练无所依据。这个老总来了

说不行,就改了再操练;那个老总来了又说不行,再改,搞得大家无

所依从。后来找出了刘伯承司令员留学苏联时撰写的一本小册子,再

参考旧的《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总算有了初步统一的规范。

8月的北平,酷暑难当,指战员在烈日炎炎下挥汗如雨,刻苦训练,皮

肤都被晒黑了,有的晒脱了几层皮。雨天,照练不误,分不清雨水、

汗水和泥水。每天训练十五六个小时,几天下来一双新鞋就磨破了。

战车第一师是来自东北战场第四野战军的一支部队,它的前身———

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大队建于1945年12月。第一辆坦克是从日本关

东军的兵工厂里抢出来的,更多的是从国民党军那里缴获来的。

1947年,坦克大队扩编为坦克团,1949年2月又扩编为战车第一师,师

长曾克林,政委杨永松,拥有各式战车870多辆。1949年8月初,军委

向战车第一师下达了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任务,确定以师战车团、装

甲团、教导团为主,华北军区战车团和华北步兵学校参加,共同组成

一个受阅战车师。从8月18日起,战车师集中丰台,在师阅兵指挥所的

主持下,开始阅兵训练。各种车辆从单车教练起,逐步发展到排、连、

营合练;摩托化步兵则以队列教练为主,先地面,后车上,先分练,

后合练。起初,训练场设在卢沟桥一带,但由于那里是沙地,土质太

软,后来就移到五棵松训练。为了显示军威,战车师对全部车辆都进

行了擦拭和喷涂,坦克、装甲车喷上“八一”军徽和车号,汽车轮外

侧也涂上白漆。修理工对受阅车辆更进行了细致的检修,使所有车辆

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空军参加受阅

军委作出空军参加受阅的决策之后,聂荣臻责成航空局长常乾坤迅速落实军委决定,并将空军同志请到家里,详细研究空中受阅的具

体安排。

常乾坤局长领受任务后,立即从东北老航校抽调19架飞机和13名

飞行员来京,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的林虎将军。

随后,航空局再从集中到北平的29架飞机中抽调17架性能较好的飞机,

编成6个空中分队,准备参加开国大典受阅。其中包括五种机型:野马

式P-51型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型运输机、PT-19型教练机和

L-5型联络机。

演练中,大家发现一个问题:由于飞机太少,如果受阅航速太快,

一下子飞过去就无影无踪了,这就很难让检阅者和人民群众满足。再

从哪里搞几架飞机呢?实际上,已有的17架飞机是东拼西凑才组装起

来的,其它飞机都老旧不堪,根本不具备稳定的飞行能力,增加飞机

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毕竟是聪明的,不知是谁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异

想天开的主意:速度较快的9架P-51型战斗机飞过之后,绕一个圈再

接到飞行编队末尾速度较慢的PT-19型教练机和L-5型联络机的后面,

第二次通过天安门上空。这个主意,在世界空军受阅史上堪称绝无先

例的奇思妙想,却使得本来难度极高的训练难上加难。

古老的天安门城楼迎来崭新的开国盛典,受阅部队肃立东西

长安街,接受阅兵司令员朱德的检阅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开国大典终于开始了!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在《义

勇军进行曲》的演奏声中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接着,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在身旁工作人员的提醒

下,林老意识到有所不妥,随即又大声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毛泽东用力地按动了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徐徐升

起。礼炮队108门礼炮齐放28响。

国旗升起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

告》。接着,林伯渠宣布阅兵典礼开始。

阅兵总司令朱德身着戎装,走下天安门城楼,乘敞篷检阅车通过

金水桥,迎候在桥南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即致军礼并高声报告:“受

阅海陆空部队均已准备完毕,请总司令检阅!”

朱德总司令由聂荣臻同车陪同,检阅了肃立在东长安街的海军代

表部队、陆军的一九九师、炮兵第四师、战车第一师和排列在西长安

街的骑兵第三师。朱总司令连连向受阅部队招手问好,受阅部队指战

员齐声回答:“祝总司令健康!”整个阅兵场上,气氛庄重而热烈。

年轻的人民空军出色完成空中受阅,创造了世界阅兵史上的

奇迹

空军阅兵指挥所接到受阅飞机起飞命令的时间是下午4时整。受阅

机群接令后立即从南苑机场腾空而起,先在通县双桥上空编队集合,

盘旋待命。4时35分,开始飞向天安门。9架P-51型战斗机编为三个

“品”字形分队,以920米的高度飞在编队的最前面。后面是两个P-

51分队。排为“一”字形的两架蚊式轰炸机组成第四分队。再后面是

呈“品”字形的3架C-46型运输机,组成第五分队。最后是由两架

PT-19型教练机和一架L-5型联络机组成的第六分队。17架飞机组成

一个完整的空中受阅编队。飞在最前面的9架P-51型战斗机在飞越天

安门后,按照预定方案绕圈折回,天衣无缝地衔接在第六分队之后,

第二次飞越天安门。这样一来,人们看到的受阅飞机不是17架,而是26架。就连善看门道的外国记者也未察觉这个细节,他们在向本国发

回的报道中写道:“中共空军以野马式P-51型战斗机为主,共26架飞

机接受检阅。”一位专家感慨地说:“开国大典的空中阅兵是一个奇

迹,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很难做到。”

现场拍摄

苏联电影摄制组进入现场拍摄,美国军官包瑞德擅自拍照起

风波

开国大典,苏联的一个电影摄制组,专程由莫斯科来华拍摄。那

一天,他们也跟受阅士兵一样,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将几台摄影机

配置于不同位置。3时50分正式开机拍摄,直到夜幕降临,摄影师才抱

着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返回宾馆。但是很不幸,几天之后的一场意外

的火灾竟将这些极其珍贵的电影胶片中的大部分化为灰烬,辛辛苦苦

的工作成果一下子烟消云散,苏联的摄影师们心痛至极,竟站在东华

门大街上捶胸顿足,跺脚痛哭。中国的知情者们后来才慢慢明白,这

个损失决不仅仅是苏联的,更是中国的。

苏联专家被作为贵宾请入了开国大典的拍摄现场,而一个没有受

到邀请的美国人,却只能站在远离主会场的东交民巷受阅部队集结地

偷偷拍几张照片。这一细节,颇为典型地反映了中苏关系与中美关系

的鲜明反差。

这位美国人的举动,很快引起了公安人员的注意。公安人员随即

将此人抓获,并向阅兵副总指挥唐永键报告说:“我们抓到了一个美

国人,他未经许可擅自拍照我受阅部队。此人40多岁,中高身材,体

态肥胖。经查问,名叫戴维·包瑞德,美军上校,公安人员的意见要

收缴他的胶卷,曝光。请示如何处置?”

戴维·包瑞德的名字不能不使唐永键感到耳熟,随即记起此人正

是抗战期间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组长,抗战后期唐永键又曾在晋察冀

根据地接待过由包瑞德派出的考察组成员。在延安期间,包瑞德对中

共表示同情,并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

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建议美国政府应

当重视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但由于杜鲁门政府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

恶化了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终至美军观察组于1946年4月20日撤离

延安。

一个曾经对我友好的美国人,作为不友好的美国政府官员出现在

开国大典现场,究竟怎样处置此事,唐永键也不好决定。放下电话,

唐永键迅速登上天安门城楼,将情况报告了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聂老

总皱了皱眉头,示意唐永键稍等片刻,便径直朝毛泽东、周恩来走过

去。

包瑞德这个名字,无论对毛泽东还是周恩来,都不算生疏。当年

美军观察组乘飞机到达延安,到机场迎接的正是周恩来,毛泽东还请

包瑞德吃过饭。听了聂荣臻的汇报,周恩来以诙谐的口吻说:“看来,

包瑞德先生还想继续履行他的‘观察员’义务!”说罢以征询的目光

望着毛泽东。毛泽东右手向外挥了两下,豁达而不经意地说:“让他

拍吧,莫要管他。我们这都是公开的嘛,就是拿给人家看的,人民胜

利了,他愿意当我们的义务宣传员,欢迎嘛!”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奇怪,苏联专业摄制组堂而皇之的正规作品,

毁于一场火灾;而美国一个业余摄影者的非正规作品却安然无恙,如

今美国人手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照片,即出自包瑞德之

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