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决事比 |
释义 | 名词解释汉代法律形式之一。又称“比”,是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能补律令之不足,“若今律其有所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比的数量很多。比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灵活性,但也为司法官吏破坏法制提供了方便条件。 详细介绍“比”,一般称“决事比”,又分为“决事比”(判例)和“辞讼比”(案例)。比源于“比附”,是指用来作为比照案例的典型判例。即律令无正条,比照近似律令审判,并报请皇帝批准。汉代“决事比”是由秦代的“廷行事”发展而来的。 因此两汉四百年中,“比”也是重要的法律渊源之一。如高祖时就有规定:“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武帝以后,比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在司法中大量适用。史载:“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网寝密。” 这是秦代所没有的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的数量越积越多,仅武帝时的“死罪决事比”即有一万多件。适用判例比照断案虽然可以弥补律令之不足,但在客观上成为汉代中后期司法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