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旧香兰遗址
释义

地理概况

旧香兰遗址位于台湾省台东县太麻里海边,面积大约二十公顷,距今一千九百年至二千二百年。遗址早在一九九八年三月就发现,当时仅出土石板棺,被视为“卑南文化三和类型”的遗址之一;直到二00三年杜鹃台风来袭,埋藏地底的遗址再度出土,掀起研究新契机。

发现发掘

遗址最早的发现於民国87年(1998)3月间,为该地果园施工时发现有石板棺出土,经由地主报知,由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人员叶美珍与李坤修前往处理,确认为新发现的遗址,并针对出土石板棺进行抢救与遗址范围的调查。

2003年9月杜鹃台风来袭,让深埋在台东太麻里乡旧香兰海边的遗址曝光,这个遗址是台湾最接近海边的遗址,蕴藏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找到带百步蛇纹饰的器物,也发现很多琉璃和鹿角、猪牙雕品。另外,旧香兰遗址部落的工业也相当发达,除了琉璃制品外,也有丰富铸模和炼铁技术。2006年,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李坤修带领的考古团队开始开挖文化层,结果在遗址文化层附近挖掘到“建筑遗址”,长约20米的石墙,以及切割成5个空间的短墙,区域内还有许多伫立的“单石”。更在旧香兰遗址找到台湾最早的冶金工厂。

2007年,台东旧香兰遗址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挖掘到距今1400年左右的部落石墙,推测有5户住家。这个部落埋藏在地底8米,李坤修表示,从这些石墙结构分析,应该是当时的住户,大概有5户;另外,“单石”伫立在原地,这对解开“巨石文化”中的“单石之谜”很有帮助。这个建筑遗址可能是旧香兰遗址的末期,距今1400年至1500年之间。

在初次的发掘後,因为石板棺的发现与陪葬的陶器形制将其归属为卑南文化的三和类型,推测年代约在距今2000年到1500年前,属於新石器时代末期,亦可能已进入铁器时代初期。然而经过後来较大规模的发掘与大量遗留的出土,亦有碳十四绝对年代测定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距今1400至1240年前,为遗址中晚期发掘的阶段,透过陶器类型的比较,旧香兰遗址最早的年代可至距今约2310年前,研究者修改其文化性质为铁器时代的三和文化。

出土文物

旧香兰遗址出土的遗留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其上装饰有大量的纹饰,包含有人、蛇、狗等在台湾

史前文化中少见的纹饰,还有陶纺轮、陶偶(把)、覆脸陶等;还有各式砥石、网坠、石锛、矛镞形器、锥形器、石刀、石斧等石质工具,以及骨角质尖状器、雕刻装饰与兽骨、贝壳等生态遗留;另外,铁质工具、青铜质器物、各式琉璃珠等饰物亦有发现;石质模具的发现更是台湾首见。遗址亦出土数个呈带状排列的石板棺,以及石墙与柱洞等结构遗留。

2007年,台东旧香兰遗址还出土了五具小石棺,最小的仅有四十厘米左右。这也是该遗址考古以来首次出现小石棺群。

据“中央社”报道,其中,一具八十五厘米长的小石棺相当特殊,且一只陶瓮陪葬,棺盖九片石板。考古人员分析,这名小朋友生前在部落相当受重视。

科学价值

台湾史前文化层序中,旧香兰遗址的发现无疑连结了新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间的空缺,也提供了台湾考古学研究更多的资料,特别是铸造模具的发现,带出有别於过往从海外取得青铜器的看法,对於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工艺技术值得重新评;另外,遗址出土了大量与屏东龟山遗址相似的陶器,以及一件疑似青铜刀柄的模具,显示在这个时期,台湾的史前住民间的互动与迁徙等行为应该是十分频繁,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陶器、石器与骨器等遗留的纹饰中,蛇的纹样十分明显且突出,特别是在一件石刀与骨角雕件上,更显示应为百步蛇,加上遗址所在的地区,令人不得不将其与现今台湾原住民中的排湾族或鲁凯族等牵连在一起,或许可以透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讨论有关台湾原住民的来源及与史前文化的关联性等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