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靖难
释义

靖难

释义

平定变乱

例句

融(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

靖难之役

概述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由于明太祖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炳文军十三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南军在雄县的据点,又击败了援兵,攻陷鄚州(在今河北任丘)。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坚守不出。黄子澄建议撤换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万人;李景隆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齐泰反对李景隆接任,但惠帝不听。景隆上任后败得更惨烈,损失更大。朱棣在此期间突袭宁王所在的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挟持宁王朱权,得其军马(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军力更强。建文二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大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进至济南,守将盛庸、铁铉坚守,燕军攻城不下。朝廷撤换李景隆,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破燕军,燕军损失数万人及大将张玉,此役是中央军自开战以来首次大捷,燕军退回北平。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大败盛庸,此后燕军又取得多次胜利。由于惠帝曾告诫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故此中央军与燕军作战时诸多制肘,甚至有一次中央军围困了朱棣,却不敢伤害他,结果被他逃脱。虽然燕军屡败中央军,因兵力不足,往往放弃所攻下的地方,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今河北卢龙)三府。建文三年冬,有南京宦官逃到朱棣那里,告之京城守备空虚,朱棣便率兵南下,绕过盛庸军,直趋南京。建文四年四月,中央军平安、徐辉祖部先后击败燕军,可是朝廷在这时调走徐辉祖,令燕军有机可乘,在淮北大破中央军,平安被俘,十万人降。五月燕军击败防守淮河南岸的盛庸,进至长江北岸。六月有水师叛降燕军,燕军渡过长江,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等人开南京城门让燕军入城,宫中起火,惠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然后为惠帝举行葬礼。盛庸在南京失守后率军向朱棣投降,铁铉不久兵败被擒。

起因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

战事之初

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燕,屡战失利。

结局

建文三年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朱允炆败局已定,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炆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踪。

政治

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50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朱棣夺取皇位后,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靖难相似的战争

癸酉靖难 公元1399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攻破南京,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无独有偶,50年后,叔侄之间同室操戈的靖难悲剧再度在朝鲜王国重演,朝鲜世祖动用武力,从年幼的侄子端宗手中夺取了王位,并对不肯屈服的忠臣实施残酷迫害。血腥杀戮过后,靖难忠臣的英名流芳千古,而世祖与其功狗则开创了李朝的全盛时代。

余波及后事

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1]。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成祖不承认建文年号,以即位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虽然成祖因为反对惠帝削藩而起兵,但他即位后却跟惠帝一样推行削藩。

影响

因为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埋下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

《明史》

《明史》本纪第四、第五、列传第十四、十八、三十二、三十三 陈时龙、许文继,《正说明朝十六帝》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注释

^ 《奉天刑赏录·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朱棣取得靖难之役成功的原因

燕王朱棣取胜的原因

一共有三点。具体如下:

(1)燕王多年守边,又北征蒙古,故军中部将旧从众多。靖难兵起后,多归降.

(2)燕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迫不得已求生,以获得道义上的同情;同时燕王治军严明,注意约束燕军不嗜杀掠,以争取人心,故南军多愿归降。也就是说,燕王在起兵后,注意做思想宣传工作,为日后当皇帝收揽人心。

(3)靖难之役是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非改朝易姓。故而文臣武将多持观望之态,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之间的内讧,所以无论支持谁都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因此燕王所遇的阻力(包括道义上的,军事上的)就大为减少。这是燕王能够取胜的关键。

靖难之役时诸王的情况

秦王樉晋王潭王梓 赵王杞 鲁王檀 湘王柏靖江王守谦(明太祖从孙)死在明太祖之前。潭王梓赵王杞 湘王柏无后,国除,其余都有儿子袭爵。皇子楠早死,无封。周王,代简王朱桂,韩王建文时都被废。秦隐王朱尚炳应该是支持建文帝的。明史有如下记载:永乐九年,使者至西安,尚炳称疾不出迎,见使者又傲慢。帝逮治王府官吏,赐尚炳书曰:“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候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尚炳惧,来朝谢罪。宁王朱权是支持燕王。明史有如下记载: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代简王朱桂也支持燕王,后被建文废了。谷王橞是首鼠两端的,大多中立。象安惠王楹,鲁王等都还年幼。

朱棣开始失败的原因

第一,他的兵力有限。只能集中起来猛攻一点,一旦士气受挫,失败,军心就不稳,很容易被集中歼灭。

第二,路线单一。从北京到南京,进军的路线一直是从河北、山东、南直隶这样过来。结果只要路上被阻止,粮草供应不上就必须得退回老家。一座座的坚城不是那么容易就破掉的。

第三,不得人心。纵然以“清君侧”为名,还是不得人心的。连他的将士都知道朱棣乱臣贼子而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