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卡缪·克罗黛尔
释义

卡缪·克罗黛尔(Camille Claudel,---1943年10月19日)法国女雕塑家。1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女雕塑家,与大师罗丹的情感纠缠让其一生孤独乃至最后被送进神病院郁郁而终。

人物介绍

卡缪·克罗黛尔出生在法国一个名叫费莱-恩-塔当努瓦的小镇。小时候克罗黛尔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她的父亲非常疼爱她,母亲对她的自傲和她对艺术的酷爱心存介蒂,弟弟保罗是她最亲密的人之一。

当时,一位叫艾尔雷德·鲍切的雕塑家注意到了她的才能,鼓励她按照自己喜爱的道路走下去,克罗黛尔开始有了一些成就,那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岁。

后来,她的全家迁居到了巴黎。一天,老师鲍切把好友罗丹请到了座落在蒙帕那斯的工作室里。当时的罗丹已经被公认是当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了,罗丹惊异的发现克罗黛尔与自己有共同的艺术感觉和惊人相似的想象力,不久,克罗黛尔就在罗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此时他们的友情的天空还是一片风和日丽,没有半点的云丝。大概是因为在此以后克罗黛尔没有单独创作出过作品,所以后人猜测从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时间里,罗丹的部分巨作是克罗黛尔构思完成的。

但不管实际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是罗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丰产的时期,他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证实。

这时候乌云开始渐渐袭来,以至有了闪电雷鸣。罗丹身边的模特兼情人罗斯小姐在知道真相后与克罗黛尔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罗斯是罗丹在年轻时处于绝望中的忠实的伴侣,为他生过一个儿子。罗丹很想长久的与这两位女子相伴,但克罗黛尔不这样认为,她为此感到伤心和悲哀。

传说中德彪西在这个时候闯入了克罗黛尔的生活,这使罗丹心生嫉妒。在数次争吵之后,克罗黛尔提出断绝他们之间这难以为续的友情。自此,克罗黛尔便搬进了圣路易岛上现在位于艺术城对面的这栋房子,从克罗黛尔当时创作的一个名叫〈成熟〉的作品中,一个人依依不舍和另一个人断然拒绝又略带悲伤的表情,不难看出罗黛尔克此时的心情。

也许人可能都会有善良和险恶的一面,伟大的罗丹也不能例外。罗丹或是嫉妒罗黛尔克的才能,或是怕她泄露什么,他经常派人去抢劫和骚扰她。罗丹此时的声望已达到了顶点,连名噪一时的剧作家兼诗人、后来做了驻日本和美国大使的罗黛尔的弟弟保罗·克罗黛尔都在他的地位和权利之下。

保罗只有想办法找到精神病院的医生,为姐姐开具了一张医疗证明,把她送到巴黎附近的维埃拉尔精神病院。由于长时间的折磨和惊吓,克罗黛尔后来被确诊为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她只吃生的鸡蛋和带皮的土豆,并且常常担心罗丹以及罗丹的亲信来谋害自己。

二十九年这样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个才女,克罗黛尔经已变成了一个又痴又呆的老妪,在战争中一个阴暗而凄雨的日子里,克罗黛尔离开了人世,走得像一片飘落的树叶,无声无息。

罗丹是一位自然主义的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巴尔扎克”、“雨果头像”、“地狱之门”、“吻”、“老娼妇”等成为传世的经典。然而,这些经典的背后却流传着另一些故事:“地狱之门”的群雕因为过于庞大,终于未能完工,卡缪·克罗黛尔的离去成了其半途而废的最致命原因。“巴尔扎克”变成罗丹在巴黎广场上被嘲笑的对象,而“吻”如果没有卡缪·克罗黛尔的帮助也无法激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老娼妇”原来是卡缪·克罗黛尔和罗丹决裂后创作的作品,罗丹几乎有剽窃和盗用别人成果的嫌疑。孤单的卡缪·克罗黛尔酗酒、不分昼夜地雕刻,以一个女艺术家的眼光注视孩子、老妇人这些与男性视角中的裸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实的美,不再摆出把目光投向观看者的谄媚姿态,从中看到了自然主义的流露和女性的尊严。但罗丹误解了她的作品,以为其中一个三人雕塑是在丑化自己,并联合官方夺走了雕塑。面对着暴力的掠夺和掌握着话语权力的罗丹,卡缪·克罗黛尔是弱小无助的,她只能瑟缩在幽闭的空间里,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热情刻进大理石。回想起过去和罗丹一起的甜蜜岁月,那爱恨交织的矛盾象虫子一般吞噬着她。大理石上的粉尘曾像飞雪一般洒落在他们的身上,那些不顾一切燃烧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们是天生矛盾却又最契合的一对。众人在看了卡缪·克罗黛尔雕的罗丹像之后,都说她的才华像一个女巫。罗丹以为可以和这个女人一起过着脱俗的生活,然而卡缪·克罗黛尔说:“你做着田园诗式的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她无法忍受和另一个人分享罗丹,她说:“那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挣扎。”于是她逃了出来,然而她却逃不出爱情反面那张残酷的世俗罗网。

在两人共同生活、工作的十年期间(1882—1892年),两人的创作都大放光芒。罗丹创造了许多以母爱为题材的作品。卡缪·克罗黛尔创作了以爱为题材的重要作品《遗弃》(Abandon)和代表作之一《小领主》(Petite Ch*telaine)—— 她一生唯一的儿童塑像。可是她万万没想到,对罗丹艺术的极度崇拜,对罗丹本人无以自拔的极端的爱,竟成了彻底扼杀其艺术生命的利剑。

和罗丹分手之后的三十年,她生活在深深的绝望与仇恨中。她继续创作,却不再得到承认。她的精神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打击,在这个充满虚伪、欺骗、自私、不平等的严酷冷峻的世界里,她感到自己只是一条被遗弃的可怜虫。她抗争、拼搏、呐喊,但这一切都淹没在茫茫云烟之中。她开始神经错乱,开始自悲自弃,她时而与流浪汉为伍,时而连续一周不出家门,不开窗户。1905年她拿起了沉重的铁锤。随着深夜一声声凄苦疯狂的尖叫,随着一件件无价之艺术珍品在铁锤的挥动中砸成碎片,卡缪·克罗黛尔永远地离开了爱,离开了艺术世界,离开了曾使她弃食废寝、不休不眠的雕塑。

1913年3月,父亲去世一周后,48岁的卡缪·克罗黛尔被正式送入精神病院。她从此不再创作,拒绝雕刀,她选择了完全的沉默来逃避和抗议冷酷无情的外部世界。她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整整三十年!1943年10月19日,79岁的卡缪·克罗黛尔在精神病院中默默地死去。

卡缪·克罗黛尔的雕塑创作是她性格、人生观和形象的表现。初期主要是泥雕,如《大卫》、《巨人》(Goliath),着重对力度的表现。成为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后,先雕了一组人像,其中《卡库恩达拉》(Cakountala, 又名《遗弃》)和《华尔兹》(la Valse )最为成功,两者表现了作者对肉体的爱和灵魂的爱的强烈追求。之后,雕了《克劳多》(Clotho)和《乞求者》(Implorante),那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更讲究技巧。与罗丹分手后,她于1894年创作了代表作—— 著名的艺术珍品《成熟的年龄》(Age Mur),那是卡缪·克罗黛尔一生的表现。那个双腿下跪的女孩就是卡缪·克罗黛尔本人。整个作品弥漫着痛苦、绝望与无可奈何。1897年的《浪》(la Vague)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1898年的《贝赫与戈格纳》(Per*e et la Gorgone*)和1906年的《妮奥比德》(la Niobide)为最后的作品,象征作者的“戈格纳”身首分离,“妮奥比德”身心中箭,预示了作者生命的悲惨结局。

卡缪·克罗黛尔留存世间的作品已极少。巴黎的罗丹博物馆里有卡缪·克罗黛尔一室,收藏着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成熟的年龄》、《罗丹》、《乞求者》、《克劳多》等。一些私人收藏中也有她的个别作品,如《浪》、《贝赫与戈格纳》。自1913年以来,艺术界一直有人在寻找和研究卡缪·克罗黛尔的作品。前几年,瑞士为卡缪·克罗黛尔举办过一次作品展。近年来,建立卡缪·克罗黛尔博物馆的呼声越来越高。世人不会忘记卡缪·克罗黛尔,这一天会到来的!

相关 同名电影

罗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导演:布鲁诺·努丹Bruno Nuytten主演:伊莎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

获奖情况: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等七项大奖

199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幕后:

伊莎贝拉·阿佳妮偏爱饰演那种个性复杂混乱的角色,据说和她动荡不幸的童年有关。1975年《阿黛尔的故事》里她曾饰演雨果的二女儿,后来也因为无望的爱而疯掉了,所以这两部片子经常被人搞混。为了把卡缪尔·克劳岱尔的故事搬上银幕,阿佳妮亲自说服了克劳岱尔的后代,使他们相信片中绝没有中伤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国名作家保罗·克劳岱尔之处;而她自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濒临疯狂的边缘”。影片为她赢来了第三座恺撒最佳女主角奖杯(她目前一共4次获得恺撒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不错的情人(不是罗丹的情人而是阿佳妮的情人)——影片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两人生有一子。

多愁善感的诗人弟弟保罗·克劳戴在诗中这样深情地描绘姐姐的容貌,“一副绝代佳人的前额,一双清秀美丽的深蓝色眼睛……身披美丽和天才交织成的灿烂光芒,带着那种经常出现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指的就是卡蜜儿拥有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爱情吧。也许对男人来说,爱情不是全部,天才的土壤一旦有了爱情的滋润势必开出更加美丽绚烂的花朵来,而同样的爱情和惊人的才华,给女人带来的却只是毁灭,和罗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年,卡蜜儿透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她的美丽只是凝固在罗丹的雕塑中,而她自己,就在这场其实不属于自己的爱情之中燃烧成灰,却没有浴火重生的幸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