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卡塔卡利舞 |
释义 | 卡塔卡利舞也叫莫赫尼亚特姆舞,是印度古典四大舞派之一,其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印度古代梵剧的形式和风格,是目前印度古典舞蹈中唯一还保持用梵文演唱的剧种,但比起古代梵剧,卡塔卡利已有不少改进和发展。卡塔卡利的题材多选自印度两部重要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主题大都是描写神或英雄人物如何战胜邪恶的故事。按这两部史诗编创过的保留剧目有大约500部,而广为流传的就有50余部,可以说卡塔卡利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从中可以领略到印度古代众多的风情。 产生和发展卡塔卡利舞产生于克拉拉邦的农村,它是一种以戏剧性的演技、丰富的表情、激烈的舞蹈动作和浓重的宗教情绪为主要特征的舞剧。在农村,卡塔卡利通常是在寺庙旁的露天舞台上表演,表演前先以一阵激烈的鼓声向周边的村民们宣告演出即将开始,然后,一位长者上台用火点燃台口用以照明的巨大铜灯,紧接着是祈祷仪式,两为男歌唱家用歌声祈祷演出成功,之后,有两为男士将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两米的帷幕牵到舞台中央,在没有大幕的乡村,舞剧中某些主要角色的登场,都是由这块帷幕把他们送上舞台,如今,虽然卡塔卡利已进入了现代化的大剧场,却没有丢掉这些传统,那震耳的鼓声成了舞剧雄壮的前奏,那伴随着它多少个世纪的铜灯成了卡塔卡利演出时必不可少的装饰,那五彩缤纷的帷幕至今仍然是舞剧场景及人物更换的重要手段。 卡塔卡利的所有角色,过去都由男士担任,女角也由年轻漂亮的男子扮演,现今卡塔卡利进入现代剧场后,有些角色也开始由女演员担任。一名卡塔卡利舞蹈演员从7岁至12岁开始,要经过大约十二年的严格训练,是印度古典舞中受训时间最长的舞种。演员除了要练舞功外,还要对面部的眼、眉、嘴、脸颊、颈等部位进行训练,让它们都能运动自如。在印度古典舞中,卡塔卡利对眼、眉、嘴、脸颊、颈等部位的应用之多,难度之大都远远超过印度其它各派。 特点卡塔卡利的重要特点是它强烈的戏剧性。表演者运用24个基本手势和眼、眉、嘴、脸颊、颈等面部动作,构成一整套的示意动作,它们是剧情和人物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在每段戏剧表演之间通常要加上一段激烈的纯舞蹈:大蹲裆步、单腿控制、急速旋转以及脚掌、脚侧完成的各种脚点和跳跃动作,构成了卡塔卡利男性舞蹈健壮英武的风格。富有特色戏剧效果的各种脸谱,是卡塔卡利的又一重要特征,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但只以人物类别划分,如英雄人物为绿色,反派人物要加红色,并在鼻尖和额头加白色饰物:正面女角为肉色,猎人为黑色等。伴奏乐队通常是四人──两位鼓手和两位吟颂者(兼打钗和铜锣)。 印度电影基本信息名 称:卡塔卡利舞 又 名:K舞之王1999 导 演: Shaji N. Karun 主 演: Suhasini Kalamandalam Gopi Venmani Haridas Mohanlal Mattanoor Shankara Marar Kukku Parameshwaram Venmani Vishnu 上 映: 1999年05月19日 ( 法国 ) 地 区: 法国 德国 印度 对 白: 北印度语 马拉亚拉姆语 颜 色: 彩色 时 长: 119 分钟 别名: Last Dance, The(1999/II) (Europe: English title) Pilgrimage(1999/II)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Vaanaprastham - Der letzte Tanz(1999) (Germany) Vanaprastham(1999) (India: Malayalam title) (alternative trans Vanaprastham - La derniere danse(1999) (France) 剧情介绍主角从小接受喀拉拉邦古典舞剧[卡塔卡利 Kathakali]的严格训练,舞艺过人。但身为艺术家,他更汲于反思生命中种种“差错”,寻回自我身份。他生来不知生父是谁,妻子又不了解他的才华;难得遇上懂得欣赏他的上层女士,她爱的却是自己在《摩诃婆罗多》中扮演的神话英雄,怀孕之后也不让这凡人舞者接近他的骨肉。卡云(Shaji N. Karun ,《命之孤寂》)本身是摄影大师,今次更找来法国新浪潮摄影师 Renato Berta(伊力卢马:《圆月映花都》)助阵,音乐则由著名塔不拉鼓手 Zakir Hussain 负责。 印度卡塔卡利融合了文学(Sahithyam)、音乐(Sangeetham) 、绘画(Chithram)、表演(Nathyam)、舞蹈(Nritham) 五种芸术之大成;卡塔卡利堪称印度最重要的文化财之一,也是人类史上戏剧舞蹈奇靶!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