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捐官 |
释义 | “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词义解释“捐官”,就是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此风最盛.官员中就有不少是捐纳得的官。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这些当然属于“政府”行为,且收入都归国库,至于卖官鬻爵的个体经营,在此不论。 历史渊源“捐官”行为在中国古代有着漫长的发展演变史和内容。西汉中期,边关多事,用爵位换取粮食已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此时汉武帝进一步鼓励捐纳,决定出卖更具吸引力的官职,“卖官鬻爵”合为一体。唐、宋、元、明时期,捐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汉武帝时。当时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 “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东汉末年,刘宏在鸿都门悬内外大小官爵价格表,禄位二千石的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卖四百万,“三公”卖一千万。曹嵩花一万万买了个太 尉,崔烈贿通灵帝保姆,半价买得司徒。清代乾 隆晚年,由于官吏贪污和乾隆的铺张浪费,国库空虚,一遇灾荒,就大开“捐纳”(卖官)。捐纳有常捐、大捐,常捐只捐出身虚衔,大捐则卖知府以下的官。清朝卖官之风最盛,官员中就有不少是捐纳得的官。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这些当然属于“政府”行为,且收入都归国库,至于卖官鬻爵的个体经营,在此不论。 到了清朝,捐纳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捐纳越来越泛滥,多的时候60%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 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原因剖析捐纳现象之所以大行其道,与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强烈官本位意识和“皇权家天下”的意识,有着莫大的关系。权与贵本就连在一起,加之最高权力者从中亦能分得眼前的大头利益,因而成为赤裸裸的制度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客观来说,“捐官”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封建体制内大体是作为补充财政的权宜之计。“捐官”相对于科举这个当官的正途,也多被称之为“异途”。 “捐官”不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独有现象。撇开欧洲中世纪的情形以及贿选、金钱在资本主义国家选举中的巨大作用不谈,就在3年前,英国还沸沸扬扬地曝出“贷款换爵位”的丑闻。报道说,英国工党在2005年议会选举前收取近1400万英镑“秘密贷款”,这些向工党提供“贷款”的富翁希望借此能获得贵族头衔,进入上议院。显然,尽管在现代体制下赤裸裸的“捐官”现象已难以提上台面,但权力利益化的冲动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始终存在。 入仕捷径在众多捐官者中,通过精心选拔,内中有好多出类拔萃者,因为社会制度问题,他们报国无门,只得出此捐官(买官)下策。如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墨业 创始人胡天柱(1742—1808)。绩溪县人。商家出身,曾为学徒,后自立墨店。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 大夫,成为正宗绅士。晚年热心公益事业。1915年,其后人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在边疆学和外交学两方面,都有学术建树和重要实践的姚文栋 (1852─1929),15岁中秀才,以后应乡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两次以随员身份出使外国,积资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在晚清也是声名卓著者。古代的捐官权力一般控制在朝廷和省一级。 相关资料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 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捐纳出身,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监生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 文言文原文松江赵某者,以贩布起家。其后捐一通判,引见时,上问其出身所自,对以向来贩布。上曰:“然则何以捐官?”对曰:“窃以做官较贩布生涯更好也。”上怒,即着革职。某愤然退,至吏部堂上大噪索金,曰:“既夺我官,应须还我捐赀也。”堂官闻之,发所司掌嘴五十,笞一百,逐去。 译文松江县一个姓赵的人,靠贩卖布匹发了财,之后就捐银两买得通判一个小小官位,被上司召见时,上司问他是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回答说以前是卖布的,上司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捐钱当个官啊。他回答说:在下以为作官好过卖布很多。上司大为生气,马上解除他的官职,他很气愤的离开了,不久到吏部的大堂上大闹索要捐官的钱,并振振有辞说:“既然免了我的官职,就应退回我的钱财。”吏部官员听了,让听差的打了他五十个嘴巴,一百棍子,赶了出去。 字词解释捐:花钱买。 通判:古代官名。 上:皇上。 窃:谦词,私下的意思。 礼部:酒时朝廷中的一个部门。 所司:主管的部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