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头十八匠
释义

九头十八匠”:是明清时期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当时为泽州府府治)附近一些带“头”和“匠”的村名的统称,演变到今天早已经不只九头十八匠。

“晋城市所有的头:岗头 道头 佛头 椿树头 二圣头 洞头 谷堆头 尧圣头 花园头 尧头 大坡头 渠头 庄头 水磨头 坛岭头 庵头 寺头 石伏头 坪头 西岭头 马坪头 下窑头 焦窑头 马窑头 石淙头 宋壁头 窑头(周村公社) 望头 坡头(大箕公社) 横道头 石合头 将军头(南岭公社) 西凰头 东凰头 望兴头 大池头 韦头 泉头 冶头 坂头(南河西公社) 黄头 大岭头 山头 铺头 西街头 将军头(铺头公社)坂头(铺头公社)大峰头 小峰头 坂头(东下村公社)店头 坂头(柳口公社)窑头(柳口公社)坡头(柳口公社)大井头 。

晋城市所有的匠:夏匠 冯匠 郜匠 苗匠 西吕匠 西马匠 孔匠 牛匠 南马匠 段匠 司匠 西谢匠 东谢匠 郝匠 东吕匠 苇匠 西武匠 东武匠 金匠 申匠 江匠 王匠 岳匠 孟匠 侯匠 祁匠 。

形成的原因:

晋城在金元时期是金朝和宋朝,元朝和宋朝前线对峙的地方。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金朝实行头户州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头的村落。元朝实行匠户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匠的村落。这便是“九头十八匠”的来历。

明清时期晋城工业发达,手工业工匠众多,村庄以工匠姓氏为名的有冯匠、吕匠、马匠、苗匠、复匠、郝匠、候匠、谢匠、武匠、岳匠、孟匠、孔匠、韦匠、金匠、左匠、牛匠、申匠、段匠,合称十八匠。这 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它说明晋城在古代手工业很发达,原有“九头、十八匠”之说。相传以姓氏作村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工匠。现在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

晋城人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明清两代,山西与陕西、甘肃两省又是协饷区,泽州商人携赀携物入陕甘协饷贸易,不绝于史。二是头下军州及匠户制度的建立。金国是从部落制迅速发展成封建制国家的,在其封建制国家制度中,有浓厚的奴隶制痕迹。金代时,泽州是金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金国与宋朝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要,金国的奴隶主将领将各地的匠人抓来泽州,在这里设立了头下军州。大元帝国与南宋对峙时,泽州又成了元与宋交战的前沿阵地,元代的奴隶主军事首领继承了金代的头下军州制度,建立了匠户制度,由此形成了晋城的九头十八匠。九头十八匠是异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两代,匠户不直接为封建政府服役,而是交纳匠价银。

是不是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造就了铁器的成熟,塑造了千千万万的匠人,由此产生了匠村。这些或许是春秋时的兵工厂,没有严格的考证,仅是我的假想。战国时期兴起的铁范叠铸、铸铁柔化等技术到西汉已成熟,成为冶铁作坊的常规工艺,随着脱炭工艺的出现,导致人们有意识的在高温下炒、炼、煅。战争结束了,这些兵工厂要转入民用打造生产。据考古冶炼业专家讲,在长平战场范围内的长治分水岭出土战国时的铁器达十三件,是很先进的铁农具。南北朝阳城牗今晋城阳城县牍的冶炼最盛时犁镜炉近百座,产品有五百多种规格,年产600余万件,除供应国内,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不丹。《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代山西冶铁中心仅晋城一县牗今晋城市泽州县牍,熟铁炉业全县炉数约计百余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