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20世纪五人行 |
释义 | 本书是五位人物小传,它们分别是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特蕾莎嬷嬷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他们五位或多或少为读者所知悉,但又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甚或仅限于知道他们的名字。作者用有限的篇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较细致系统的描述了五位人物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们从家庭成长到宗教、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政界的影响。五位主人公既有成功的一面,也颇为人争议。涉及本书部分人物的相关书籍坊间并不多见。 简介作 者: (美)大卫·艾克敏(David Aikman) 著,张卫族 译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278000 版 次: 1 页 数: 259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2309951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20世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于人和事,不同立场的人们各有不同的评价,本书表达的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其立场和立论方式当然也不同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许多议论显示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难免偏颇,乃至主观臆断,失之悖谬。特别是一些极端意识形态的观点我们是不能苟同的,但了解这些观点,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尤其是一些极端意识形态主义者的态度是必要的,相信读者在阅读当中能够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目录第一章 葛培理:救恩 奶牛、恶作剧和夏洛特的干草顶阁 “我想他们只是些着迷的人” 贫困的浸信会牧师 钟爱华医生的女儿 花哨短袜和手绘领带 “吹捧葛培理” “大爱的方式” 他所不了解的尼克松 带着爱心去苏联 第二章 纳尔逊·曼德拉:宽恕 特兰斯凯地区里的“大地” 约翰内斯堡的律师助理 我拳头的力量 “黑花侠” “这就是你们将死在这里的岛” “这个犯人很对” 有葡萄酒的歇脚客栈 自由 第三章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真相 贫困、年轻先驱及文学抱负 “我?因为什么?” “在监狱腐烂的稻草上” 第三颗原子弹 “这些人一定多么渴望知道真相” 危险的邂逅 “一名反苏的头号诋毁者” 分裂的世界 第四章 特蕾莎嬷嬷:同情 斯科普里的博亚修一家人 贞洁、清贫和顺从 驶往大吉岭的火车 极度痛苦的肉身 向全世界扩展 挪威的森林 “明天就会停火” “我有时发火” 第五章 伊利·威塞尔:回忆 名为锡盖特的犹太小城 夜晚远方的辘辘声 “永远记住它。把它铭刻在你心里。你在奥斯威辛。” 《塔木德》和左岸 会晤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我是其中祷告的人” 人类的使者 反省邪恶的问题 书摘第一章 葛培理:救恩: “我知道上帝召我是要我做一名本质上和根本上的布道者。” ——葛培理 身高一米八八的他尽可能低地蜷缩在不大的机场候机区的塑料椅子上。他穿了件无个性的粗花呢上装和毛衣,长裤像是被北卡罗来纳州山路旁的灌木频繁剐蹭过的。可帽子引起我的注意:是渔夫和猎人戴的无形状的布制帽子中的那种。它至少遮住他少许前额和脑勺后部长而厚密的白发,他是不太经意地想避免被穿过这个小型机场的游客认出自己来。 最奇怪的是,他根本无须亲自来接我。我是来采访他——世界上最著名的布道者的。我本可以叫辆出租车去北卡罗来纳州蒙特里特他在山凹的办公总部,或租辆车自己开去。可他亲自随着司机来会晤又一个要入迷地深入葛培理心灵的记者。 我们驾车回他的葛培理布道团在蒙特里特的办公室时,就像那么多的记者一样,我深深地被他对他人的关注能力所着迷。在车里、午饭时、在访谈中,葛培理无意识地表露出罕见的让人不拘束的能力,就像和多年的邻居聊天那样自在地与你交谈。 我见过他和他的夫人路得,那是他在筹划日后的1988年中国之行时。当时我曾提出了一些小建议。我在他那所位于蒙特里特附近的山顶上的舒适的乡村式木屋待过。甚至在那时就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葛培理夫妇轻松自在的神态,有时葛培理因对这些年来他所遇到的杰出人物内容丰富、趣闻轶事的回忆和在差旅中积累的丰富经历而更显风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