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镜听
释义

“镜听”又称“听镜”、“听响卜”、“耳卜”等,就是在除夕或岁首的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镜听的具体步骤,各地大同小异。据《月令萃编》记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说的是“元旦”(今之春节)晚上,将勺子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祷拜后拨勺旋转,然后按勺柄所指方向抱镜出门偷听,从听到的别人说的第一句话中,就能找到所祈祷之事的答案。

中文名:镜听

又名:“听镜”、“听响卜”、“耳卜”

意义:民间预测吉凶的传统习俗

时间:相传在正月十三夜、或正月初一夜

影响:历代流传不歇

简介

“镜听”传统

占卜法之一。于除夕或岁首,怀镜胸前,出门听人言,以占吉凶休咎。 唐 王建《镜听词》:“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凴镜听。”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上:“镜听咒曰:‘并光类俪,终逢协吉。’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双手捧镜,勿令人见。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又闭目信足走七步,开眼照镜,随其所照,以合人言,无不验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窃於除夜以镜听卜。”

在古代的春节,万家团聚之时,有的家庭丈夫远行未归,于是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采用“镜听”的方式,来预测在外的亲人是否平安及何时归来。

唐朝-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详细注解

“镜听”又称“听镜”、“听响卜”、“耳卜”等,就是在除夕或岁首的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镜听的具体步骤,各地大同小异。据《月令萃编》记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说的是“元旦”(今之春节)晚上,将勺子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祷拜后拨勺旋转,然后按勺柄所指方向抱镜出门偷听,从听到的别人说的第一句话中,就能找到所祈祷之事的答案。

道具—铜镜

铜镜在我国最迟出现于商代后期,战国时代开始盛行,至唐代达到巅峰。多为圆形,也有方的,形制比较轻巧。西汉时铜镜厚重,正面磨光照影,背面铸有铭文。唐代的铜镜洁白光亮,有圆形、八棱形、菱花形、带柄手镜等款式。宋代则多菱花形镜。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我国才出现了玻璃镜,但铜镜仍有人使用。

类似的习俗

(1)

在广东各地,过去每到春节,人们常用“祝灶”的方法在家中问卜。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永安岁除夕,妇人置盐米灶上,以碗复之,视盐米之聚散,以卜丰歉,名曰祝灶。男子则置水釜旁,粘东西南北字,中浮小木,视木端所向,以适其方。又审何声气,以卜休咎,名曰灶卦。”古人在搞这项活动时也男女有别。妇女用碗将盐、米扣在灶上,然后根据盐米的聚散来判断新的一年年成的好坏;而男人则在锅旁放一碗水,在碗的四方粘东西南北四个字,水面上浮一木条,通过木条一端所指的方向和发出的声响,来占卜吉凶祸福。

(2)

在广东海丰一带,过去还有“拾灯”的习俗。元宵节的晚上,江中照例要“放灯”。当各种颜色的水灯在江上漂流时,人们竞相拾取。拾得白灯者预示着家中要生男孩,拾得红灯者预示着会生女孩,诚如《广东新语·拾灯》所言:“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有一首诗这样描写这种习俗:“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

民俗发现

从以上这些南北异中有同的年节民俗中,我们也可看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只是由于地缘和人群结构的关系,常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这也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镜听词》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镜听词》一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除夕夜“镜听”的全过程,具有很浓重的民俗色彩:“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祭祭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我们从诗中看到这个女子暗怀妆镜,灶前祈祷,路上偷听。当她听到人们随意说出的吉利语后,欢欢喜喜地回了家,乐得怎么也睡不着,赶忙下床来给丈夫裁制新衣。还许愿说如果真的丈夫三日后回家,她要重新绣一个锦囊,并请工匠磨亮镜面以表示对铜镜的感激之情。“镜听”卜祸福,自然是没有道理的,却反映了古代妇女渴望团圆,渴望过一种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的强烈要求。

“镜听”出处:

《聊斋志异》蒲松龄短篇

原文:

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颇存芥蒂。次妇每谓二郑:“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

次妇望夫甚切,是岁大比,窃于除夜以镜听卜。有二人初起,相推为戏,云:“汝也凉凉去!”妇归,凶吉不可解,亦置之。闱后,兄弟皆归。时暑气犹盛,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忽有报骑登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恻,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既而思之,始知镜听之验也。

异史氏曰:“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庭帏之中,固非愤激之地;然二郑妇激发男儿,亦与怨望无赖者殊不同科。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译文:

山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的郑氏兄弟,都是文学士。大郑早就出了名,父母偏爱他,因此对大儿媳也好;二郑科场失意,父母不太喜欢他,也就庆恶二儿媳,至于耻于把她当作儿媳,这样相比之下一冷一暖,兄弟二人心里就有了隔阂。

二郑媳妇对丈失说:“都是同样的男子汉,为啥就不能为老婆争口气?”拒绝和丈夫同宿。从此二郑发愤努力,专心致志地勤学苦钻,也终于有了名气。父母对他的看法稍好了点,但终究不如对哥哥好。

二郑媳妇盼望丈夫显贵的心情非常急切,这一年正好是乡试大比之年,在除夕晚上她偷偷用镜听的方法为丈夫考试占卜吉凶。出了门,听见有两人才起来,互相推搡着闹着玩,说:“你也凉凉去!”二郑媳妇回到家里,弄不明白这句话是啥意思,也就放下这事不再提了。

乡试考完以后,兄弟二人都回家了。当时天还很热,两个媳妇在厨房里为忙秋的人做饭,热得她俩很难受。忽然有骑马的人登门来报喜讯,说大郑考中了举人。郑母赶紧跑进厨房喊大儿媳说:“老大考中了,你可凉凉去。”二郑媳妇又气又难过,一边掉泪一边做饭。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喜说二郑也考中了举人。二郑媳妇听说,用力一扔擀面杖起来,说道:“我也凉凉去!”这句话是她心中气忿之情所激,不知不觉顺口说出来的;可过后再一想,才知道正好应验了镜听占卜的结果。

《镜听词》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镜听词》一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除夕夜“镜听”的全过程,具有很浓重的民俗色彩:“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祭祭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我们从诗中看到这个女子暗怀妆镜,灶前祈祷,路上偷听。当她听到人们随意说出的吉利语后,欢欢喜喜地回了家,乐得怎么也睡不着,赶忙下床来给丈夫裁制新衣。还许愿说如果真的丈夫三日后回家,她要重新绣一个锦囊,并请工匠磨亮镜面以表示对铜镜的感激之情。“镜听”卜祸福,自然是没有道理的,却反映了古代妇女渴望团圆,渴望过一种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的强烈要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