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邮 |
释义 | 军邮,即军事邮政,是指在平时或战时由军队内部为服役军人寄发邮件而组织的邮政服务。一般使用单独的军事邮票或加盖“军事邮政”的戳记,实行免费或减费寄送;“军用邮票”,是指专供服役军人免费或减费交寄邮件贴用的邮票,又称“军用免费邮票”。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军用邮票的国家,据查,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发行过“军用邮票”。 军邮概述军邮,是军队的邮政工作,是军事通信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传递军队内部及军内外互寄的函件、报刊、图书以及办理包裹、汇兑业务等。它通过军邮机构(军邮局、军邮站、军邮分队等)实施。在和平时期,军队通常不建立专门的军邮机构,其业务通过国家邮政部门实施。但在特殊地区的驻军有的也建立有专门的军邮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和澳门部队分别建立有军邮局。 军邮起源军邮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的邮驿制度。吉代埃及、波斯、罗马等国都有关于邮驿的历史记载。中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比较完善的邮驿,传递军令和政令,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唐时,军讯传递由邮驿担任。宋代,驿传分三等:步递、马递、急足递。急足递日行200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元代各州县广设急递铺,遇军情紧急,日夜兼程,铺铺相接。明清时,这种军邮制度日趋完善。此种制度直至清末截驿紧邮,建立近代邮政为止,历时约3000年。辛亥革命后,1913年北洋军阀曾设立随军邮局,建有军事邮递所,并备有专门的军事邮戳。抗日战争开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曾在全国战区及远征军驻地,普遍设军邮机构,分别由交通部邮政总局负责管理及后方勤务部专司监察。 军邮功能军邮服务的对象是军队编制序列内的军人和军事机关、部队等,重点是野战部队。对军邮的要求是:手续简便,迅速准确,稳妥安全,不泄机密。机构设置规模视服务对象多寡确定。通常,军事统帅机关设军邮总局,军区设军邮局或分局,军、师设军邮支局,团以下部队设军邮站或军邮信箱,或由收发室兼办军邮业务。交通中心酌情设转运站。野战部队在驻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军邮业务亦可由就近地方邮局办理。 军用邮寄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和政府都对我国军人的通信予以高度重视。抗日战争时期,各地政府为“拥军优抗”大都设计发行了军用邮寄封。如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政府于1942-1945年期间特制了一批免费拥军信封和批准军区特制纪念任常伦的免费信封,并于1945年3月,开展了拥军月,凡寄给抗日军人的邮件,均免费寄递。胶东抗日根据地政府规定:免费拥军信封先邮胶东战时邮务管理局统一发给军区(指胶东军区)及各分区,军区和分区再按部队番号分别发送;凡用此项信封寄递现款、平挂号信,一律免费办理挂号手续;邮局系统在转递或投送该项信封时,概以挂号邮件相待,必须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中。 1952-1953年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印制了一套(6枚)志愿军邮寄封,下发志愿军内部使用。邮寄封长16厘米、宽12.5厘米。使用时,将信的内容书写在邮寄封的背面,沿虚线折叠粘牢即可,非常快速、简便,适应战场的需求。邮寄封正面右半侧印有志愿军战士英雄宣传图片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的图片;背面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等口号,上下空白处还印有行军作战的卫生小常识,例如:如何抢救伤员、如何净化饮用水等。 2001年8月1日,国家邮政局首次为军队正式发行邮资明信片。该明信片专门采用军事题材邮资图案及“军JP”编号,1套4枚,分别为“陆军、海军、空军、武警”专题,由军内著名美术设计家、“红军邮”邮品的设计者杨谷昌设计。建国以来国家发行的邮资明信片中,有普通邮资片、纪念邮资片(JP)、特种邮资片(TP)、风光邮资片(FP)等。首次发行的军事纪念邮资片(军JP),成为我国邮品中的新品种,由于发行量较少,因而十分珍贵。 军用邮简军用邮简的特点是由军事单位制发,“军味”浓,纪念性强,史料价值大,是正宗的特殊邮品,是我国邮集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令世人青睐。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军用邮简 在纪念红军长征的邮品中,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军用邮简格外引人注目。这套军用邮简由几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荣誉单位联合制作,它们是原为红1军团战士报的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原为红1军团1师1团2连的驻香港部队“大渡河连”原为红1军团特务连的广州军区警卫营“模范红1连”以及广州军区后勤部通信站。纪念长征的邮品多由地方单位制作发行,而由军队中红军的传人制作的邮品独此一份,因而独具特色。 这套军用邮简共有4枚,第1枚是“红1方面军占领界石铺会宁迎接会师”,第2枚是“红1、4方面军会宁胜利会师”,第3枚是“红1、2方面军将台堡胜利会师”,第4枚是“红军三大主力协力进行山城堡战役”。设计者采取倒叙手法,以文字、图表、图片或美术作品,分别介绍了1、2、4方面军会师之前各自的长征历程和会师后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山城堡战役。如第1枚邮简,正面左侧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上方是江泽民主席“发扬红军传统谱写时代新篇”的题词。底图为中央苏区于都县古塔照片:背面有“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主要领导名录”、“遵义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在陕北的合影”。 在诸多的纪念长征邮品中,大多是纪念封、纪念册,而军用邮简唯此一种,显示了制作者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构思。为了凸现军用邮简的“军”味和“邮”味,制作单位特意派人赴甘肃、宁夏等地,在各个事件的发生地和发生日实地寄发。邮资交付状况分两种,一种是贴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相关邮票,另一种是在邮简上预印了“义务兵免费”三角邮戳。后一种情况在新中国邮政史上尚属首次。一些集邮家指出,这种邮品是事实上的免费军用邮简,上面预印的三角邮戳及有关文字、图片都具有参展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纪念》军用邮简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纪念》军用邮简,于香港回归祖国时面世,不仅填补了两地回归邮品缺军队进驻的“空白”,同时也填补了新中国邮政部门至今尚未发行纪念邮简的空白。此套军用邮简,选题重大,结构严谨,全套共6枚,每简一题,组成进驻完整系列,分别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在军事要地虎门、北京、深圳(皇岗、西丽镇)汕头、广州六地实寄,使独具特色的“军”字号邮品再一次升华。此套邮简军味浓郁,邮味清醇,邮资使用有“义务兵免费”三角邮戳(预印)和军官贴用寓意驻港的相关邮票两种,制有以五星红旗和八一军徽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纪念军邮”特别钢戳和纪念戳,三军原地寄发。各简说明简洁明快。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一周年纪念》军用邮简 在香港回归祖国、我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一周年之际,驻港部队政治部与广州军区战士报社联合印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一周年纪念》军用邮简一套6枚。它经广州军区首长与政治部批准,由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监制,由驻香港部队军邮局统一寄发,内部发行,一部分发给驻港部队的官兵作纪念,另一部分作为高雅礼品赠给前来驻港部队参观访问的香港各界人士。 6枚邮简都使用了淡色底图,共用了17枚珍贵的摄影图片以及必要的文字说明。通过这些有效的信息,把驻港部队从受命、开进、香港同胞冒雨夹道欢迎、防务交接、升国旗、执勤、遵纪守法、拥政爱民到邓小平同志的决策、军委主席命令的全文、江主席率团抵港以及行政长官董建华率政府主要官员探访驻港部队等重大事件和主要活动作了较完整的表现与叙述。军用邮简采用胶版彩色印刷,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多彩绚丽,是我国邮品中上乘之作。 相关资料邮票产生于军人的通信。据说英国数学家罗兰·希尔1838年在苏格兰一个偏僻的村庄避暑。一天,他在村中散步,看到了一个少女不愿接收邮递员送来的信。她对邮递员说:“我已看过了信封,请把这封信退回去吧!”希尔感到很奇怪,问少女:“这是谁来的信?你为什么不收信?”少女回答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取信。这是我未婚夫来的信,他在军队中服役,我们预约他每星期给我一封信,然而,我一周的收入几乎和邮资相差无几。所以我们俩约定,如果他身体好的话,就在寄来的信封上画个圈圈,我见到这个符号,就不再付邮资取信了”。希尔既同情这位少女,又感到邮受信人付邮资会在邮政上造成漏洞。于是,希尔就向英国政府建议:寄信邮费由发信人出钱购买邮票,将其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不再向收信人收费。 1840年1月10日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并设计了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图案的邮票,于1840年5月1日开始发行,5月6日正式使用。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票。英国的做法实行后,其它国家纷纷仿效。中国也于公元1878年(清朝光绪四年)开始发行了邮票。 随着邮票的广泛使用,作为担负特殊任务的军队,在邮票的应用上也应有其特殊性。因而一种专门供军人通信用的军用邮票也就随之而生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军用邮票的国家是奥地利1853年为军事机构发行的军事新闻纸邮票,最早发行专供军人贴用的邮票是巴西1865-1871年在巴拉圭作战时发行的邮票。中国的军用邮票,最早发行时间是1938年9月,那时晋察冀边区为免费供给八路军战士寄信,由临时邮政局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纪念”邮票,这枚邮票的图案是一位持枪跑步的八路军战士,边上有“抗战军人”四个字,四角印有“纪念邮票”四个字,白纸、红色、无齿孔,无面值,专供军人免费贴用。这种邮票于1938年底停止使用。该邮票现存世极少,非常珍贵。1943年中华民国邮政专门设计、发行了一枚军用邮票。全国解放后,1953年为优待军人免费通信,经国家邮电部和军委通信兵部商定联合印制“军人贴用”邮票,按陆、海、空军之别分别设计了三种图案,均为“八一”军徽,面值均为800元(旧币,相当于之后的人民币8分),分别为黄、蓝、紫三种不同的颜色。后来,因使用范围难以控制。便停止了发行。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干部发信要贴邮票,义务兵则盖“免费军邮”戳,为三角形。义务兵“免费军邮”戳曾一度停止使用15年。1984年10月1日又恢复实行。1995年8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发行了一枚“义务兵贴用”的专用邮票,面值20分。该邮票的设计者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杨谷昌。他以几十年从事部队美术设计的经验,创作了一幅神圣、威严、庄重又不失通信特点的邮票画面。在设计该邮票时,杨谷昌先后设计了4套方案,最后采用的邮票画面内容围绕“神圣的使命”主题构思,构图以“八一”军旗下陆海空三军仪仗兵战士代表陆海空三军的军容、军威形象,背景以陆海空三军代表性的现代化兵器――主战坦克、导弹、驱逐舰、歼8战斗机、直升机以及雷达、火箭等组成的诸兵种协同演习,展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及军事防卫的威慑力。右下角一对信鸽,既有通信特点,又象征一派安全、祥和的景象。该邮票自发行之日起在东北地区驻军中试用,至1997年使用试点工作结束。 关于军事邮票,有人把其仅理解为是“军人免费或减费邮票”或是“专供现役军人寄递邮件贴用的邮票”。实际上,军用邮票除军人贴用以外,还有专供军事机关贴用的邮票,即各种各样的军事机构专用公事邮票。如美国1873年、阿根廷1913年发行的国防部、军事部专用邮票、英国1896年和1903年发行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专用邮票等。还有为更方便有效地进行军事邮递工作而专供军事邮政机构标志军事邮件类别的邮票,如奥地利1853年发行的军事新闻纸邮票,英国1884年在埃及和贝专纳等地发行的军事电信邮票,比利时1939年发行的军用包裹邮票,意大利1942年发行的军事快信、军事航空、军事航空快递邮票等。因此,军用邮票包括军人贴用邮票和专供军事机关贴用的邮票。 就军人贴用邮票而言,也可区分为很多类型。从使用范围来看,军人贴用邮票大体可区分为以下一些不同类型:1、军人专用。即为全体军人(官兵)所使用。是发行的国家和地区最广泛的一种军人贴用邮票,1953年我国发行的“军人贴用”邮票属此类。2、士兵专用。即这种邮票的使用仅限于士兵。丹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1917年发行过此种邮票。邮票是在丹麦1913年发行的克里斯蒂安皇帝头像上加盖“S·F”字样。“S·F”为丹麦文“soldaterFrimaerke”(士兵免费)的缩写。1995-1997年,我国在东北地区驻军试用的“义务兵贴用”邮票亦属于此列。3、军官专用。此邮票仅见土耳其发行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土耳其下级军官战地邮件协会在政府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下发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下级军官发出的邮件能够按时到达而不贻误军事。4、战地专用。即只供战地军人所使用。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发行的军团邮票,芬兰在1941-1944年间发行的“军邮”邮票均属此列。5、远征军派遣军专用。亦即仅限于到本土以外去执行某种军事勤务的军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为其在日本的战领军也发行此种邮票,加盖“B·C·O·F,JAPAN1946”字样(“B·C·O·F”为英文“英联邦占领军”的缩写)。6、伤残士兵专用。越南于1963年和1978年两次发行此种邮票,邮票图案主图为军事奖章和伤残军人徽章,上有越文“TEM THOONG BINH”(伤残士兵邮票)字样。此外,还有被拘禁军人专用邮票等。 就一个国家而言,发行军人贴用邮票大多只为一种类型,但也有两种以上的情况。如瑞典从1929到1951年8次发行军人贴用邮票,开始仅为应召军人发送服役通知书的邮袋而使用的,后来演变为战地军人专用,最后所有的军人均可使用。芬兰在苏芬战争时发行战地专用邮票,战后即为所有军人使用等等。各国发行的军人贴用邮票虽然分为有面值和无面值两种,但有面值的除个别国家外,大都由国家或军队补贴,统一结算,个人并不纳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