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巨晓林 |
释义 | 巨晓林,1962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家住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谢家坡组,1987年3月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农民工。 个人简介巨晓林现为中铁电气化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接触网第六工程段职工、班组技术员,参加工作23年,先后参加了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 他喜欢写诗,喜欢画画,更喜欢将工作中的经验方法记录下来。23年的工作中,他整理了70多本、230多万字的笔记,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者作为工具书。 荣誉北京市总工会授予他“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事迹巨晓林身上总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有一年“中秋节”,工地放假半天,他和工友们出去逛街采购生活用品,同伴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巨晓林踪影。大家一边喊他、一边找他,只见巨晓林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呢。跟他同住一个寝室的工友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感慨万千:“老巨学技术那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不管多么辛苦,他一点都不放松。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老巨淡然一笑:“在那个年代,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从一开始就暗暗下决心要干好。”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就是凭借这股钻劲,攻破了一个个难题。他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接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至今,他记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和施工日志,熟练掌握了接触网上下部施工技能,并具有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和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行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农民工巨晓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参加大秦线、京郑线、京沪线、京秦线、哈大线、石太线等几十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他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用忠诚和责任赢得了公司内外的一致赞誉,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的精彩乐章。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在被称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国家队”的中铁电气化集团中作为职工职业技能教育教材被广泛使用,并作为实用型工具书配发给每一位接触网工指导施工作业。他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实现了从一名农民工到“专家职工”的跨越,并先后荣获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京沪线建设功臣”、北京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巨晓林坚守“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掌握了大量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实现了由实干型向知识型农民工的跨越。至今,他记了70本230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电力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电力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在中铁电化局一公司组织的电力接触网工技术比武中,巨晓林连续3次夺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巨晓林常说:“当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会干。”近几年,我国铁路电气化事业蓬勃大发展,在他看来,随着铁路电气化技术快速发展,原有的工艺工法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质量。巨晓林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参加技术攻关组。他凭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开发出了具有本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计算软件,用“施工程序化、预配工厂化、计算微机化、检测科学化”确保了接触网支柱结构安装、软横跨安装、整体吊弦悬挂调整和承力所导线架设“四个一次到位”。技术的革新大大提高了接触网施工的生产率。 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凭借着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电气化事业的不懈追求,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诗词作品梦春天里 我把一个 最美妙 最美妙的梦 种在心田 抚育着 抚育着希望它早点发芽开花…… 同一个梦想(加油词)——祝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漫画题词 同一个梦想我们做了一代又一代 同一个梦想我们祈祷了一遍又一遍 同一个梦想我们努力了一次又一次 为了这个梦 我们今天来到了北京 再一次起飞! 加油,朋友! 加油,兄弟姐妹! 成长历程中国铁路建设的主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合同工巨晓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23年来先后参与了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的新型工人。 农民工也要学技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就建在巨晓林的家乡。1987年3月,家住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的巨晓林,得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招收农民工的消息,他辞别亲人来到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工地,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一名合同工。那一年他25岁。 铁路电气化施工技术含量高,集铁路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多种专业技术为一体,铁路接触网更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工种。刚上班的时候,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巨晓林看着一张张施工图纸和一堆堆叫不出名字的接触网零部件,看啥都觉着新奇,看啥都看不明白。师傅鼓励他说:“只要下苦功,没有学不会的!”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追着师傅问,宿舍熄灯以后还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技术要领记在本子上。有工友问他:“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有啥用?”巨晓林说:“干,咱就要干好,农民工也要学技术。” 巨晓林铆足了劲,一定要在铁路接触网这个领域干出点名堂来。他买来《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放在床头。不管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书都带到哪儿,一有机会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 跟他同寝室的工友说:“巨晓林每天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能一天当成两天用。”为了支持巨晓林学习,项目部经理打破常规,“特批”他的宿舍熄灯时间可以推迟1小时,工友们也自觉地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至今,他记了70本笔记,约有23万字,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行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小改进创造“大效益”巨晓林常说,“当一个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会干。” 1989年夏天,巨晓林和他的工友们在北同蒲铁路工地进行架线作业。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爬下,十分辛苦。 一天下午,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工友们都去躲雨了,巨晓林披着雨衣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材料。他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盘算着:用啥办法能省点力气呢?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他立即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工长,大家按照他说的办法架线,功效提高了两倍。看到自己的“点子”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巨晓林十分高兴。从此,他的工作服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儿就琢磨。 1998年,巨晓林参加了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这项工程首次系统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施工时间十分紧张,按照传统工艺,50天才能完成任务,而指挥部给他们的工期却只有30天。巨晓林带领徒弟,对原工艺进行了技术革新,创造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采用新工艺后,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经专家组论证后在全线推广,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技术革新搞多了,工友们有什么难题都爱找巨晓林帮助解决,他们送了巨晓林一个外号————“小巨人”。 农民工也能有作为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跨越式发展,巨晓林所在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看到一些新来的工友学习接触网技术有点吃力,巨晓林萌生了编写一本《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的想法,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早一点成为铁路电气化施工的骨干。写书对于巨晓林这个高中生来说谈何容易?有人说他是自找苦吃。巨晓林听了并没有气馁,因为他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梦想:“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单位领导、工友们和亲人的支持下,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巨晓林终于完成了《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的写作。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精心修改,在去年“五一”前夕编印成书,发到全局数千名接触网工手中,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巨晓林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深切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就是本领,岗位就是舞台,努力就有希望!” 目前,巨晓林的第二部实用技能书稿已经送专家评审,不久就会印发到工友们的手中。 在巨晓林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职工“学技术,练硬功,勇当铁路电气化建设排头兵”蔚然成风。一批批大学生、职专生、农民工被招收到电气化建设队伍中来,巨晓林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总结的施工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他们。他带出的徒弟遍布在20多个项目部,有21人成了工长、7人成了工程队长、3人成了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6人成了“能工巧匠”。 2008年9月,巨晓林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京市总工会授予他“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9月16日,他参加了“北京建筑职工建设祖国事迹报告会”,来自北京24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和500多名职工代表,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一个外来务工的农民工。 提起自己走过的历程,巨晓林憨厚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他说,“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知识、有技能,农民工同样能大有作为!” 巨晓林把“农民工”进行了放大此前,我一直以为“农民工”是个过渡词、过渡身份,不那么阳光,不那么体面,甚至有些憋屈;早晚得举行“脱帽”礼,取消前面两个字。巨晓林出现后,引起我新的思索:农民工一马双跨,既主要是工但又联着农,这是难得的优势。当前大中小企业,不管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农民工都占主体地位,用温总理的话说,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以中铁电气化局为例,7万名职工中,农民工达5万,占了70%以上。这种现象绝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可能要一个时代。有个新情况更值得注意:大批“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陆续加入了进来,他们已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很多人像巨晓林那样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这是个了不起的飞跃。 巨晓林的出现,说明农民工中不仅有众多杰出人物,而且会出现领跑时代的“小巨人”。“小”与“巨”本是事物的两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统一于一身。农民工是微不足道的,是地地道道的“小”,但具备了一定条件,照旧可以变成“巨”。这正是巨晓林走过的路,他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成了主人型、知识型、敬业型、创新型、文明型的“五型员工”。巨晓林的出现,预示着会有更多“巨晓林”行走于祖国大地,各个领域的农民工中,都会出现时代的领跑者、领军人物。这是时代的需要,有需要,就会有产生,就会有应试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