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棺取骨 |
释义 | 武鸣是南宁的郊区县。这里每逢“白事”,便行葬仪。其中,尤以耄耋老人的丧礼最为隆重,被称为“白喜事”。过去,村中还成立丧会这样一种互助性的民间组织,共同商议定下的条例有,会中成员家中若有老人去世,其他各户都要送去做一锅饭的米和2斤猪肉前往吊丧,并帮助料理丧事。参加丧会的一般可达20~30户。 介绍前期准备当老人病重时,家属子女对老人延医治疗、精心护理,并将早已备好的棺木重新上漆,未备棺木的则请人准备。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女齐聚榻前,与老人见最后一面,将老人抬下床铺,放在铺有席子的地面上。这是此地的一个风俗。假若老人死后还睡在床上,人们会说老人身前不善,或说儿女不孝。 死后活动老人去世后,儿女们给亲友们报丧;给死者洗身净面;穿寿服、寿鞋,并在死者口里放一块硬币,曰“含金”。入殓要请师公佬作法。师公佬是民间认为能驱邪的人,他能沟通阴间和阳间,有他作法,死者会去得宽心,家人也会平平安安。当死者亲属托人带一块白布、一卷白纸去相请师公佬后,师公佬便来主持入殓仪式,为死者做“道场”,当地称“开炉”。 吊丧期间在吊丧期间,死者亲属日夜守在棺椁边,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开丧时,主家在祭台上摆好六牲、果品,点上香烛,插上香火。当主持人宣布开丧开始,死者的儿女便跪下行祭礼,主持人念祭文,祭文内容表示了对死者的深深哀悼之情,常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场上呼嘘声不断。然后是送挽幢,挽幢越多,越能说明死者生前德高望重。开丧祭奠完毕后,师公佬开始“开炉”,以师公戏的形式演出《二十四孝书》,扮演的角色有死者及其子女,通过极富生活化的对白,教育活着的人们要孝敬老人,其中还有对死者生平的描述。演到动情处,在场的人都会落泪,哭声连片。“开炉”的时间长短不一,视家中经济情况而定,1~2夜或6~7夜不等。 若是父母过世,儿女孙儿都披麻戴孝。男的孝装为白色长衣,头扎孝巾、腰系白带、脚穿草鞋。女装为白衣,头扎孝巾、腰绑白带、脚穿草鞋。前来吊丧的亲朋也要扎白巾,男的扎在左臂、女的扎在头上,以示哀悼。 白喜事期间办“白喜事”时,村上及外村的人都带着挽幢、钱粮前来吊丧。他们都以得到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而高兴,哪怕是一枚针、一块镜子。因为人们希望能象死者一般活到耄耋之年。死者亲属招待大家吃饭,待宾客进餐完后他们才进餐,以示答谢。 出殡时扛幡的人先行,死者亲属跟在幡队后痛哭。然后是灵柩,送葬的亲友跟在灵柩后。扛幡的人和送葬的人越多越表明死者的威望。出葬后的第三天早上,死者亲属带上祭品、纸钱到坟前修整坟茔,并扎一根幡旗,谓之“圆坟”。圆坟后过一个“墟日”,全家人穿着孝衫去赶墟,卖孝。墟日是街上人最多最旺的时候,穿孝衫在圩(街)上走一圈,让众多的人看到自己对死去的亲人的孝心,谓之“卖孝”。卖孝后,整个丧礼便告结束。 其他信息这一带的葬制多为土葬。棺木人葬3~5年后,还要进行两次殡葬活动——捡骨葬。捡骨葬即是打开棺木,将死者的骨头依次装进一个专门用以盛骨骸的陶瓮,这个陶瓮当地称之为“金坛”。“金坛”高约2尺,坛口直径约7寸,坛外表呈黄色,有浮雕图案。捡骨完毕后,要在骨上撒上赤矿粉,盖上盖。将“金坛”埋入穴中,然后筑坟、立碑。以后,每年清明节祭扫坟茔,表示对亲人的缅怀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