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韭菜月季红糖饮
释义

配方

鲜韭菜30克,月季花3朵,红糖10克。

制法

将韭菜和月季花洗净榨汁去渣,加入红糖调味。其中放30g月季花。

功效

理气活血止痛。

用法

用黄酒冲服,服后俯卧半小时。

韭菜功效

【异名】丰本(《礼记》),草钟乳(《本草拾遗》),起阳草(侯宁极《药谱》),懒人菜(《尔雅翼》),长生韭(王祯《农书》),壮阳草(《本草述》),扁菜(《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植物形态】韭(《诗经》)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臭味。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厘米,宽1.5~9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及鳞茎(韭根)、种子(韭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叶含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

【药理作用】用生长茂盛时之韭菜茎压榨过滤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给小鼠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症状乃至狂躁、痉挛,以后转入镇静、嗜睡、发绀,半小时后死亡;对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对离体蛙心,先抑制后兴奋,大量可使心跳停于扩张期;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1%稀释液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将此原液经100℃60分钟加热,仍有作用,但效力减半。以水蒸汽蒸馏法所得之馏出液,对小鼠皮下注射,亦发生休克样症状,狂躁、发绀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时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红细胞及血色素的显著降低;对豚鼠红细胞之溶血浓度为0.06~O.007%。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酸,温,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热。"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咸。"

④《纲目》:"生性涩,熟甘酸。"

【归经】入肝、胃、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肾。"

②《纲目》:"入足厥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④《本草求真》:"入肝、肾、肠、胃。"

【功用主治】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③《食疗本草》:"利胸膈。"

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用法与用量】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宜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①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②《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④《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⑤《随息居饮食谱》:"疟疾,疮家,痧、痘后均忌。"

【选方】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孟诜方》)

②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

⑥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朱震亨)

⑦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

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

⑾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

⑿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

⒀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⒂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

⒄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苏医《中草药手册》)

⒇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感染

取新鲜韭菜用1:3000过锰酸钾浸洗1小时,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时,取出,用1%盐水冲洗10分钟,在无菌操作下压榨过滤取汁,置冰箱内备用。临用时常规清洗创面,涂布1~2%普鲁卡因,约经5分钟,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纱布贴敷,每日1~3次。如创面在压迫处或易于脱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纱布包扎。有瘘管者,先扩创除去腐败组织,再以韭菜汁纱条填塞,每天1~2次。治疗烧伤后绿脓杆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②《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③《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④《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月季花功效

【异名】四季花(《益部方物略记》),月月红、胜春、斗雪红(《纲目》),月贵花、月记(《南越笔记》),月月开(《分类草药性》),长春花(《现代实用中药》),月月花(《贵州民间方药集》),艳雪红、绸春花(《泉州本草》),月季红(《陕西中药志》),勒泡(《湖南药物志》),月光花、铜棰子、四季春(《闽东本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月季花半开放的花。

【植物形态】月季花

常绿直立灌木。枝圆柱形,有三棱形钩状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稀为7枚;小叶有柄,柄上有腺毛及刺;小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椭匮形,长2~7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有尖锯齿;总叶柄基部有托叶,边缘具腺毛。花通常数朵簇生,稀单生,红色或玫瑰色,重瓣;总苞2,披针形,先端长尾状,表面有毛,边缘有腺毛;花萼5,向下反卷,有长尾状锐尖头,常羽状裂,外面光滑,内面密被白色绵毛;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形,脉纹明显,呈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着生于花萼筒边缘的花盘上;雌蕊多数,包于壶状花托的底部,子房有毛。果实卵形或陀螺形。花期5~9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本植物的根(月季花根)、叶(月季花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半开放的花朵,晾干,或用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的花朵呈圆球形,杂有散碎的花瓣。花大小约1.5~2厘米,呈紫色或粉红色。花瓣多数呈长圆形,有纹理,中央为黄色花蕊,花萼绿色,先端裂为5片,下端有膨大成长圆形的花托。质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气,味淡微苦.以紫红色、半开放的花蕾、不散瓣、气味清香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

【性味】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闽东本草):"性平,味淡,无毒。"

【归经】入肝经。

①《陕西中药志》:"入肝经。"

②《闽东本草》:"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活血调经,消肿解毒。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痈疽肿毒。

①《纲目》:"活血消肿,敷毒。"

②《分类草药性》:"止血。治红崩、白带。"

③《现代实用中药》:"活血调经。治月经困难,月经期拘挛性腹痛.外用捣敷肿毒,能消肿止痛。"

④《泉州本草》:"通经活血化瘀,清肠胃湿热,泻肺火,止咳,止血止痛,消痈毒。治肺虚咳嗽咯血,痢疾,瘰疬溃烂,痈疽肿毒,妇女月经不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月经不调:鲜月季花每次五至七钱,开水泡服,连服数次。(《泉州本草》)

②治肺虚咳嗽咯血:月季花合冰糖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筋骨疼痛,脚膝肿痛,跌打损伤:月季花瓣干研末,每服一钱,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产后阴挺:月季花一两炖红酒服。(《闽东本草》)

韭菜栽培

(1)加强肥水管理:韭菜花种植在第二年5-10月进入韭菜花盛产期,为了满足韭菜花连续不断采摘花茎对养分的需要,应每周亩施进口硫酸钾复合肥30斤,此外,在3月和6月分别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每亩15担;在收获的淡季则可半月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进口硫酸钾复合肥30斤;为满足韭菜花对磷和钙的需要,每个季度施磷肥一次,每次每亩70斤,每年撒施石灰1-2次,每次每亩80-100斤。每次撒施完肥料后都要淋水,防止肥害。韭菜花怕涝忌渍水,雨后要及时排涝,平时遇旱要淋水或灌“跑马水”,保持湿润但不积水。水分充足,偏氮或缺钾、钙均易造成花茎通心。

(2)重视培土:由于韭菜具有跳根的特性,因此,培土工作不容忽视。入冬前(冬季花芽分化后)应结合施越冬肥(亩施进口复合肥30斤)进行一次大培土以促生长,使植株能积累更多的养分为来年正常抽苔所需,平时可有计划地进行1-2次的小培土。培土宜在晴天进行,用地面已风化的表土(不宜用未腐熟的深土)培于植株根部,培土时边用手把向外张开的叶丛拢合边培头。这一措施不仅可防止倒伏,还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状况。

(3)中耕除草,适时疏间苗:在韭菜生长期间,气候温和雨水多,杂草易发生,须中耕除草,锄松表土,提高土温,以利于养根发棵。经常摘除黄叶、枯叶,并集中到田外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通风透光。但不宜用刀割苗,否则将影响以后植株生长及养分积累,对花苔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当植株封行后,如发现棵数过多而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时,应及时进行疏间苗,为不妨碍正常生产,疏间苗一般在收获的淡季进行(一般从定植后第一年和第二年上半年都不用疏间苗)。

(4)及时采收花茎:一般花茎的花蕾刚从假茎突出后6-8天,花茎长度与叶片长度大体相等,花蕾胀满形状在冬季稍圆、夏季较尖时便要采收。最关键是掌握花茎基部纤维化程度,轻轻一弯便折断的花茎适宜采收。

历史发展

韭菜原产于我国。据史书上面记载(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丹熏之山”,“北单之山”(今内蒙古),"崃山"(今四川),"鸡山"(今湖南或云南),"边春之山","视山"(未知),"其山多韭"。至今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方仍有野韭菜分布。经有关部门考察,野生韭菜几乎遍及全国,在青藏高原还有大面积的野韭菜地。韭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很悠久,在《诗经》中既有"献羔祭韭"的诗句,由此可以证明韭菜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提出利用温室生产韭菜的技术。到了北宋时期已有韭黄生产。300余年前,我国农民已掌握利用风障畦进行韭菜覆盖栽培技术,至今,我国韭菜的品种资源,栽培技术均居世界前列。

韭菜于9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传入东亚各国,北至库页岛,朝鲜,南至越南,泰国,柬埔寨,东至美国的夏威夷等均有栽培。欧洲等国栽培较少.韭菜在我国的栽培区域极广,东至沿海,西至西北高原,东南至台湾,北至黑龙江,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栽培。所以韭菜是中国栽培地域最广的蔬菜之一,常年栽培面积占菜田总面积的5%~6%。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和蔬菜出口的发展,韭菜也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