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净居寺 |
释义 | 净居寺,寺庙名称,目前在中国共有三处是寺庙是以此为名,一处位于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大苏山之山,另一处位于吉安市河东乡南境内,还有一处位于浙江。 中文名称:光山净居寺 类别:古建筑 地点:光山县晏河乡 竣工时间:公元554年 类别:天台宗的发源地 河南省光山净居寺寺况简介光山净居寺,位于河南省 光山县晏河乡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又名“敕赐梵天寺”,此乃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国内外名僧常来寻根访祖。寺处“三苏”环护之中,素有“九龙捧圣,四水归池”之奇、十二景观的幽妙。高僧慧思、智觊名冠禅宗,史称二圣。苏东坡、陈季常、黄庭坚咸会于此,颂为三贤。寺前现有5株古柏,排列左右,挺拔而立,世传为唐代和尚所栽。还有一棵年逾千载的银杏,树高7丈余,干粗3、4人围,冠枝遮盖面约1亩,树上寄生一檀一柏,人称“同根三异树”。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历史上,净居寺不仅佛像众多,藏经丰富,庙会非凡,还有“诗城乐地”之美名,驰名豫南。古寺静藏于灵奇的山水之间,集山、光、水、色、园林、寺庙于一体,具有幽雅,绮丽山寺风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当丰富。? 净居寺虽数次历经战火的毁坏,但主要景点保留尚好,寺院历史悠久,景区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山于聚区的山势地形,地表植被等诸因素的完美结合,使净居寺有着独特的豫南山乡风光,尤以山水灵秀,形若“九龙捧圣”,状如“四水归池”的大景观引人入胜,以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的小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有二十余万人次。 净居寺不仅有雄伟壮观的庙宇,还有典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文化,环境幽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净居寺生态旅游开发区景点很多,记载于县志的有“大苏山”、“紫云塔”、“翠烛峰”、“白莲池”、“东坡读书堂”、“功德井”等十二处,还有广为流传的,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远映”、“二门观天”、“仙人洞”、“钓鱼台”、“油盐罐”等十二处,还有最近形成的“碧海流光”,“绿浪白骛”、“翠带缠腰”、“甜栗哈笑”、“北洼红叶”等十余处。此外,还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异树”,唐柏宝菊花等古木名卉,令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 净居寺在建国初期,列入省文物保护古建筑。曾对残存的旧舍进行补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文化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传法之余,还率徒躬耕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山阳一处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记其深山修持之愿。这里还流传着山神点化慧思留此结庵的佳话。相传慧思来到大苏山时,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群峰隆起,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正细心思量,忽见一白发老者路过,问其姓,答曰“苏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苏山名,遂想起临行前师父曾对他说:“遇三苏则住”的话,于是决定在此结庵。再寻老者时,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法在当地已是老幼皆知的美谈。 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突然开悟,心思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定慧双修,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传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著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曾多次率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州人,在长安为孝和帝顺,各大寺院纲维总务,荐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现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显示出“有招提之势,佛圣之容,峰塔岩峨,宗风浩荡”。 寺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体系完整,风格古朴、典雅,鼎盛时期(唐、宋)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唐广明庚子之乱(公元880年),寺毁于兵火。宋乾兴(公元1022年)复建,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毁,明初修葺。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颁藏经于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释慧门募修。 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颁《钦赐大苏小苏重建记》碑记,净居寺得到了保护。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禅堂五楹,渐复丛林之旧。民国期间(公元1930—1948年)因战乱寺院及佛像遭严重毁坏。现存房屋80余间,其中大雄宝殿5间保存完好,为明末建筑。其余厢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但破损严重。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为第15位。正是由于净居寺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哲学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杨曾文,武汉大学著名哲学家萧父、唐明邦,著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孙昌武等或亲来考察,撰文题字,或为净居寺重建复兴奔走呼吁。 历史佳话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字狱”,那就是“乌台诗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致祸的原因,罪名是“莫须有”。“莫须有”其实是有根源的,当时正逢北宋政治混乱,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的时候,作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触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下狱;最后虽侥幸保住性命,但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想却因此而成就了苏东坡与净居寺的一段佳话。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苏东坡一行离开汴梁,打马向南,走上了漫漫被贬之路。被贬之路,肯定不会“春风得意马蹄轻”。但是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苏东坡,那时的心情却显得出奇的平静,并不急于赶路,而是走走停停,游游山,玩玩水。自然世界博大宽厚,异彩纷呈,能容纳所有。作为文人,苏东坡更会钟情山水。在山水的流连中,也许他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正月十八日,他达到息县,游览了素有东南第一山的浮光山,从那里渡过淮河,悠闲自得地品尝了“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那纯绵的味道让他赞不绝口。并把茶圣陆羽的说法“淮南茶,光州上”进一步提升,他说“淮南茶,信阳第一”。 带着毛尖茶的香味,他来到光山。光山,光山,也许到了那里,他会情不自禁地念着那个地名。因为光山是他的盟友和师长司马光的诞生地,也是司马光从小砸缸的地方。也许他觉得应该在那里盘桓数日。在哪里歇脚呢?苏东坡最终把脚步停在了净居寺。 净居寺位于光山县西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北,又称梵天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宝年间(550-560)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705-707)由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毁于兵火,几经修复,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赐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千间,香火绵绵。 可能苏东坡一到净居寺就喜欢上了那里。那里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青山相对,白云悠悠;松竹摇曳,古柏巍巍;茶园飘香,溪水潺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清幽而洁净,空旷而辽远,超凡而脱俗。 那是怎样的日子,每天清晨披一身风霜,沿着那曲折的石阶,爬到山顶,极目远眺,看那喷薄而出的日出及晨岚雾霭;白天就在山上转悠,看山看树看云看鸟看人看无边美景;夜晚在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几页书,抑或和方丈谈经论道、吟诗唱和。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晨钟暮鼓,传得悠远,也入心入梦,它能让心平静,让人彻悟。枕着梵音入眠,苏东坡就真的淡忘了过去,拥有了涅磐的未来。 苏东坡没有忘记的是他还是文人,文人就应该留下文人的印记。于是他铺纸研磨,凝神定气,然后一挥而就,作下诗篇。那就是《游净居寺诗并叙》: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觊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后人将他的诗文刻在石碑上,现在成了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情已趋于平静,“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吾家山”,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或者归宿了。但是,人在公门,身不由己。这里只是他临时歇脚的地方,他的路在前方,黄州还在等着他。 无论如何,苏东坡到了净居寺,净居寺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增添了人文的内涵,从此便有了“诗城乐地”的美誉,宋人黄庭坚、梅尧臣等先后追随他的脚步,来到净居寺,留下了溢美的诗篇。苏东坡也因为净居寺,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人生。达到黄州后,他恪尽职守,勤勉为民。并且,在那里,作为文人的苏东坡,在文学成就上达到了顶峰,他写下了诸如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那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在黄州,他还写了一首词《定风波》,词的尾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洒脱飘逸,磊落坦荡! 苏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流连山色,谈佛论经,读书阅读,低吟浅唱。后来,人们把他在净居寺时读书的草庐辟为“东坡读书堂”。我每次到净居寺,都要到东坡读书堂去转转,追思古人,缅怀先贤。 大事纪要汉 道家著名羽士苏耽到大苏山修道炼丹,号紫气仙人,传说他忽一日于苏仙石“化鹤升仙”。 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年)曾栖隐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传》中记载“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 南北朝 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历尽艰险到达大苏山,结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苏山摩崖刻石记之。不久修齐光寺,开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带领徒众在大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苏山讲《摩诃衍义》。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苏山“唱告诸方”,发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顾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苏山投慧思门下,慧思开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的受戒律师慧旷,也到慧思门下求学。 北齐乾明至天统间:智顗受慧思真传,常代师讲法,智顗师事慧思,得传“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苏山的门下第子,智顗“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僧照“苦心禅定,最为第一”。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兵荒马乱,慧思避难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师慧思近8年,学有大成,遵师嘱率徒众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传灯化物”,说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众去南岳后,留在大苏山的僧人继续开慧思道场。清人有诗云“选佛场开太建初”,是为此证。 唐 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 天宝十二年(753年):禅宗南宗高僧神会贬逐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屡到净居寺寄住。 大历年间(7世纪六七十年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遍访产茶之地,足迹遍江淮,曾滞留大苏山,寓住净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有资料说: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访茶首历淮南诸茶山。广明元年(880年):净居寺毁于兵火,佛像、文物损失殆尽。 宋 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净居寺,真宗皇帝题名“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苏轼谪黄州,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 元丰四年至六年:苏轼在黄州任,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镇,宋兵退据净居寺。兵乱中净居寺罹难,又一次毁于兵火。 元 至元四年(1338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载:净居寺“元季毁,明初修葺”。 明 正统初年(1436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荣、惠香重修净居寺殿宇,不让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净居寺“新建祖师、伽蓝二殿,方丈禅堂”。 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览净居寺,赋诗咏唱这座千年古刹。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廖逢节,回故里净居寺。名宦留踪,乡贤传专声。净居寺改设十方火主(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万历四十二年(1628年):大苏山当地乡坤、百姓,重修读书堂。志载净居寺“崇祯末复毁”。 清 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修葺净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东西禅房20余间。自此,净居寺为曹洞正宗法门。 康熙元年(1662年):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房五楹(一列为一楹),渐复丛林之旧。 嘉庆间(1808年):大苏山顶的紫云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读书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净居寺僧院茶园规模扩大,今存光绪、宣统间所植茶树300多丛。 现代 1908年:大苏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现代名僧、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先后到净居寺讲佛。太虚(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创办《海潮音》佛学月刊。1925年率领佛教代表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学代表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讲演佛学,为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期间,率国际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集》等。圆瑛(1878—1953年),历任宁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槟城极乐寺诸名刹住持,并从事讲经说法,为佛教旧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蝉联数届。新中国于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法汇》等。 1931年春夏:净居寺属光山苏维埃区域,寺院、寺产、僧侣受到苏维埃政府保护。 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净居寺僧人腾出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训练班骨干大部分系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多为省厅级干部。 1948年春:光罗县爱国民主政府受净居寺僧人礼纳入寺临时暂驻。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葺净居寺。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提出要拜谒光山净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视察净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书记刘杰在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的陪同下,视察净居寺,指示保护好文物,甚赞苏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及信阳地区各县文物工作者参观、考察净居寺古迹文物。 1981年5月:著名诗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阮章竞游大苏山净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13人谒拜大苏山。 1989年5月1日: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林鹤松为净居寺“苏山茗芽”题词:“苏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题词:“苏山茗芽,形美质优”。河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钱远昭的题词为“苏山茗芽形美色翠绿,味醇香气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师足迹”电视片摄制组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采访拍摄。题咏:九龙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东瀛。 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 1998年1月:大韩民国庆尚此道驻河南省国际交流员吴承宪先生,在省政府外事办处长金宏卿和郑州大学外事办原主任黄开传陪同下,专程参观考察大苏山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作调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观光团,以板本广博为团长一行9人参观净居寺。 2000年春:光山县农业局净居寺茶场、光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的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县城召开。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及各界代表120多人参观了大苏山净居寺。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对天台宗祖庭、天台教义思想、净居寺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著名专家黄心川、杨曾文、唐明邦等出席会议,并为大苏山题词。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乡捐资助教,其间游览了净居寺,题词赞曰“花香飘净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名茶评选委员、专家组组长于杰参观大苏山净居寺,并亲笔题词:“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著名学者黄心川、杨曾文、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决定开发净居寺生态和文化旅游。河南蓝天集团于7月份投资100万元修通净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在净居寺周边投资兴建万亩生态茶园。 2002年7月20日: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字,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亲笔撰写《重建紫云塔题记》。 2003年3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亲笔为大苏山净居寺茶场生产的信阳毛尖题名“净居毛峰”。 相关诗文净居寺 天台祖庭 梵天寺, 绿荫衬红墙。 天台祖庭开元地, 众生普渡美名扬。 烟绕佛经堂。 三树同根 古银杏, 三树同根连。 阅尽人间千古事, 兵焚残戮挺且坚。 拥抱向团圆。 云塔残迹 云峰塔, 残砾印情殇。 钟鼓磬声犹在耳, 寻芳觅迹自思量。 梦影倍凄凉。 东坡读书台 茅芦净, 阶石印苍苔。 贬谪黄州忧社稷, 孤灯伴影励雄才。 情溢读书台。 苏山揽胜 苏峰翠, 雀啭黄鹂鸣。 竹露松风轻拂面, 峰峦洇墨入湖明。 往返生居情。 开发规划净居寺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净居寺周围,面积约10平方公里,地形多为浅山丘陵地,海拔在10—210米之间。区域内文化底蕴丰厚,动植物资源、农业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和其它污染。拟利用国家旅游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由驻马店中原气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入股,在加强开发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的投入,把净居寺生态区建成高品位、多功能的生态旅游景区。 游客评价净居寺虽数次历经战火的毁坏,但主要景点保留尚好,寺院历史悠久,景区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山于聚区的山势地形,地表植被等诸因素的完美结合,使净居寺有着独特的豫南山乡风光,尤以山水灵秀,形若“九龙捧圣”,状如“四水归池”的大景观引人入胜,以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的小景观令人赏心悦目。 净居寺不仅有雄伟壮观的庙宇,还有典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文化,环境幽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净居寺生态旅游开发区景点很多,记载于县志的有“大苏山”、“紫云塔”、“翠烛峰”、“白莲池”、“东坡读书堂”、“功德井”等十二处,还有广为流传的,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远映”、“二门观天”、“仙人洞”、“钓鱼台”、“油盐罐”等十二处,还有最近形成的“碧海流光”,“绿浪白骛”、“翠带缠腰”、“甜栗哈笑”、“北洼红叶”等十余处。此外,还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异树”,唐柏宝菊花等古木名卉,令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 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概况青原山净居寺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十三公里,始建於唐开元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该寺左为象、右有狮、後依安隐、前仰侍郎。整座寺庙座东南朝西北,占地二十馀亩。为面阔三间,三进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庭院特色。目前建成的有天王殿、毗庐阁、七祖塔、禅堂。其中大雄宝殿三面环水、三桥拱立,有如碧波万顷之中托出一座琼楼玉阁,在全国寺庙建筑史上,仅此一例。人称∶得风又得水。 该寺鼎盛时期共建有各类建筑四十七座,属於丛林寺院。西元七○五年前,此地首建有「蓝若」,唐朝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重定(他曾被封为庐陵王),是年即在原址建寺,初名「安隐」,喜宗赐额「安隐寺」,到宋崇宁三年,建寺第三九九年,微宗赐额「净居寺」,一直沿用至今。 净居寺先後曾遭六次毁灭性的破坏,「文革」期间,少数人曾用炸药把七祖塔炸毁,毗庐阁内藏的万卷佛经全部散失,大雄宝殿被农民用做牛栏。 一九八三年,净居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一百四十二座重点寺庙之一,一九八四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修复青原山净居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中央、省、地、市各级人民政府先後拨款二百馀万元,对净居寺进行了大规模重新修复。现天王殿四百五十平方米,大雄宝殿五百平方米,毗庐阁六百八十平方米,钟楼、鼓楼一一○八平方米,七祖塔二百四十平方米,禅堂一千平方米。寺内佛具一应俱全,内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经》各一部。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净居寺」、「大雄宝殿」匾额。寺内每日按寺规进行宗教活动,常住僧二十馀人,体光法师任方丈,主持日常事务。净居寺重现金碧,雄姿不减当年。为此,广州市光孝寺也特送来镇山之宝千斤玉佛,大院内当年七祖栽下的前年古柏栽久枯数年之後也忽发新枝,映照出国泰民安的吉祥之意。二零零七年,青原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 二零一零年,净居寺被评为全国和谐寺院。 历史净居寺由唐朝神龙元年的「安隐」发展而来,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山祖、唐代高僧、禅宗青原派系(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的鼻祖──行思禅师系吉安地区安福县人,自幼足具慧根,八岁出家,敬奉六祖十五载,於唐开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四十一岁时回净居寺弘扬禅宗顿悟学说。是他开创了禅宗青原派系,他恪守六祖惠能大师的「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不立文字,把禅宗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道德修行,成为佛教禅宗一代祖师,世尊七祖。当时,建寺成了我国南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佛教道场。其中造其堂奥,传其心宗者,有衡山希迁石头禅师、药山伊禅师、天台韶国师、清凉秋禅师、永明寿禅师,他们各处发展的结果,终於形成了青原派系──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庐陵米贵贱、传与後人猜」已成千古佳话。 到了宋代,净居寺不如七祖在世时那麽昌盛,但「地以名贤重」,它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南宋时期经传日本,南亚各国到青原礼谒者纷至 来。 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名相姜公辅、名臣段成式;宋代黄庭坚、向敏中、杨万里、周必大、李纲、文天祥;元代吴澄;明代李东阳、谌若水、王守仁、邬守益、解缟、方以智;清代施闰章、乾隆皇帝、翁方纲;近代毛泽东、朱德及民国人物刘峙、上官云湘、顾祝同等都曾先後游览过净居寺,有的还题诗、留字,以抒发其向往之情。唐代的大和尚鉴真、宋代的惟信禅师、明代的笑峰大师也都曾住锡青原。曹溪宗风复而大振,净居寺以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现日本佛教界百分之八十的佛教弟子都属於中国曹洞宗,他们皈依的祖师希迁石头和尚是弘济禅师的高足。众僧们怀著对七祖的崇奉之心,先後多次来到净居寺礼拜七祖。其中日本驹泽大学、花园大学、京都大学的佛学家、教授椎名宏雄、柳田圣山、圆通幸温等都曾率领「日本禅宗史迹百旅」到此寻宗拜祖、顶礼膜拜。日本禅宗祥龙寺主持菅应峰、兴国寺主持良辩等曾多次带领日本僧侣为正在修复的「唐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捐资献礼。 法师妙安法师,号清乐,江西省广丰县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佛学院副院长、宜春市佛教协会会长、青原山净居寺方丈等职。1989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同年在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在真如寺常住。1993年考入中国佛学院,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由两序大众推荐,接任净居寺方丈。 近年来,净居寺在妙安法师带领下,恪守丛林清规,秉持体光老和尚家风,不断加强以“持戒坐禅”为中心的道风建设。一是以戒为师。戒是僧团之根本。多年来,净居禅寺一直严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和祖师订立的丛林规约;二是精进修行。每日做好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四大佛事;三是弘法利生;四是慈悲济世。积极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妙安法师致力加强寺院道风建设,加快寺院规划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净居寺的面貌。如今,这座千年古刹在妙安法师的主持下,宗风大振,法务昌隆,正在成为宗教界弘扬佛法、加强交流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仙居县净居寺净居寺,位于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寺前景星岩之巅(景星岩是仙居八景之一)。建于唐贞观三年(六二九年),后废。宋干道间(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吴康肃和僧行机重建,历代延续,香火不断。明代仙居名人吴时来曾在寺读书三年。 解放初有僧郑溪等四位居住寺内,后僧走寺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恢复活动,尼妙德住持重修。现有大殿、山门殿等十七间殿宇。县政府于一九九二年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