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十式榴弹炮
释义

九十式榴弹炮(日文:九十式野炮)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借助法国技术支援下开发的榴弹炮,也是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陆军最先进的一款75毫米火炮。

开发历史

由于日本部队未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装备以及战术上没有重大变化,到1920年代时日本陆军炮兵主力仍然是日俄战争时期向德国购买授权生产的三八式野炮。

对于炮兵火力劣于各列强势力至少一代的日本陆军也开始提出新型火炮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技术落后且研发进度缓慢,到1925年推出的改良三八式野炮也仅是三八式野炮修改炮架俯仰角度的小改款装备。修改后射程虽然有提升,但是因为俯仰角度太大时炮身锁闭机构会抵住炮架,对于炮架强度有非常大的损害,因此并不是一款成功的设计。

在国内技术没有足够进步下,陆军提出了向国外买进最新技术来改良日本现有的制炮工艺。为此日本陆军派出了考察团前往先进工业国家探访,其中考察团对于法国士乃德(Schneider)公司的1927年型75毫米榴弹炮(Canon de 85 Mle 1927)产生兴趣,因此与士乃德交涉相关合作方案,法国方面提出技术转移以外日本还要另外购买士乃德的新型榴弹炮,对于日本陆军而言的确需要国外新型武器的技术以及相关资料因此答应了相关条件。在购买测试后发现日本当时现有造炮工艺并没有办法设计出比样炮更出色的产品,因此陆军决定新型榴弹炮改为购入的士乃德野炮的修改型,这款榴弹炮于1930年推出。由于日本以皇纪纪年编号(1930年为皇纪2590年)因此被命名为九十式野炮,主要修改的地方为将原本适合欧洲操作的一些设计改为适合在中国大陆操作。

武器特征

技术特点

九十式野炮的制作技术让日本从第一代后膛火炮进化到与各国同步的水平,与前代火炮不同的地方包括:

自紧式炮身制作技术,使炮身重量减轻

开脚式炮架以及驻锄,由于开脚式炮架使得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长,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装药以及大仰角设计

气压式制退机构的实用化

炮口制退器,缩短炮身制退系统所需行程

由于加强装药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协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米,在测试时炮兵部队对于射程有极高的评价。

机械化

在九十式野炮量产的时间点西方各国已经开始将榴弹炮从马拖曳进化为用卡车或是半履带车拖曳,日本也跟随上机械化的脚步,因此在1933年将原本设计仅能用马拖曳的九十式野炮修改为可用车辆拖曳。主要修改点为将原本木轮更换为80厘米的实体橡胶胎,除此之外车轮还安装了悬吊系统以维持高速拖曳下稳定行驶,这款改良型相关测试于1935年3月23日完成,日本陆军在同年的8月9日给予“机动九十式野炮”的正式名称。除了改良型外,原本仅能用马拖曳的九十式野炮也加装了辅助轮借此可以用卡车拖曳。拖曳九十式野炮的牵引车为九四式四吨牵引车(1934年服役)和改良型的九八式四吨牵引车(1938年服役)。

自走化

除了机械化以外,1939年后陆军也尝试将此款榴弹炮安装在装甲车辆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将炮口制退器拆除的九十式野炮于1941年安装在九七式中坦克并完成测试。虽然装甲部队以及炮兵部队对这款新装备都抱持着极大兴趣并迅速编入部队,但因为本位主义影响因此同款武装在两个部队名称完全不同,炮兵部队称这款装备为一式7.5厘米自行火炮,装甲部队称为一式炮坦克,这也是兵器发展史上的少数特例。

反坦克炮化

由于日本开发的反坦克炮在效能上极为差劲,而九十式野炮在弹道表现以及初速上还算良好,因此日本陆军也将这款榴弹炮修改为坦克炮并装载在三式中坦克以及三式炮坦克上并开发穿甲弹以供运用,而当时美军的M4中坦克搭载75毫米主炮也是法国士乃德公司1897年型榴弹炮的修改版。

实战成果

在经过短暂的测试后,九十式野炮于1931年少量编入关东军第二师团进行测试,于918事变以及之后在中国的大小冲突皆有参战纪录。但实战部队对这款榴炮的评价贬多于褒,最大的原因是因为90式野炮太重。

日本炮兵编队1门75毫米野炮会分配到12匹马进行相关炮兵装备拖运,火炮分配到的马匹为6匹,6匹马的拖力在改良型三八式野炮的测试中已经确定无法负荷,更别说是更重的九十式野炮;虽然炮兵部队一度有提出增加军马编制来适应日后更重火炮的发展,但是牵涉层面太广被高层回绝,在后勤无法支撑的状况下炮兵部队无法换装九十式,机械化虽然可以有效治本,但日本贫弱的车辆工业使得牵引车无法大量配发,这种后勤不足的结果注定炮兵部队没有采购九十式野炮的意愿,直到其轻量化修改型九五式野炮以及机械化拖曳方式出现才开始进行少量采购。

除了重量问题以外,新技术的引入日本没有完全消化也影响到火炮的表现,九十式野炮所采用的自紧炮身制程炮身有磨损过快的寿命问题以及精度不佳的毛病,这点对需要大量发射炮弹的炮兵部队无法接受到拒绝采购此装备,重量以及寿命问题使得日军到1939年采购的九十式野炮数量仅有24门,诺门罕战役时即因为炮兵世代差距而付出代价。

1939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当时在第1坦克团安冈支队装备了机动九十式野炮8门,整场战斗中其长射程为少数与苏联使用火炮平起平坐的装备。虽然战役中展现出其存在价值,但是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因为重量因素不愿意大量采购,对于此点日本高层的结论是“既然马匹拖不动的话那就直接装在车上”。加上诺门罕时九十式野炮曾对苏联坦克进行射击并成功击毁,因此九十式野炮日后导向自行火炮化以及反坦克炮化的契机。

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十式野炮广泛装备在对盟军的作战部队,虽然没有单一明显战果,但是拥有与西方各国同等级火炮也显著提升了日军攻击火力,对于日军在东南亚攻势有正面帮助;而自行火炮化的一式7.5厘米自行火炮在1945年的吕宋岛战役也是少数可以在500米外击破当时美军主力M4中坦克而且还可自力移动的武装,到后期由于九十式野炮的多用途因此日本方面称九十式野炮为日本版的ZIS-3。

除了日本以外,中华民国也在战后在台湾接收了16门九十式野炮并编入师属炮兵部队,但实际表现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国共内战时从国民党部队中缴获此款装备并于建国的阅兵式中展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