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鞠建波
释义

个人简介

鞠建波,一九六一年出生,一九七九年九月入伍,现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航空反潜教研室主任、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高薪工程及载人航天人才特殊津贴享受者;他是航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之一。参与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协调组织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编写了本科专业、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实施航空反潜工程专业现代化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做法在学院现代化教学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他是全军2110工程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建设的负责人,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具体建设的组织实施;组织新本科专业的组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积极参与“军事通信学”硕士点申报材料撰写和申报工作。主讲的《航空无线电设备与维护》1999年被评为院校级一类合格课程,2000年获海军优秀课程一等奖。他先后担任了博士、硕士、本科生等层次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0人,指导硕士研究生12人。精心培养年轻教员,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有4名年轻教员成为学科骨干,其中2名晋升为副教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承担的“学院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2001年获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5年来,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其中一部获1999年优秀教材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2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3项,在研和已鉴定14项。他先后被评为学院优秀党员、优秀教员,荣立三等功1次和集体二等功,2003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获全军高薪工程及载人航天工程人才特殊津贴。

选择从军

大学毕业后,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勾画着“在科技王国里放飞梦想”的蓝图时,一纸命令将他调至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定位”在三尺讲台。 对从未认真考虑过手握粉笔、授业解惑的鞠建波来说,这一切来得有些太突然,但戎装在身的他心态还是相当坦然,因为他的血液里早已融入了那份军人的神圣信念:无论在何岗位,都要为部队建设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迎难而上

他让战鹰的“耳目”不再受制于人。走上教学岗位后,鞠建波没有急于向科研高峰发起冲击,而是波澜不惊、按兵不动。因为他笃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拥有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充裕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日后的教学科研并举道路上后劲十足、不断跨越自我。 1989年底,可以一试身手的机会来了。担负特殊使命任务的我海军某型巡逻机,由于其装载的国外产电子设备日显老化,严重制约了正常的战备和训练。而此时,因为种种缘由该国终止了对我国的电子装备出口,在这节骨眼上,上级首长果断指示必须尽快实现电子设备的国产化。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受领了其中机载电台的研制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领导正为一时物色不到合适人选而为难,胸有成竹的鞠建波主动请缨。望着领导将信将疑的眼神,他毫不含糊地立下了“军令状”:“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我甘受处罚。” 鞠建波凭借自己在当助理工程师期间获得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从教后积累的理论功底,很快便拿出了可行性方案。“知行合一方能水到渠成”,随后,他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开始了艰难地实践和论证。当时,此类设备的国内在研水平还很低,没有太多现成资料可以借鉴。他们在分头赴兄弟科研单位和工厂尽可能收集资料的同时,立足于自主研发,加紧对旧装备实施拆装研究。有时为了获得一丁点精确的原始数据,鞠建波常常一个人呆在实验室对拆下的某块电路板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测试。 一次,因为某项测试,鞠建波一连几天“泡”在实验室,高负荷地工作使本来就患有重感冒的他病倒了。医生考虑到鞠建波身体虚弱,强烈建议他卧床休息几天,他微笑着答应了。然而,翌日清晨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实验室。 成功总是垂青勤奋的人。鞠建波与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按期研制成型的机载电台在装备部队后,与其它电子设备兼容效果良好,联络通信清晰畅通,它的研制和生产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一位维护战鹰二十多年的部队“老机务”紧紧握住鞠建波的手,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电台好比飞机的耳目,以前我们总是受制于人,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紧盯前沿

他让战鹰有了“健康检测卡” 。为了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体现我国航空工业最高水准的某新型战机研制开始启动,而相关配套的电子设备检测系统水平却不高。正如一个徒有强壮体魄的斗士,如果没有矫健的身手就不能有效制敌一样,高性能的战机只有配上高科技的电子设备才能真正形成有效战斗力,自主开发一套高水平的电子检测系统迫在眉睫。

2000年6月,一直致力于在该领域科研创新且成绩斐然的鞠建波被上级委以重任,成为“某型飞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检测设备”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整个系统方案论证、具体设计、试飞保障验证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该系统是我国第一套和飞机系统同步启动研制的综合自动检测设备,系统庞大复杂,涉及的技术难点极多。起步之初,需用到某项关键信号检测技术,其国内在研水平较低,而在此领域技术比较成熟的某国又将其视若“专利”对外严加封锁,一道难题硬生生地挡在课题组面前,攻克不了它后续工作便无从谈起。鞠建波慕名来到某研究所寻求技术支持,对方考虑到此设备研制成功把握不大且耗资不菲,便一口回绝了,他又试着找了几家均无明确答复。时间不等人,部队的训练是大事耗不起啊,鞠建波心一横:靠自身能力破解这一难题!

鞠建波和同事从既有技术出发,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三个月过去了,尽管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进展却很缓慢,鞠建波心急如焚。 一次,在家里冥思苦想至深夜,鞠建波灵感突发:既然研制单项设备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撑,何不另辟蹊径用若干通用仪器有机组合来实现预设功能呢?迎着妻子惊讶的目光,他抓起衣服出了门直奔实验室…… 时隔不久,他和同事们一起经过缜密论证和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拿下了这一“拦路虎”。后经专家评议,该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毫不逊色,为部队节省经费数百万元。

2003年10月,该项目的研制进入正式调试阶段。鞠建波带领科研人员来到试飞院,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全程跟踪了新型样机的验飞训练。他们与工人师傅一起加班加点,进一步逐步完善了设备的实用性能。 正是凭借这股锲而不舍的韧劲,鞠建波带领他的课题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项目最终顺利通过验收,实至名归地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继而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新颖、综合化程度高并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入基层

他与官兵合力为战鹰“量体裁衣” 。2005年5月底的一天,鞠建波接到了海军东航某机场打来的“求援”电话:部队即将受领一项重要演习任务,由于战备训练紧,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的某战机机载电子设备突然出现了故障,靠机场现有的技术能力难以排除,希望鞠教授能提供技术支持。 放下电话,鞠建波的内心一时起伏不定。望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伏案疾书的背影,他心生愧意:自己和爱人都是站在三尺讲台的育人者,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自己却很少手把手地辅导过儿子的学习,从小到大全凭他的自觉。如今高考在即,真应该好好陪陪他……

然而,部队的训练事关大局,时不待人。妥善处理好教研室的事务,鞠建波只和爱人简单地交代了几句,便与同事匆匆赶赴部队。

6月是部队的训练旺季,一些高难科目也陆续上马。为更好地收集第一手材料,鞠建波和同事坚持与地勤人员同作息,到维护一线参与飞机的检测、保障。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飞行训练,他们对飞机机载电子设备的全面调试一般选择其进修理厂检修的时机,而这通常只有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可以利用。 为此,鞠建波和同事们分秒必争,制定轮班制度,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开机、检测、调试,硬是将所有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都梳理了一遍,并与官兵们一起制定出完善的改进方案。同时,他们还“忙里偷闲”为机务维护人员举办了多次深入浅出的实操讲座。由于人手少,他们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有时干到深夜,头晕眼花、饥肠辘辘。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让炊事班为教员们烹制夜宵。鞠建波考虑到炊事班的战士们太辛苦,说啥也不同意,只请求伙房提供几包方便面,领导拗不过只好答应了他。

这期间,海军前司令员张定发到该部队检查指导工作,听说他们的事迹后,专门前去看望了奋战在一线的鞠建波及其同事们,他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检测系统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拖着疲惫的身躯从部队回到学校已是7月初的事了,争气的儿子考出了优异成绩,鞠建波的心里掠过一丝包含着愧疚的欣慰。那天,好久没睡过一个好觉的他,“贪婪”地享受了一整天的睡眠时间。

人物评价

鞠建波在潜心科研的同时,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多方搜集前沿资料,全身心地参与总参专项重点建设项目《航空反潜系统综合实验室》,学院“航空反潜信息处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水声工程”等新增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我军航空反潜系统综合实验水平和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因此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军队高薪工程及载人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鞠建波对党和军队的培养及“馈赠”,一直心存感恩,在他心底珍藏着一个执着而坚定的理想:那就是为了海空战鹰翱翔蓝天、捍卫祖国主权,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