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歌·云中君 |
释义 | 云中君,是楚人所祭祀之云神。据考古资料证实,1977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出土了一批记录楚人祭祀及卜莁情况的竹简。其中记载了楚人祭祀“云 君”。学者们已肯定“云中君”即“云君”,是云神。云、雨、雷、电本是极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原始神话思维中,云神、雨神、雷神、电神也往往互相转化、 互相替代、互相混淆。云神“云中君”又叫“丰隆”(即雷神、电神)和“屏翳”(即云神、雨神),道理就在这里。 作品名称:九歌·云中君 创作年代:战国 文学体裁:诗 作者:屈原 概况【作品名称】九歌·云中君 【创作年代】战国 【作者姓名】屈原 【作品体裁】诗 原文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⑴。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⑵。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⑶。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⑷。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⑸。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⑹。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⑺。 注释⑴华采:彩色华丽。若英(yāng):像花朵一样。 ⑵灵:指云中君。连蜷:回环婉曲的样子。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 ⑶蹇(jiǎn):发语词。憺:安。 ⑷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周章:王逸《楚辞章句》:“犹周流也。言云神居无常处,动则翱翔,周流往来且游戏也。” ⑸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降,指云中君降临人间。猋(biāo):疾速。举:高飞。 ⑹览:看。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全中国。 ⑺君:云中君。忡忡:心神不定的样子。 译诗沐浴兰汤满身香,穿上华丽若英裳。 云神回环停云端,神光灿烂正盛旺。 安居云间之宫殿,可与日月争光芒。 驾龙车穿五彩服,天上翱翔游四方。 神光闪闪从天降,忽又疾飞返云端。 高瞻远瞩超九州,恩泽四海功无量。 思念神君声叹息,忧心忡忡黯神伤。 作者屈原 (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列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两次被逐出郢都,后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巧作品传世。 赏析此篇是一首祭云神的诗歌,云中之神为一男性,号“云中君”,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 《云中君》是祭祀云神的歌舞辞。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显然是“云中君”的简称,可证云中君就是云神。或以为月神、雷神、云梦泽之神、云中郡神、高禖女神等,俱不可从。 《云中君》这篇诗是以主祭的巫同扮云神的巫(灵子)对唱的形式,来颂扬云神,表现对云神的思慕之情。凭什么肯定是对唱的形式呢?首先,诗中说:“灵皇皇兮既降”,“灵”指神。又说:“灵连蜷兮既留。”《楚辞考异》曰:“一本灵下有子字。”王逸注:“楚人名巫为灵子。”《广雅·释诂三》之说同。则此“灵子”或“灵”指云神或云神附身的巫。那么,诗中两处说到“灵”的部分,一处称说“君”的句子,都是祭巫所唱。而诗中“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和“览冀州兮有馀”二句非祭巫所应言,则又是云中君的唱词无疑。其次,《九歌》中另外四篇祭天神之诗,除《东皇太一》兼有迎神的作用,另当别论外,其余《东君》、《大司命》、《少司命》也都是对唱的形式。 《九歌》的祭祀歌舞是在夜间借助于篝火或竹明、松明、灯光进行的,所以表现出一种神秘和恍惚迷离的气氛。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故《周礼·大宗伯》有雨师而无云师,《九歌》有云师而无雨师。屏翳或以为云师,或以为雨师,也是这个原因。“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所以云神一离去,人们便怅然若失。《旱云赋》写云开始之时积聚给沓,互相连接,“若飞扬之纵横”,“正帷布而雷动”,结果却“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风吹云散,希望完全落空。赋的末尾说:“思念白云,肠如结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表现了同《云中君》极相近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云中君》对神的思念,只是表现人对云、对雨的乞盼之情。 此篇无论人的唱词、神的唱词,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神的特征,表现出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一往深情,溢于言表。 背景《九歌》是屈原在流放江南时,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它依旧保持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九歌》原为古曲之名,来源甚古。在神话传说中,《九歌》是由禹之子启从天上偷来人间的。一般认为,“九”非实指,乃表多数,即指由多篇乐章组成的歌。屈原《九歌》共有十一篇,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