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酒神巴库斯 |
释义 | 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酒神巴库斯》名作是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于1496年,同名作品还有西班牙人蒂埃哥·委拉士开兹的油画,创作于1623年。两作品均取材于神话故事,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流传于世。 中文名:《酒神巴库斯》 外文名:beers deity Bacchus 绘画作者:委拉士开兹(西班牙) 规格:165×225厘米 现藏: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雕塑作者:米开朗基罗 时间:1496年 创作背景1623年,委拉士开兹应召来到马德里任西班牙宫廷的画师。从此,他完全生活在宫廷贵族的一种虚伪的礼仪之中,却也有机会接触皇家丰富的艺术收藏。他赞美威尼斯的提香,吸收佛兰德斯大师鲁本斯的饱满色彩。1628年,鲁本斯第二次来到西班牙时,画家有幸和他见面,并能直接观摩鲁本斯作画的方法(鲁本斯画了一幅国王的肖像,又临摹了提香一幅画)。鲁本斯的直接指导,对他有很大的启发。这一幅《酒神巴库斯》(又题《醉汉》,1628-1629年作),就是在威尼斯的提香与鲁本斯的技巧影响下完成的杰作。 作品赏析《酒神巴库斯》取自罗马神话题材。巴库斯,即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相传他首创用葡萄酿酒,并把种植葡萄和采集蜂蜜的方法传播到各地。但委拉士开兹以西班牙的农民形象及其生活方式来表现这种场面。这些人物头戴毡帽、身穿粗外套,正兴致勃勃地在举杯庆贺,向年轻的酒神致敬。酒神裸着上身,戴一顶长有翅膀的帽子,正给一个背向观众的人戴上花冠。他的眼神却斜视着画外这里有的是乐观的生活,热情的农民性格。没有虚幻的传说中的酒神。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西班牙农民经常在休息日子里聚饮的一个生活侧面。欣赏这幅画,倒使人联想起塞万提斯在他的《吉诃德先生传》中所描写的幽默达观的农民的精神面貌。 作者蒂埃哥·委拉士开兹(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来的后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y 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委拉士开兹一生所作的油画,除了皇族肖像之外,其他题材的人物多半是以性格开朗的西班牙人为蓝本的。 雕塑《酒神巴库斯》赏析这是米开朗基罗在1520年之前的早期作品。《酒神巴库斯》中有两个男子形象:主角巴库斯和配角小桑陀尔。有著作称这尊雕塑是“在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陈庆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笔者则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欢乐色彩的雕塑。 这时的米开朗琪罗才21岁,来到罗马的他全身燃烧着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天才的激情的外化产生出《酒神巴库斯》这样的杰作。 酒神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米开朗琪罗更以葡萄做他的头发,显得别有一番情致。酒神醉醺醺的迈着脚步,像一个凡间的小伙子喝多了酒,走路似乎也不利索,而旁边偷吃葡萄的小桑陀尔更是现出可爱机灵。但是这种欢乐却是通过死亡的对比烘托才展现出来的。小桑陀尔臂膀缠绕的正是代表死亡的狮皮!这尊雕塑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就如小桑陀尔一样,在死亡抓住它时,它已经尽情的享受了生命的一切快乐”。 如果说《酒神巴库斯》中的变现死亡的因素还不是直接的话,那么《圣母怜子》(1498-1499)则是直接把死亡暴露给观者。没有活力的躯体,僵硬的肌肉,下垂的四肢,歪斜的头颅,这样的生命的离开,让圣母从悲痛中走向崇高,声母的面容并没有扭曲或者撕扯,其实这才是大哀伤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 作者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米开朗基罗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拉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拉斯市的市长。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做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纳罗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 1496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