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聚居 |
释义 | 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其外在的表现则集中表现在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等方面。大背景中,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可称之为聚居背景;红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聚居活动,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更取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在建筑、城市、景观中,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即黄色,可称之为聚居建设。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 释义简介词目:聚居 拼音:jù jū基本解释 [inhabit a region] 集中在一起居住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详细解释集中在一起居住。 《国语·晋语二》:“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幸而岁常丰,父兄家老聚居。可约束不幸。”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神游》:“社员们祖祖辈辈都在浅山和丘陵地带聚居。” 基本概念从传统建筑学走向人类聚居环境学人类关于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大类型,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安得广厦千万间”,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之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经历了数千年的建设,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居”,对于人类早已不成问题。然而,尽管同样经历了数千年,对于“聚”,人类却只是刚刚开始介入。许多规律有待寻找,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是众所周知的生存环境问题,也就是那些远比建筑大得多的开敞空间环境的保护、拓展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包括如何解决人口众多、需求各异、要求日益提高的人类空间活动等。这些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人类,与此同时,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化和严峻的未来。全球温室效应导致冰山溶化,现在每年海平面都在上升,按目前数字统计,如果人类还继续不顾生态环境地操作下去,那么到2500年时,整个海平面将上升8 米,这意味着许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目前人类的生存地带至少有一半要被毁灭,因人口剧增已相对减少了的陆地生存空间将急剧缩减。 如此险恶的前景对建筑界如何解决聚居环境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建设规模的加速扩大导致对土地的加速占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极度破坏,而同古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相比,现代人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要求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挑剔。 从传统的建筑观来看,人们注重的是建筑实体本身。由于古代社会建设规模不大,环境和资源消耗并不显著,那时人口不多,对于建筑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现代的建设连带着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问题。因此,现在建筑界的必然趋势是要把传统建筑学的概念、传统建筑思考的范围扩大,不仅要修路筑桥、栽花种树、造几座房子,还要考虑环境保护,考虑建筑所引起的空间、材料、资源的消耗。此外,从环境生理行为到人的精神需求,人类总在发展,人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要仔细研究和考虑人们对于环境行为的要求。当然,建设本身也需要革新发展。 如此这般,建设、环境、行为三者构成了当今建筑界的建筑观,这也就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基本思想。这三方面就好比建筑界的三原色。蓝色是大背景问题——环境和资源,红色是人的行为活动问题——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黄色是建筑界传统的规划设计问题。 蓝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其外在的表现则集中表现在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等方面。大背景中,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可称之为聚居背景;红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聚居活动,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更取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在建筑、城市、景观中,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即黄色,可称之为聚居建设。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 在这一基本概念中,聚居背景的核心是资源、环保的观念:要把人类聚居环境理解为一种资源,诸如空间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聚居活动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要引入价值判断:识别、判断人类聚居环境的优劣及其发展建设的导向;聚居建设的核心是标准量化:面对当今一系列的建设开发,诸如用地、建筑密度等问题,确定合理可行的量化、细化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建设效果的目的。 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势所趋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存在着这样的时间序列及其相应的形态:史前时期的聚落,农耕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以及后工业文明之后的远景。这些不同时代下的聚居环境构成了所谓人类聚居环境的拓扑形态,它具有十八种要素,从聚居背景来看,包括资源消耗、聚居地点、聚居环境;从聚居活动来看,包括生活方式、交通联系、时间尺度、时间分配、空间尺度、空间分配、时空观念、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从聚居建设来看,包括建设规模、聚居单元、聚居布局、聚居密度、建造材料、建造方式。 以这些拓扑形态的要素为指标,我们对西安半坡村、福建永定土楼、江苏周庄、埃及卡洪城、义乌下楼宅村、常熟支塘镇、上海康乐小区、厦门黄厝农民新村、新加坡原型新镇、上海浦东锦华小区等进行了调查和量化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聚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大势所趋——在聚居背景方面,资源消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已从大量地、掠夺性地利用少数原生资源(土地、水源、动植物)发展到有组织、有选择地利用多样的自然资源,进而发展为利用次生自然资源(农田、水库中的水、培植的动植物) ,资源利用也加入了较多的加工与替代,改变了以往直接攫取的方式。聚居选址:随着资源利用能力的增强,人类在选择聚居地的时候,逐步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海滨、平原、山川谷地等扩延为所有可聚居的区域,甚至开山、填海、上天、入地直至到宇宙太空中扩展人类可聚居的区域。与以往相比,人类对于聚居地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对滞后,聚居环境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技术发展,环境恶化势头呈下降趋势,但除非特别治理,环境仍然恶化。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 在聚居活动方面,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单纯的为生存忙碌逐步向工作、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生活转变。交通联系: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 畜力- 机械- 电力的动力转变过程,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多样化,交通联系从单纯的平面型转向立体型,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时间尺度:从只有昼夜之分到一天十二时辰,继而一天二十四小时,计时方式的改变可见人类单位时间效率增大,时间尺度逐渐增长。现在已有人提出将一天划分为二十五小时,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时间分配:基本生存时间减少,文化娱乐时间增多。空间尺度:从单位房间的尺度逐渐增大可得人类空间尺度的逐渐增大。空间分配:总的趋势,私密空间所占比例减少,公共活动空间所占比例增大。可见人类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化。时空观念:从几个人的团体到整个宇宙,从不知生老病死为何故到纵横几千年,人类的时空观念不断扩大,越来越清楚自己在整个时空中的位置。理想追求:注重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家庭与个人逐渐扩大到苍生社稷,即老子的“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价值取向:逐渐由维持个体生存转向群体情感的联络。 在聚居建设方面,建设规模: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长,这与人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有关。由此,一定的建设规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能盲目求全求大。聚居单元:经历了氏族- 血缘家族- 家族- 家庭- 邻里的发展过程,逐步从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安全、归属的心理需求,人类寻求和谐、亲和的邻里单元。聚居布局:存在着一有趣的周而复始的循环:集中(始前文明)- 分散(农耕文明)- 集中(工业文明)- 分散(后工业文明)。聚居密度:现代高于古代,城市高于乡村,但是,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从古至今,大多在100 平方米左右,大城市不到100 平方米,中小城市超过100 平方米,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建造材料:人类构筑自身的居住社区的材料,已从泥巴、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转变为加入了人工劳动的砖、瓦等人工材料,进而转化为玻璃幕墙、珐琅板、铝合金钢板等高科技材料。材料性能越来越好,并呈多样化趋势。建造方式:从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的机械施工方式。建造速度加快,建设工期缩短。 未来的生存空间与资源利用未来人类如何利用生存空间?回顾历史,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聚居基本上呈点状布局;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增加,村庄增多,聚居空间的利用发展基本上呈水平向布局,没有高层(那时的宝塔算是高层,但不住人,而是作为景观标志);工业文明时代人口骤增,以大都市为标志,聚居空间向垂直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正在经历和面临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将是什么样呢? 后工业文明的建筑也好、城市也好,肯定要有一个更大的变化:要向水平和垂直结合的空间发展。垂直方向意味着向空中发展的高度和向地下开拓的深度。论高度,东京的建筑师们正在建造1000米的高层,英、德等国正在联合试验3000米的高层。这些不是为“高”而高。为了什么?为了节约土地资源。3000米高层计划,实际上最后可以形成一个空中城市。它是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就像飞机的翅膀一样。利用风力产生负压,减轻高层荷载。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水平方向则意味着向海洋寻求聚居空间。除了垂直和水平,未来的聚居环境还要向太空发展,如美国太空总署2030年将要实现的万人太空城计划。 除了生存空间,聚居环境与其它资源也有关联。古代聚居环境建设几乎全是利用自然资源。农耕时代则以自然资源为主,人工因素为辅。什么叫做自然资源呢?对于聚居环境,阳光、风、地形、自然的河流湖泊,这些都是自然资源。与之相对,人工资源相当于自然的二次资源或三次资源,如发电、空调、降温、加热。聚居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很多,例如,将自然的溪水引进建筑室内及其周围环境来降低温度,最后演变成了园林中的规则式水道,这是四百年前印度莫卧儿王朝就已采用的做法。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做法就反过来了,导致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未来呢?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我们还是要提倡尽量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建筑界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低技术利用自然资源有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别。对于时髦的高技术人们也许并不陌生,诸如3000米的高层、宇宙太空城市等。那么所谓低技术又是什么呢?聚居环境的低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对自然风向、阳光的利用,这是一种常规技术。如一屋坐北朝南,门前有水流过,多少年后,河床移动,门前的土地就增加了。遵循这种自然的空间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这就是常说的“风水”. 风水本质上是建筑界最为典型的低技术应用。古代匠人往往借助于风水来追求建筑的节能、城镇的通风和环境的顺畅,而现代的建筑规划师几乎把这些低技术忘得一干二净。对于21世纪的聚居环境建设来说,提倡应用低技术意义极为重大,生态化的手段往往与低技术相对应,而高技术一般都是人工性的、非自然化的。 当然,面向未来,开发应用低技术并不意味着完全回到古代,这里有一个低技术与高低技术相互结合利用的现代课题。比如现在就有人在试验,利用烟囱的拔风原理形成气流,进而用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在沙漠地区数平方公里覆盖一片玻璃,阳光照射在玻璃上,把下面的空气加热,中间有一个拔风的烟囱,里面的空气能加热到80℃~90 ℃,所形成的快速气流足以发电,根据这一初步的试验结果计算,全世界只要设立五处这样的电站就足够人们使用了,如欧洲一处,玻璃覆盖面积800 平方公里,中国一处,玻璃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可设在新疆的沙漠地带。这是高技术还是低技术呢?其基本能源来自阳光,但与高技术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又不同,它利用的是最传统的烟囱,其原理应是低技术,但它里面的发电机机械还是高技术的。高技术与低技术相结合,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导向。 把环境和绿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人所皆知的环境保护概念中有一个文化环境保护往往被忽视。其实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人类聚居活动直接相关。人不是机器,建筑也不是“居住机器”!面对高技术及高情感的21世纪,文化环境保护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显著。 外国游人一来上海,到浦西一走总是叹息,有历史文化的建筑都拆除了,有历史文化的环境都改变了。在建的浦东中央公园正在拆除传统的村落。为什么不保留些都市村庄呢?公园并不仅仅有树有花就行,它更要讲文化,公园应该是文化的储藏库,游乐历史的根据地。把西方不过数百年的文化拿过来,自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丢失了。 从绿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没有大树?这有一个导向性问题,原因之一是千篇一律地学大连。其实学习他人也要结合自己。我以为北方城市更需要阳光,而南方城市则相对多需要阴影。在南方,人们户外活动大多在炎热的夏季和秋季,需要阴影遮挡灼热的阳光,在北方,相应的季节,则多些阳光显得温馨。除了气候生理要求外,环境绿化,究其根源,最终也在于文化。欧洲是牧羊文化,需要草地,喜欢草地,我们中国江南就不同了,肯定不是牧羊文化,如果也以草皮为主,就没有自己的文化了。就拿上海外滩来说,表面上是一个绿化问题,实质上是历史文化环境保存问题。外滩改造之前,林荫繁茂,在江水、树木映衬下的各式沿岸建筑显得很漂亮。改造之后,一边是孤零零的建筑,一边是光秃秃的驳岸,夏季和秋日的曝晒自不必说,更成问题的是,丢失了近百年的文化积累,中外同行无不为之叹息。人们不禁要问,新外滩为什么不保留原有的大树?原本种大树的地方为什么成了停车库、小商店?这里能说仅仅是设计、改建上有问题吗?我们的观念是不是有偏差? 以"人"为本的21世纪建筑提倡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少数的人,“人”是指具体的人,是男女老少,不同年龄、职业、种族、宗教、信仰、文化的各种各样的人。这就要求建筑和环境要具有多样性。可是,我们的建筑数十年来却千篇一律,最为典型的是联立式住宅,它们不是根据用户喜好而设计的。如今的房地产商出于商业利益而必须考虑建筑形式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如广场设计,不应只是大空间的划分或几条轴线的连接,面积较大的广场虽然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特殊需要,但规划设计师可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层次,设计多个空间,使之尽量丰富,活动内容尽量复杂。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尤其现实。在国外,内、外部空间同等对待,甚至于外部空间更加丰富。仅从自然性看,外部空间环境有阳光、和风、细雨、青山绿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有各种变化,而室内仅有几盆花,几条鱼或小宠物,自然性的内容极为有限,我们相对就欠缺得多。 其实,居住仅是人类的低层次需求,人类的最高需求仍是“伊甸园”. 人类天性并非独处独居,人类是一种喜欢群体聚居的动物。过去,人们工作在一起,居住分开;到了21世纪,人们工作地点亦将分离,人与人之间为此而增大的距离则要靠“聚集”来弥补,这就对“外部空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是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人类越需要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要强调开发聚居活动场所。中国目前多重视家庭内部装修,而轻视外部环境。上海1998年的文明社区建设或称凝聚力工程,正在改变这样的观念,它表现出了对于聚居活动的重视。现代文明社会的聚居活动还涉及到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良好的聚居环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熏陶人的道德、启迪人的灵感,有利于人的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以新的角度审视当代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寻求有效的手段,确立崭新的建设观念,从而创造良好的聚居环境,这是我们今天对人类聚居环境进行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目标 聚居社区元素演化研究人类聚居环境剖析——聚居社区元素演化研究 刘 滨 谊 毛 巧 丽 提要 基于人类聚居环境概念, 提出聚居社区的拓 扑元素。 通过实例调查、元素量化, 揭示聚居社区的演变 规律及发展规模。 关键词 人类聚居 聚居社区 实例调查 元素量 化 演变规律 ABSTRACT B ased on the p ropo sed concep tion of hum an inhab itation environm en t, th is thesis p ropo ses the topo log ical elem en ts of hum an 向问题, 是要引入价值判断: 识别、判断人类聚居环境的优劣 及其发展建设的导向。 聚居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标准量化: 面 对当今一系列的建设开发, 诸如用地、建筑密度等问题, 确定 合理可行的量化、细化的标准, 从而达到控制建设效果的目 的。 聚居社区拓扑及其构成元素人类聚居社区是人类聚居环境中人类相对集中的部分, 指发生有组织的人类活动的地方, 其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 可以从全球范围最后直到一块很小的聚居地。 它不等同于 居住区, 也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城镇或乡村的实体结构。 正如希腊建筑师与规划师道萨迪亚迪斯所指出: 人类聚居社 区主要由五大因素组成, 即人、社会、自然、建筑物和基础设 施。 这五种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人类聚居 社区的整体。 根据人类聚居环境的概念原理, 我们可将人类聚居社区 分为几种拓扑形态 (表 1) , 其构成元素见图 2。 表1人类聚居社区的几种拓扑形式 settlem en t. W 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living exam p les and the quan tification of elem en ts, th is thesis reveals the ru les and scales of hum an settlem en ts. KEY WO RD S H um an inhab itation, H um an settlem en t, Investiqation of living exam p les, Q uan tification of elem en ts, R u les of developm en t 基本概念作 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中国建筑界的集中体现, 自 1994 年昆明《中国人居与华夏建筑研讨会》以来, 我国关于 人类聚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正日益深入。 然而, 如同建筑界的 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样, 从人类聚居环境概念的理解、研究领 域的选取到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似乎各有见解、莫衷一是。 对此, 在连续三届的研究生讨论课《人类聚居环境学》中, 作 者深切体会到: 如果完全遵循传统的建筑、规划观念, 那么, 人类聚居环境学无非是建筑、规划的新标签而已。 实质上, 人类聚居环境学在我国的提出, 既有客观建设发展的需要, 又有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 其核心用意归根结蒂是要 从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所要规划设计的建设环境, 从而认识 时代 史前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远景 村庄 集镇 城市 城乡一体 —— —— —— —— 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 首先涉及了关于人类聚居环境及其建设的理解。 如图 1 所示, 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是自然环境、农林环境 和生活环境, 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 其外 在的集中表现形式则是建筑师、规划师所熟悉的建筑、城市、 景观。 大背景中, 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 存的要素, 可称之为聚居背景; 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 —— 聚居活动, 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 更取 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 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 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 可称之为聚居建设。 三者相辅相 成, 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 在这一基本概念中, 聚居背景的核心是资源、环保的观 念: 要把人类聚居环境理解为一种资 源, 诸如空间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 源、人文资源。聚居活动的核心问题是 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取 作者刘滨谊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教授(上海, 20009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78011) 1人类聚居环境的概念 2聚居社区构成元素 三 聚居社区的形态演变研究 聚居社区形态的演变是其自身演变的“内力”和各种有 影响的“外力”作用于“聚居”所产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 其动力有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审 美观等社会深层的支配力, 进一步表现为地理环境、社区文 化、社会经济、技术进步、交通技术、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土 地资源等因素。 1实例调查 我们对不同时代的 12 个实例作了调查 (表 2) , 将其聚 居社区元素数据依次列出。 ①史前的村庄: 西安半坡村遗址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动物、植物 表2不同时代的12 个调查实例 时代 村庄 集镇 城市 城乡一体 聚居地点: 河岸高地 史前文明 西安半坡村 —— —— —— 聚居环境: 滨河, 森林茂盛, 水草鲜美, 空气 农耕文明 福建永定土楼 江苏周庄 埃及卡洪城 —— 清新 工业文明 义乌下楼宅村 常熟支塘镇 上海康乐小区 田园城市 B: 生活方式: 渔猎、采集 交通联系: 步行 时间尺度: 6 000 年前, 只有日出日落, 四季 更迭的概念 时间分配: 睡眠、猎食 空间尺度: 每座小房子 20 m2 后工业文明 厦门黄厝农民新村 新加坡原型新镇 上海浦东锦华小区 上海浦东新区 C: 社区规模: 4 万 m2, 350 人 聚居单元: 家族 聚居布局: 沿河成带状, 朝南 聚居密度: 114. 3 m2 住宅= 1∶6 时空观念: (待考) 观念理想: 图腾崇拜 价值取向: 积极的共生关系 C: 社区规模: 5 000 m2, 40~ 80 人 聚居单元: 氏族 聚居布局: 围绕中心排列, 门向着中心 聚居密度: 125~ 62. 5 m2ö人 建造方式: 人工 建造材料: 木材、泥土 (摘自《居住形态与居住文化》) ② 农耕文明的村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 聚居地点: 丘陵地区的山谷边沿之坡脚, 九曲萦回, 负阴抱阳 聚居环境: 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明水净 B: 生活方式: 农耕、手工业 交通联系: 步行、马车 时间尺度: 始建于 1709 年,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时间分配: 耕作、休息、娱乐 空间尺度: 10~ 13 m2ö间 空间分配: 厨房∶仓库∶卧室= 1∶1∶1 时空观念: 30~ 40 年的寿命, 村民基本不出本县范围 观念理想: 血缘传承, 聚族而居 价值取向: 聚族而居, 财产半公有, 亲仇同情, 祸福与 共 C: 社区规模: 10 万 m2, 57 户, 319 人 聚居单元: 血缘家族 聚居布局: 同心圆, 向心 聚居密度: 313 m2ö人(永定县平均数据) 建造方式: 人工、机械 建造材料: 泥土、沙石、青瓦、木竹、石灰、土纸浆 (摘自《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③ 农耕文明的集镇: 江苏周庄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 聚居地点: 水网平原 聚居环境: 四面临水, 水质清澈 B: 生活方式: 渔猎、农耕、手工业 交通联系: 步行、马车 时间尺度: 每日以十二时辰计时 时间分配: 劳动、休息、娱乐、交往 空间尺度: 街巷逶迤, 空地多, 每间房子 16 m2 空间分配: (待考) 时空观念: 活动范围为邻近的几个村镇 观念理想: 自耕自足, 世外桃源 价值取向: 注重乡邻关系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新 建 筑1999. 2 15 ⑥ 工业文明的集镇: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水网稠密, 鱼米之乡 聚居环境: 少量工业废气排放, 水质受污染 B: 生活方式: 农业、轻工业、旅游 交通联系: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水路 时间尺度: 每日以 24 h 计时 时间分配: 劳动∶睡眠∶娱乐= 8∶8∶8 空间尺度: 每间房子 16 m2左右 空间分配: 居住、工业、度假村、果园、农贸市场、商业 金融、文教体卫 时空观念: 全国范围, 少数已出国 观念理想: 集镇城市化, 村庄集镇化 价值取向: 兼顾聚居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C: 社区规模: 336 万 m2, 31 426 人 聚居单元: 家庭 聚居布局: 联排式 聚居密度: 107 m2ö人 建造方式: 机械 建造材料: 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城镇建设》) ⑦工业文明的城市: 上海康乐小区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 冲积平原 聚居环境: 空气、水、噪声、光等污染严重 B: 生活方式: 第二、三产业 交通联系: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铁路、水路、航空 时间尺度: 每日以 24 h 计时 时间分配: 劳动∶睡眠∶娱乐= 8∶8∶8 空间尺度: 每个房间 12 m2左右 空间分配: 住宅用地 57. 4% , 公建用地 21. 4% , 道路 用地 9. 5% , 绿化用地 11. 7% 时空观念: 整个世界, 上下数万年 观念理想: 小康之家 价值取向: 便捷、舒适、安全、实用 C: 社区规模: 8. 72 万m2, 2 154 户, 7 539 人 聚居单元: 家庭 聚居布局: 三级结构: 组团- 街坊- 小区, 朝南 聚居密度: 11. 5 m2ö人 (小区人均用地面积) 建造方式: 机械 建造材料: 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全国试点小区建设——规划篇》) ⑧工业文明的城乡一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A : 资源消耗: 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 平原 聚居环境: 田园, 污染较少 B: 生活方式: 农业、轻工业、服务、商业 交通联系: 汽车、铁路 时间尺度: 19 世纪初期, 每日以 24 h 计时 时间分配: 劳动∶睡眠∶娱乐= 8∶8∶8 空间尺度: 散布, 室外空间尺度大 空间分配: 农业用地占 83% , 城市占 17% 时空观念: 控制城市规模 观念理想: 城乡融合, 兼有城乡两者之优点 价值取向: (待考) C: 社区规模: 2 400 万 m2, 3. 2 人 (3 万人住城市, 2 000 人散居乡间) 聚居单元: 家庭 βλ 聚居布局: 多中心、复杂的城镇集聚区 聚居密度: 750 m2 聚居地点: 平原 聚居环境: 现代都市 B: 生活方式: 第二、三产业 交通联系: 汽车、轻型有轨电车 时间尺度: 建于 90 年代, 每日以 24 h 计时 时间分配: 劳动∶睡眠∶娱乐= 8∶8∶ 8 空间尺度: (待考) 6 新 建 筑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空间分配: 居住 49. 5% , 中心庭院 25% , 道路12. 1% , 公建 13. 4% 时空观念: 节时、快捷 观念理想: 高水准的社会整体环境设计 价值取向: 注重邻里交往和感情的培养 C: 社区规模: 10. 73 万 m2, 1 124 户 聚居单元: 家庭 聚居布局: 庭院式 聚居密度: 27. 2 m2 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生活转变。 交通联系: 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机械— 电力的动力转变过程, 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多样化, 交通联系 从单纯的平面型转向立体型, 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扩 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时间尺度: 从只有昼夜之分到一天十二时辰, 继而一天 24 h, 计时方式的改变可见人类单位时间效率增大, 一天内 可做更多的事情, 从而导致时间尺度逐渐增长。 并且, 已有 很多人提出一天 25 h,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时间分配: 基本生存时间减少, 文化娱乐时间增多。 空间尺度: 从单位房间的尺度逐渐增大可见人类空间尺 度的逐渐增大。 空间分配: 总的趋势, 私密空间所占比例减少, 公共活动 空间所占比例增大。 可见人类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化。 时空观念: 从几个人的团体到整个宇宙, 从不知生老病 死为何故到纵横几千年, 人类的时空观念不断扩大, 越来越 清楚自己在整个时空中的位置。 观念理想: 注重的范围越来越大, 从家庭与个人逐渐扩 大到苍生社稷, 即老子的“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 价值取向: 逐渐由维持个体生存转向群体情感的联络。 (3) 聚居社区建设 社区规模: 由于人口的增强,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 社区规模不断扩大, 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长, 这与人的 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有关。 由此, 一定的社区规模应与当时 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不能盲目求全求大。 聚居单元: 经历了氏族—血缘家族—家族—家庭—邻里 的发展过程, 逐步从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 目前大多数国 家处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阶段, 但由于安全、归属、文化等方 面的要求, 人类趋向寻求和谐、亲和的邻里单元。 聚居布局: 存在着一有趣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集中 (始前 文明) —分散 (农耕文明) —集中 (工业文明) —分散 ( 后工业 文明) , 与“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须指 出的是每一个循环都不是前一循环的机械重复, 而在具体形 式上有质的不同, 即每一循环都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聚居密度: 现代高于古代, 城市高于乡村, 具体来看, 随 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 农村的 聚居密度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呈下降趋势, 及至后工业文 明时期, 由于人类不再强硬地改造自然而转为集约用地, 农 村聚居密度呈上升趋势。 与之相反, 城市的聚居密度从农耕 文明到工业文明呈上升趋势, 及至后工业文明, 则呈下降趋 势。 又由于信息、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及人类价值观念的转 变, 城镇作为农村人口聚集地与城市人口疏散地的作用加 强, 聚居密度逐步增大。 建造方式: 从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的机械 施工方式。 建造速度加快, 建设工期缩短。 建造材料: 人类构筑自身的居住社区的材料, 已从泥巴、 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 转变为加入了人工劳动的砖、瓦等人 工材料, 进而转化为玻璃幕墙、珐琅板、铝合金钢板等高科技 材料。 材料性能越来越好, 并呈多样化趋势。 总之, 人类聚居社区及其所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国家、民 族、团体的社会价值观及其成就的具体表现, 是培养具有良 好素质人群的聚居基地, 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体系中的重要 基础。 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其元素的发展与演变有 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只有了解聚居社区形态 的发展规律, 并在之后的规划与建设中有意识地因势利导, 才能避免某些极端, 少走弯路。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