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阳真经
释义

《九阳真经》乃金庸小说里最无敌的旷世绝学。此功佛道相参,刚柔并济,练者初阶受用无穷,最后大关必须打通全身所有穴道,熬过全身燥热自焚之苦。练成「九阳神功」后,内力自生速度奇快,无穷无尽,普通拳脚也能使出绝大攻击力;防御力无可匹敌,自动护体功能反弹外力攻击,成金刚不坏之躯;习者轻功身法胜过世上所有轻功精妙高手;更是疗伤圣典,百毒不侵,专门克破所有寒性和阴性内力。九阳真经集融会贯通的武学至理,练成后天下武学附拾皆可用。此经还附缩骨功,游墙功。不足十分一的经文足够壮大少林派,是武当、峨嵋开宗立派的奠基。

书名:《九阳真经》

作者:达摩老祖(第一版),不详(第二版),斗酒僧(新修版)

类别:金庸小说武学宝典

页数:写在四卷《楞伽经》的夹缝之中

主要修习者:张无忌(神功),觉远(大成)

次要修习者:张三丰,郭襄,无色及三派传人

衍生武功:武当九阳,峨嵋九阳,少林九阳

出现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收藏地点:少林->猿猴肚中->昆仑仙境埋

简介

《九阳真经》是金庸小说里最神奇也是最厉害的内功秘籍。

《九阳真经》在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神雕侠侣》最后一回中,觉远大师凭借此书震惊当时的绝世高手“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等人,但经书也被尹克西带到了昆仑山中;在《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在昆仑山的白猿腹中得到经书,并凭借此经威震武林成为一代高手。

《九阳真经》练到最后大关,必须熬过全身燥热自焚之苦,或得名师指点,打通全身上下所有几百个穴道,才真正练成「九阳神功」,否则只是积存九阳内力,不会施展运用,内力不会无穷无尽的循环自生,剧烈战斗后容易泄气过度致死,如同觉远大师的例子。

练成「九阳神功」后,内力自生速度奇快,无穷无尽,普通拳脚也能使出绝大攻击力;防御力无可匹敌,自动护体功能反弹外力攻击,成金刚不坏之躯;习者轻功身法胜过世上所有轻功精妙高手;更是疗伤圣典,百毒不侵,专门克破所有寒性和阴性内力。

觉远大师圆寂之际,蒙眬呓语部份《九阳真经》经文,张三丰,郭襄,无色大师默记了一部分。当年传得《九阳真经》的三位,悟性各有不同,根柢也大有差异。武功是无色大师最高;郭襄所学最博;张三丰当时武功全无根基,正因如此所学反而最精纯。是以少林、峨嵋、武当三派,一个得其‘高’,一个得其‘博’,一个得其‘纯’。三派武功各有所长,但也可说各有所短。张三丰和郭襄后来成为武当和峨嵋派的创派祖师,《九阳真经》启发武当、峨嵋开宗立派的武功,及无色后少林派受益匪浅,主要根源在这一部份的《九阳真经》,又名《武当九阳功》,《少林九阳功》和《峨嵋九阳功》。张无忌先后练过《武当九阳功》和《九阳真经》,发现《武当九阳功》只有不足十分一的经文,不足十分一的内容也足够壮大少林派,成为武当、峨嵋创派的奠基。(《倚天屠龙记》十六回 剥极而复参九阳:他心中突突乱跳,掩卷静思:“这到底是什么经书?为什么有武当九阳功的文句?可是又与武当本门所传的不尽相同?而且经文更多了十倍也不止?”)

《九阳真经》是达摩老祖手书在《楞伽经》的夹缝中。

《九阳真经》是一本武林绝顶的内功心法,经中并没有记载武功招式,但集融会贯通的武学至理,练成后天下武学附拾皆可用,此经还附缩骨功,游墙功等。金庸在最新修改版本中将作者写成与王重阳斗酒的一位奇士,后王重阳将九阴真经借与此人看,此人觉得九阴真经阴气太重,后躲进少林创作九阳真经,所以此功佛道相参,刚柔并济,可出氤氲紫气,可随意扩散到体内、体外,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毒气不生,物化不之,金刚不坏之躯也随之而来。

少林派最强的内功练到最高境界才能和《九阳真经》有的一比,「九阳神功」实是武林中最强,最浑厚,最精湛的内功。

《九阳真经》心决:"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九阳真经》是集:武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命理学、康复学、物理学、生物化学于一册的百科全书。

九阳真经心法

一举手,前後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 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切记一静无有不静,静须静如山岳.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一动无有不动,动当动若江河,所谓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後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釐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後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後极坚刚.静是合,合中寓开.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先求开展,後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能呼吸,然後能灵活.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变换在腿,主宰於腰,发於脊背,接於两肘,行於手指,总须完整一气.发劲须沈著松净,专主一方.曲中求直,蓄而後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劲如抽丝.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後退,丝毫不乱.方能得机得势,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动静之机,在於阴阳,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汤,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宜贵专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腿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 气向下沈,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呼翕九阳,抱一合元,可名九阳神功.从此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豫顺以动,罔不如意矣.

要言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变换虚实,舍己从人.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合不合规矩. 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九阳真功

招式

太极聚气法

面向东方,自然站立,先意守丹田三~五分钟后,即采用顺呼吸法。意念天上的阳气自百会吸入下行,地下的阴气由两脚涌泉吸入上行,两股真气在丹田汇聚成太极形。并缓慢旋转,意念或离或存,勿忘勿助,每次练习不少于一个时辰(二小时)

氤氲紫气

使一股暖暖的真气,从丹田向镇锁任督冲三脉的“阴跷库”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然后分两支上行,经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辘轳关”上行经肩、背、颈而至“玉枕关”,此谓“逆运真气通三关”,然后真气向上越过头顶百会,分五路下行,与全身气脉会于再分主次两支,还合于丹田,入窍归元,如此循环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那就是“氤氲紫气”,此功练一年后即可练习下一步。(此步以盘坐式为佳)

盘龙真诀

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面对太阳而坐,取五心朝天式,意守丹田三~五分钟,然后意想太阳光化作五条火龙分别从百会、两脚涌泉、两手劳宫吸入,在丹田汇聚成一个火球。然后意念火球渐渐扩大,至上与宇宙重回。过后,再渐渐变小收回丹田,如此一扩一收,反复练习。收功:意念火球又变成五条火龙由以上五处飞出。化成太阳,悬于本人脑后上方。

在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接上法进行,不过火龙变成水龙,火球变为水球,最后收功。五条火龙化作太阳变为五条水龙化作月亮。总得以阳变阴为准。

金刚之躯

练法与第三步基本相同,但不需真的面对太阳和月亮,练火龙功需一极寒之地,练水龙功需一极热之地。主旨:“阴中练阳,阳中练阴,阴阴阳阳,至阴至阳”。此功须七七四十九日苦修。

外功附助

准备一个沙袋子(要小一点),每天手、肘、肩、头、背、肋、膝、脚等全身各处,都要在沙袋上击打,要由轻到重,细心体会反弹之力,同时配合呼吸。

修炼《九阳神功》需有悟性、耐性、忍性之极。习成此功需九年大成。

四卷

九阳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卷一 内功篇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园,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龟尾者,长强穴也。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练神之所也。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之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 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收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 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专也。 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专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督脉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滚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卷二 纳卦篇

乾三 头肩法乎天乾,取其刚健纯粹。 坤三 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镇静厚载。 评曰: 阴阳合德,气发四体,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刚柔互运,无端可寻。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也。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冲尻尾长强穴,谷道着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顶,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印堂,贯两目而至鼻,其气欲从鼻孔汇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端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三 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顺之意。 兑三 裆胯宜于靠紧,须现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头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右臂则收左臂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达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顺之意明矣。 艮三震三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评曰:震上艮下曰颐,为平为止。手止,人震动也;足止,中开胸自裆皆虚如四阴,则内刚外柔,如颐中有物能噬嗑,则物不能阻隔矣。取诸颐小过,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惊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为足,为动也。 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从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三离三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卷三 神运篇

总诀四章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神帅气,形随气腾。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轻,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 第一章 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后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才合而即动,以静为本,身虽疾而心自静,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第二章节 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神、用气、用形之迟速不同,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深浅之异。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入。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形击形,目到后乃胜。 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 第三章 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者,随手之出入;动静者,任气之来去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欲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如虎豹之强。 第四章 神运之体用 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必倒,水无源必涸,工夫亦然。欲明神运,必须内功十二大劲。周身全局合一方可用,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练时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敛,纵起两足亦起,敛时两足亦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斯也。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 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用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 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和体用之妙也。是知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动静奥妙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须要深究详参,久而久之,神运之法,妙理自然悟矣。 神动既明,可言十二大劲: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紧膝曲腿如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集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直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时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

卷四 地龙篇

地龙真诀,利在底收,全身练地,强固精神。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亦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间。后攻用足,撞膝逼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学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软能制敌最堪夸,变化无穷总一家,好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软中求硬好、缩小绵软巧,总之九节进,言明方知晓。掌拳肘和腕,肩胯膝足腰,身眼手法步,总是武艺高,掌拳时正进,慢慢往里找。

扩展阅读:

1

<倚天屠龙记>

开放分类:
武功金庸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经书
“九阳真经”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6次
最近更新:2012-04-20
创建者:gsdsimon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zhangyong0045 

yangke19941112 

oxq888 

江旭梦然 

ship_ship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