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卡古尔河战役
释义

卡古尔河战役:1770年8月1日,在俄土战争(1768—1774)期间,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国第1集团军4.2万人和土耳其宰相哈利勒巴夏 作战图统率的土军主力7.5万人在卡古尔河(多瑙河左岸一支流)进行的一次交战。是俄国武装力量最为辉煌的胜利之一,在俄土战争中占有重要意义;为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战役背景

俄土战争发生到1769年,俄罗斯在德涅斯特罗夫斯科--布良斯克主战场上集中了两个军团:基辅地区的第1军团和第聂伯河、克列缅楚格下游的第2军团。

俄罗斯军事会议在1769年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时,把基本注意力置于土耳其方面可能采取的积极行动与己方的对抗办法之上。这一年其作战行动的实际进程总的可以归结为霍京的争夺,但由于第1军团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元帅的指挥不利,致使俄军唾手可得的胜利不翼而飞。于是在同年9月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接掌了第1军团的帅印。在冬营过后,彼得堡的军事会议将夺取德涅斯特河下游的宾杰里城堡作为1770年作战计划中的首要目标提出--但这个任务交予了彼得·伊万诺维奇·帕宁指挥的第2军团,并规定第1军团为其作掩护。或许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鲁缅采夫修正了这个计划:他以积极行动取代了消极的防御任务,建议向普鲁特河与塞列特河之间的地区进攻,为的是阻止土耳其人渡河至多瑙河左岸,正如他在写给帕宁的信中所表达的那样"攻击行动的直接意图是给敌人造成恐惧,这是我的力量。"

土耳其方面的主力军队是由宰相哈利勒·巴夏所统率的,并于1770年春天逐渐集中在多瑙河右岸的伊萨克地区。他们在那里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架桥工事,毫无疑问地揣着渡河的意图。另外,土军有一些独立部队活动在多瑙河左岸,而骑兵的大部分力量则意图打击雅西方向。但在彼得·鲁缅采夫指挥的俄军一连串的获胜之后(按:如里亚巴雅墓地附近的战斗、拉尔加战斗等),土军开始在无序的撤退中分道扬镳:鞑靼骑兵撤至了伊斯梅尔和卡利,土耳其人则沿着卡古尔河顺流而下。拉尔加战役的失败同第2军团正在进攻宾杰里的消息几乎在同一时间传入了哈利勒宰相的耳中,而此时他的军队则刚好渡过了多瑙河。于是他决定对俄军的围城进行干预。撤退中的鞑靼人在雅尔普赫湖附近并入了土军,其后土军主力又与卡古尔河附近与拉尔加撤退下来并驻留在原地的土军残部会合,实力得到了增强(2.5万骑兵和5万步兵)。

俄罗斯方面的形势不太乐观:他们的粮秣耗尽,而轴重队又为鞑靼人所切断。7月10日,鲁缅采夫派鲍尔的先头部队沿卡古尔河到格列恰尼村去。他自己则把轴重队派到法利奇去迎接运输车队,并通过列普宁的军团与鲍尔保持联系。在进入了隆利奇河谷后,止步于河的右岸。此一阵地的设立不但可以保障与法利奇和宾杰里的联系,还便于从任何方向集中兵力,并威胁鞑靼骑兵。但鲁缅采夫仍然顾虑到鞑靼骑兵与土耳其军队会合的可能性,分散优势敌军的兵力本就是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他于7月17日率军来到卡古尔,同鲍尔和列普宁的部队在格列恰尼(按:又译"格列切内")村地区的特拉扬土城(按:即为著名古罗马城堡遗址特拉扬土城)以北不远处会师。

战役进程

面对土军的优势兵力,鲁缅采夫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从格列恰尼方面拨出一支约1.1万人的部队用来牵制后方威胁日甚的位于亚尔普格湖地区的鞑靼军队,以消除后顾之忧,全力应付眼前的土耳其军队。但如此一来,集中全部兵力则变得不再拥有可能性,其主力部队的兵力不超过2.7万步兵,6千骑兵和118门火炮。(按:这里的说法并不一致,多数资料只能表明俄军可能拥有军队17,000至35-40,000人左右。)在数量上,俄军明显居于劣势,却有积极的作战要求,觅求一举瓦解土军的契机。

7月20日,土耳其军队突然改换了自己原有的驻地,向特拉扬土城方向前进,在俄军驻地以南通过,队伍拖了几俄里长,然后在距离土城约7至8俄里的地方修筑营房(按:即武尔卡涅什季(今摩尔达维亚)村东的筑垒兵营。)土军的这个营地实际上处在洼地和普鲁特河之间的一个独特的"口袋"中,占据了穿过这里的制高点:其北面受特拉扬土城限制,西面是河水较深的卡古尔河,东面是宽阔的洼地,南面则可通过区域则逐渐变窄,且延伸至与普鲁特谷相连。这里有4条谷脊像扇子一样散布在普鲁特河到洼地之间的空间里,中间的一道谷脊穿过特拉扬土城并继续向南延伸长达4俄里左右。从各个方面看土军的新阵地都是占有优越性的:土军可以掌握制高点;山脊之间的低洼地带可以方便地调动骑兵进攻南方的俄军、甚至俄军的后方--如果俄军企图从此处进攻土军的营房。但是当鲁缅采夫看到了这一情况后,他立即觉察出了土军新阵地的致命的弱点:即土军以优势兵力驻扎在如此窄小的地区,各部队之间的联系被山脊切割,此正是俄军翘首期盼的各个歼灭的绝佳时机,更何况土军左翼达到了近乎无人防守的状态。据说他曾于当时放言说:"如果土耳其人敢在这里支上一顶帐篷,我今天夜里就去进攻。"

当然,土耳其的总帅也并非对自己新阵地的弱势毫无察觉,宰相哈利勒·巴夏打算用人造工事来弥补左翼的空缺。当天夜里,土军就挖了4道战壕,于前还挖了5个大土坑,但侧翼修建工事的计划却因为俄军的主动进攻而未能完全实现。

鲁缅采夫制定了作战计划,其计划非常简单,主攻思想非常明确:决定战斗进程的是主力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打击,其余的行动起辅助作用;主力进攻方向指向土军左翼,部署鲍尔的先遣队、普列缅尼科夫和奥里茨的师;普列宁的先头部队和布柳斯的师则在同时攻击土军右翼,并在必要之时,支援左翼进攻;萨尔特科夫和多尔戈鲁科夫指挥的重骑兵(约3500人)和梅利西诺指挥的炮兵旅组成预备队。以较为偏激的说法而言,在鲁缅采夫指挥下的2.7万人中,用于攻击土军左翼的部队就达到了1.9至2万人,占全军兵力的2/3以上。

7月21日夜里两点,俄军分成5个部分从格列恰尼兵营出发向土军展开攻势。每个战斗群编为一个师方阵。骑兵配置在各方阵之间和方阵之后,所有方阵都受领了战斗任务和独立行动方向--当然这种疏开战斗队形,是有利于其击退土军骑兵的反冲击的。接着俄军开始登上通往敌营的山脊,于5时左右靠近特拉扬土城,在编好战斗序列后立刻向敌军发起攻击。土军以密集的步枪和炮火给予还击。

]布柳斯与普列宁的军队一度退却了欲进行反冲锋的土耳其骑兵,但土军依仗工事的猛烈火力的掩护,以一支强有力的骑兵迂回俄军侧翼,并包围了布柳斯与普列宁的方阵。与此同时,进入特拉扬土城的土军以之为掩体,用步枪射击与人数上的优势包围了奥里茨的方阵。

此时的形势对于俄军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鲁缅采夫果断调集了预备队,从洼地入口处向土军发动攻击。另外,鲁缅采夫还下令炮兵向这个方向移动,准备集中火力炮击土耳其骑兵。

土军骑兵的数次冲击(清晨6至8时左右)对于布柳斯与普列宁的部队而言是具有很大威胁的。为了更好地组织起防线,炮兵被编入了步兵方阵里,其侧面与背后都有步兵的掩护--换而言之,他们组成了一个个营级的小方阵。俄军成功地击退了土军的突击,肃清了突入布柳斯方阵后方的土军骑兵后,抵近土军兵营。到早晨8点左右,俄军主力和此前被隔断了的布柳斯、普列宁和奥里茨师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恢复,俄军转入进攻。

鲍尔的部队首先向土耳其军队左翼靠近;接着来到的是普列缅尼科夫的方阵。当此方阵加快推进速度,登上靠近一个工事的高地时,遭到一支土耳其精兵(按:此部土军据说兵力在万名以上)的伏击。普列缅尼科夫的方阵的正面很快遭到了突破,土军进入了方阵内部,,致使俄军陷入混乱。方阵先头部队开始退却,俄军费了很大的劲才打退了大群敌人的冲击。据说鲁缅采夫看到这一情况后,对身边的布牢恩什维伊斯基王子说:"现在就看我们的啦!"接着走到一个士兵面前从地上拣起一支枪高声喊道:"士兵们,你们看见了,炮弹枪弹没有解决问题,再不用打枪了,拿出勇气来,去和敌人拼刺刀!"--西方军事思想中常常把军队的精神,即勇气列为获胜的条件之一,想来这段话亦可为这种理论的印证,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俄军当时后勤补给(起码是在弹药方面)的不足。之后,他将梅利西诺的炮兵和奥里茨师预备队的第1掷弹兵团投入战斗。就在派到前面去的格列那结尔1团在旅长奥泽罗夫指挥下打退了土军精兵的攻击的同时,鲁缅采夫将残部和预备队重新变成一个方阵,并率领他们去同土军肉搏。

与此同时,鲍尔部队的沃伦佐夫格列那结尔营好不容易穿过洼地冲着土军防护极差的左翼纵深开火,策应了普列缅尼科夫和奥里茨的行动。鲍尔的其余部队跟着沃伦佐夫营前进。而布柳斯也向土耳其人右翼展开攻击,至于成功渗入敌人后方的列普宁也以猛烈炮火开始轰击敌方。普列缅尼科夫方面则重建士气,连同后援部队很快击退了土耳其帝国精兵的反冲击,并将土军赶回出发地点。之后,俄军对土军筑垒兵营发起总攻击。

战斗从凌晨5点持续到了9点半。军队的疲劳度都达到了极限,土耳其军队遭到巨大损失。正面和后方均被俄军突破,在为俄军留下了营房连同140门完好的大炮后,沿着卡古尔河河谷向多瑙河方向撤退。俄军步兵追赶土军达4俄里之久。而克里木鞑靼人的军队在土军溃逃之后无心恋战,向阿克尔曼(按: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退去。土军在此役中损失极大,但在撤退中则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当土军打算用3条船渡过多瑙河时,鲍尔的军团赶到,并再次击败土军,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装备。此役土军被打死和俘虏约2万人,损失火炮130门;俄军损失约1500人。

战役结局

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卡古尔河交战,是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俄军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和高昂的士气。鲁缅采夫所运用的方阵式的疏开战斗队形,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协同动作;军队在战场上巧妙地实施机动;战斗关键时刻集中炮兵和预备队于主要方向;善于对敌实施有组织的追击等都有助于俄军的胜利。

据说战后俄军统帅鲁缅采夫对士兵说:"我走遍战场上所有地方,直到多瑙河岸边。我们打倒了面前数量占优势的敌人,不管哪里都不修野战工事,在所有的地方都把你们的勇敢和良好志愿当做一堵攻不破的墙。" "俄罗斯人就像古罗马人那样,任何时候都不问:有多少敌人,在哪里?" 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统帅鲁缅采夫则在此战中为自己赢得了元帅的军衔。这场战役是俄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同时也证明了鲁缅采夫具有的高超的统帅艺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