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居民收入感受指数 |
释义 | 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就是居民对当前收入满意度提高,但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中低收入家庭对物价压力感觉尤其明显,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央行2009年9月24日发布全国2009年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9.0%,比上季回升3.1个百分点,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 概述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2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4.3和16.9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意愿居民消费意愿呈现低水平反弹趋势,居民消费意愿提高2.4个百分点,改变了连续4个季度消费意愿回落的趋势。尽管消费意愿本季强劲反弹,但总体看,消费意愿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即期消费意愿变动情况看,居民消费意愿增强主要表现在对大件商品的需求上。随着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促使家庭设备及用品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增加。 收入减慢对价格实际感受与价格涨幅产生较大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减缓,致使居民对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相对增强。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连续9年出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的现象。这9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2%,名义GDP年均增长11%,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9%和6%。比较可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但大大慢于GDP的名义增长速度,也慢于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其中农民收入的增速远远低于GDP增速。但在1991年~1996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2%,GDP名义增速为26.7%,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3.3%和22.1%,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略慢于GDP的名义增长速度,但大大高于GDP的实际增长速度。正是这种收入增长速度的大幅减慢,削弱了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因而居民对哪怕是较低的价格涨幅也反应敏感。 差距加大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感受,不仅因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更重要的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慢不均,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而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增长慢,部分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绝对收入甚至是相对下降的。而这些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感受尤为强烈。目前普通的劳动者收入不高,劳动所得的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据全国总工会2005年对10个省份中的20个市(区)1000个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及1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 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比上一个三年(1998年~2001年)增加了28个百分点;只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占34.2%,比上一个三年增加了14.6个百分点。更有甚者,还有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从不同阶层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来看,财政部科研所2004年的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同时城市居民金融资产也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从基尼系数明显上升看,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也突出。2004年财政部科研所发布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国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从1991年的0.282升至2004年的 0.47。 在平均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而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化倾向加剧的情况下,加剧了低收入居民对价格上涨感受的强度。 物价上涨最近有人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提出质疑,认为由于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偏低。例如,住房消费所占权重与实际情况不符,尤其是近几年上涨很快的购房消费,在计算CPI时不包括在内;卫生医药用品、教育、电信等消费所占权重,与实际情况不符等。 央行最近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反应继续走高,其中“物价过高”判断所占比例升至24.4%。然而,统计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1.3%。对价格实际感受与价格涨幅产生较大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减缓,致使居民对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相对增强。 消费增加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加之原有的社会和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制被打破,新建立的社会保障体制功能不健全,使中低收入居民对这些增加的负担难以承受,这也是居民对价格上涨感受强烈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体制的改革,短期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支出负担。 可见价格总水平涨幅与居民的实际感受的反差不仅源自价格运行本身的原因,其中包含着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构成比重不合理、居民消费升级所导致的价格结构性变化的特点、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不协调等多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则CPI的变化将更加难以准确地描述居民消费结构及支出的变化,也难以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运行情况。 问卷调查1、居民收入感受指数降至负值区间2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4.3和16.9个百分点。 2、居民对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对未来预期略显好转 45.4%的居民认为当前“形势严峻,就业难”,比1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居民占比则降至7.8%,比上季减少5.7个百分点。居民对下季就业形势的预期较上季有所好转,就业预期指数为-2.5%,比上季提高10.2个百分点。 3、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减弱43.3%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这一比例比上季度增加了17.2个百分点,接近2007年下半年至 居民收入感受指数 2008年上半年CPI高企时的水平;而认为物价“可以接受”和“令人满意”的居民占比分别降至53.3%和3.5%;受此影响,2季度的物价满意指数降至-39.8%,比上季下降21.3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 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这一升一降表明,伴随着居民收入减少范围的逐渐扩大和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感受,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与此同时,选择“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升至37.9%,连续两个季度增加,累计提高8.8个百分点。 5、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购车意愿明显回升 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购房意愿仍处于较低位置——准备在未来3个月内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5.8%,比上季减少了0.9个百分点。调查中,对未来房价看涨的居民比例渐增,看跌的减少。其中,预计下季房价上涨的居民占比增至25.3%,较1季度增加9.5个百分点;预计房价下跌的居民占比降至14.5%,比上季减少15.1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居民的购车意愿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本季再创历史新高,为12.2%,比上季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居民购车意愿最高,分别为14.4%和14.1%。 发展现状央行2009年9月24日发布全国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家、银行家、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家、银行家均表示对未来宏观经济看好。中国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3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9.0%,比上季回升3.1个百分点,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的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42.6%,较上季上升4.4个百分点。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为55.4%,较上季大幅反弹15.4个百分点。 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指数近两年来首次回升。3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9.0%,比上季回升3.1个百分点,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对下季收入,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4.7%,较上季上升2.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今年1季度的58.9%。 调查同时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继续减弱。44.6%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这一比例比上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认为物价“可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51.8%,比上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居民占比为3.6%,与上季基本持平。受此影响,3季度的物价满意指数较上季略降0.6个百分点,为 29.5%。居民对房价满意度下降,但购房意愿继续上升。本季调查,有超过六成(65.2%)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这一比例较上季提高2.8个百分点;只有34.8%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可以接受或满意。对下季房价,41.5%的居民预期将上升,较上季大幅提高16.2个百分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