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
释义 |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纪录片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6年;时长1小时21分12秒;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北京长安街,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的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悲痛欲绝,热泪横流,目送总理离去……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不顾当时“四人帮”的禁令,全程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并会同其它悼念活动影像一起制作成了这一纪录片;由于“四人帮”的无端阻挠,影片直至1977年才在全国上映,令全国人民轰动,时至今日仍有巨大反响。 中文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外文名:Zhou Enlai, Premier immortal beloved 其它译名:Zhou Enlai, Premier immortelle bien-aimée 出品时间:1977年1月(摄制于1976年) 出品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类型:纪录 片长:1小时21分12秒 上映时间:1977年1月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解说) 色彩:彩色,黑白 影片简介纪录片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2008年DVD版改片名为为《十里长街送总理》) 拍摄时间:1976年 公映时间:1977年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摄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时长:1小时21分12秒(DVD版有部分删节) 类型:纪录片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于1977年1月7日开始全国公映,起了巨大轰动:寒风凛冽的十里长街,记录下人们对总理的不尽思念……时至今日,此片依旧魅力不减,网上有朋友称:“每看一次都会泪流满面……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人民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同志生前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周恩来同志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对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对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对加强国际革命力量的团结,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 解说选录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战士,中国人民失去了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敬爱的周总理啊,您为人民、为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将千秋万代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上。 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敬爱的周总理,您无限忠于毛主席,您终生奋斗为人民,您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您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阶级敌人怕您恨您陷害您,我们亿万人民对您更亲更爱更崇敬。 周总理啊,周总理,全国人民都在哀悼您,都在呼唤您,都在想念您。八亿双眼睛都想看一看您,八亿颗心哪,都在为您哭泣。人们手捧讣告热泪流,千言万语涌心头,哀思无限,难以诉说。 从首都到边疆,从北国到南方,从工厂、矿山到农村、营房,人民的眼泪流成了河。敬爱的周总理啊,八亿人民都在您身旁。 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震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周总理啊!我们多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 周总理啊,您在天安门前停一步吧!在这里,您和我们一起欢度过多少个胜利的节日,此时此刻,您爽朗的笑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您炯炯的目光还在亲切地看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多么想念您,我们多么需要您!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敬爱的总理啊,您怎么走得这样急?有多少问题等着您去解决,有多少事情等着您去处理,总理啊,您怎么走得这样急!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敬爱的总理啊!您光辉的生命将和祖国山河一样万古长青,您永远和工人一起劳动,和农民一起耕耘,和战士一起站岗、放哨,您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敬爱的周总理,您全心全意地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理啊!您对毛主席赤胆忠心,对党的事业无比坚贞。您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亲人,您一贯用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勉励我们团结起来,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而斗争。今天,您和我们永别,怎不叫人悲痛万分。 敬爱的周总理,您是全世界人民最可信赖的朋友,您是全世界革命人民心心相印的亲人,您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永远鼓舞着我们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从清晨,到夜晚,走不完的吊唁队伍,诉不尽的悲痛哀伤。广大群众深情地表示:有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我国亿万人民一定能冲破千难万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 人民结对成群,人们扶老携幼,心为总理哀伤,泪为总理横流。 这些精心制作的花圈,是亿万人民想心意,是亿万人民的怀念,是亿万人民决心,是亿万人民的誓言! 一滴滴热泪洒在天安门广场上,一朵朵白花系在天安门前的苍松翠柏上。这是人民的悼念啊,人民已经把总理的丰碑建造在自己的心上。 看,高高举起的铁拳,听,发自肺腑的誓言。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革命洪流,一浪高过一浪,谁也不能阻挡。 周恩来同志和我们永别了。祖国的山岳将永远凝聚着对周总理的尊敬,祖国的江河将永远传颂着周总理的不朽英名。祖国的大地将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更丰硕成果纪念敬爱的周总理,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永远! 创作历程作者:窦春起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这部纪录片在当代中国纪录片中占有特殊位置;影片创作者违反“四人帮”的禁令,把摄影机扛上了十里长街,记录了珍贵的历史内容;影片的上映受到“四人帮”的阻挠。 本文作者作为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之一,本文目击了这部影片的摄制过程,并因为自己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创作而与邓颖超同志有过一些交往。 窦春起,1945年生,男,著名播音员,播音指导;从20 世纪60年代末开始,长期从事影视片解说,后曾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第五、六、七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20 世纪70年代末,大型文献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文革”后中国电影的一件大事。 1976年1月9日早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播报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讣告,向全世界发布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月8日9时57分逝世的消息,这是1976年这个多事之年向中国社会传递的第一个重大讯息。 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直觉和责任告诉我,新影厂将要完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拍摄任务;我匆匆骑上自行车离家上班,从新街口厂宿舍到北太平庄,一路上我感到出奇的寂静,没有人高声说话,甚至连汽车的喇叭声都带着悲凉,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周总理的形象。 1月9 日上午,钱筱璋厂长召集有关同志开会,宣布成立悼念周总理影片摄制组,并且明确了分工,参加工作的编导们(有王映东、陈泽人、姜云川、应小英、屠椿年、张庆鸿、张孟起、王相武等)立即开始讨论影片提纲,第二天就完成了《沉痛悼念周恩来同志影片设想提要》,这份两页纸的《提要》,我至今还保存着。如果将《提要》与后来完成片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只有一天就完成的影片结构设想,与后来的完成片是完全一致的。 《提要》原稿如下:沉痛悼念周恩来同志影片设想提要(草稿):群山、雄鹰、苍松、波涛,三山五岳齐举哀,五湖四海同悲戚,痛悼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 从澎湃、激越逐浪高的波涛中迭化出总理的遗像。 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出讣告。 工农兵看讣告,人人悲泣,人人哀痛,举国同悲。 党和国家领导人、党政军各方面的负责人,以及工农兵学干各方面群众代表,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向总理的遗体告别。 总理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天安门警卫战士捧着国旗,表情肃穆,步伐沉重,徐徐步向天安门广场旗座前,在晨光照耀下升旗、下半旗。 新华门下半旗,外交部下半旗,劳动动人民文化宫下半旗,为周恩来同志逝世志哀。 劳动人民文化宫总理灵堂全推近,总理遗像。 花圈,毛主席党中央送的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各机关团体送的花圈,兄弟党、外交使团和使馆以及友好人士、外国专家、在京留学生等送的花圈。 从劳动人民文化宫下半旗拉全,长长的群众队伍缓缓走进文化宫。 工农兵群众进灵堂,向敬爱的周总理遗像默哀,要多拍工农兵群众的近景、特写,表现哀悼的深情。 总理遗像推近,迭化总理生平照片、影片资料,缅怀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光辉业绩。 敬爱的周总理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并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和钦佩。马列主义兄弟党、驻华使团、外交官员、外国专家、留学生、实习生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吊唁。 世界各国发来的唁电。 周总理逝世,举世同悲。 天安门下半旗。 十五日追悼大会这天,北京各界观众的反映。全国各地群众的反映如纷纷前往总理故居、总理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凭吊等。 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周恩来同志逝世。 全国各地下半旗志哀。 天安门下半旗,推近迭化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壮丽山河。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同志为之献身的伟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永放光辉!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新影厂上百位摄影师(包括全国各地记者站的摄影师们)几乎全部投入了工作。洗印车间做好了随时洗片、印片的准备,放映室不分昼夜可随时看样片,我被厂领导指定担任这部影片的解说,随后参加了几项重大的悼念活动。 10 日上午,我随摄制组到北京医院向周总理遗体告别;告别室是靠近医院后门的一个不大的房间,中央及党政军各方面负责人前来向周总理告别,在现场,我听说周总理的警卫秘书高振普同志的爱人高秀英同志(曾是8341 部队驻新影厂宣传队的成员)痛哭不已,身体支持不住,被大家劝回去休息;我因为属于工作人员,走动起来比较方便,几次走近周总理的身边望着他,我感到周总理双目紧闭的神情是那么神圣——这就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身后留给我们的是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魅力。 11 日下午,周总理的遗体火化要通过天安门前往八宝山,我和爱人抱着不满两岁的女儿赶到天安门,我们站在中山公园前停放的供拍摄用的发电车上,目睹了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面——目送周总理的灵车缓缓西行,这动人心魄的情景,记录在一个个珍贵的镜头中,后来成为悼念周总理影片中最为感人的部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人们提到这部影片就会说到那凛冽寒风中的十里长街。 12—14 日,吊唁活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14 日,我在吊唁大厅呆了一整天,看到从早到晚吊唁的人流从未间断,我看到,演奏哀乐的解放军军乐团的同志们坚持现场演奏,不用播放录音,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吹号的同志嘴都吹肿了;工作人员被安排在北京饭店用餐,我走出文化宫来到天安门广场上,只见纪念碑周围摆满了花圈,松墙上系满了小白花,这碑山花海更引起人们巨大的悲痛和思念。 这天晚上是文化宫吊唁活动的最后时刻,邓颖超同志来到吊唁大厅,她将总理的骨灰盒抱在怀里,面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深情地说:“我抱着恩来同志的骨灰,向大家表示感谢!”这是何等的感谢啊,话音刚落,大厅里哭声震天! 我们目送着邓大姐走进总理生前的专车驶向大会堂,随后,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吊唁大厅,人们在寒冷的夜色中渐渐离去,我从一个花圈上摘下一朵白色的绢花,紧紧握在手里;就这样,一连几天,我随摄制组的同志们参加吊唁活动,和大家一起常常是噙着眼泪工作着。 悼念周总理影片的摄制,采取边拍摄边编辑的方式进行,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按照悼念活动的不同场所,编导们分工各负责一部分内容。 全厂各部门夜以继日,工作速度之快和质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我记得,每洗印出一批样片,东楼放映室里人挤得满满的,有参加摄制的工作人员,也有厂里的其他同志,座位不够,不少人就席地而坐。大家含泪看样片,抽泣声不绝于耳,放映室成了怀念和悼念周总理的场所。 为了把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真挚而生动地体现出来,我给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为了加深对影片内容的理解,我在参加一些悼念活动的同时,将那一段时间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国内外有关报道和文章剪下来,做了两大本剪报反复阅读,从国内外的反响中去理解,这两本剪报我至今还保存着。 1 月26 日,影片开始混录,这时,影片已正式定名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最初录音的时候,我常常泪水涌出,以致有时看不清稿子,但是解说又是我的工作任务,我还要控制情绪,这当然是很困难的,好在大家都互相理解,混录中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或是不够理想,就重新再来一遍,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每个人得到的只是鼓励;我要感谢老录音师王绍曾,他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和录音技术,使我的解说创作意图和语言表达的特点得以较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每天要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读上几万字,声音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 说到悼念周总理的纪录片,不能不说到影片的解说词,解说词是由编导陈泽人同志执笔写成的,创作中吸取了多方面的素材和意见,解说词有非常浓烈的情感色彩,文采洋溢,读起来朗朗上口,是纪录电影解说词中十分难得的佳作,为解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不妨照录几段于后,与大家共赏: 泪水模糊了我们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啊!我们多么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 周总理啊,您在天安门前停一步吧,在这里,您和我们一起,一起欢度过多少个胜利的节日?此时此刻,您爽朗的笑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您炯炯的目光还在亲切地看着我们。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为这部影片解说,我深感责任重大,影片备受全国人民瞩目,诵读影片的解说词就是人民对周总理深厚感情的抒发,同时,也是对解说词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我全身心地投入解说创作。 影片基本上是按照悼念活动的时间顺序编辑的,中间穿插了许多历史影片资料,如何把握影片解说的情绪和基调,重要的是如何寻找解说与画面相对应的分寸感,根据这个思路,我把解说词归纳为三种形态。 一是抒情,如影片的开头、遗体告别、十里长街等场景。这些段落的解说词情感色彩十分浓烈,解说时可以在情绪上放得开一些,语势的起伏要大一些。 二是叙述,如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外地的悼念活动等。这些段落的解说词叙述性强,解说的情绪要内在深沉,语言的表达应是亲切的。 三是过场,如报道悼念活动的时间、地点、程序和参加者等,这些段落的解说词在文字上没有什么修饰,基本上是新闻语言,只要求平稳清楚。 这样的归纳和分析,使我对解说的处理基本上有了底数,从结果来看,尽管影片解说艺术处理还不够理想,还有不少遗憾之处,但是,前面所说的设想和分析,对我成功地完成这一解说创作实践有很大的帮助,这部影片的解说,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 由于受到当时我国政治生活变化的影响,影片的后期制作也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 从1976年1月26日至1978年12月31 日的三年时间里,全片完整的录音共达7 次,首次录音是1 月26 日进录音棚对音效,直到晚上10 点。27、28 日两天完成了10 本影片的混录,28 日晚,有关部门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进行审片。 晚上,新影厂领导及时审看后,决定再次送审。可是,尽管全国人民急切盼望看到这部影片,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影片却不能早日与观众见面,经过两次完整混录的影片就被搁置了。 以后,当年12 月又开始对影片进行修改,主要是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调整部分内容,如去掉“四人帮”等人的镜头,第三次录音是12 月7 日至13 日,其中11、12 两日未录音,实际用了5 天。第四次录音是18、19 日。第五次录音是22、23 日。第六次录音是25、26 日。26 日晚上,进驻文化部的负责人华山等到新影厂审查影片,因邓颖超同志提出把解说词中“您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改为“您是毛主席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1977 年1 月3 日,再次进棚做了补录,至此,为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上映的影片终于完成了。 但遗憾的是,在上映的这一版影片中,没有邓小平同志致悼词的镜头和声音,悼词是由我作为画外音代读的。直到1978 年12 月19 日、20 日(31 日补录部分内容)对影片进行第7 次完整混录时才做修改,恢复了邓小平同志致悼词的镜头和声音,这便是影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最后保留的版本(词条编者注:DVD版中,删除了华国锋、王震同志同时向总理悼念的镜头,也删除了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实况以及影片结尾部分)。 1977 年1月7日,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影片首次与观众见面了,当天,新华社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彩色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上映”为题作了报道,指出影片的上映是粉碎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带来的又一次胜利成果,10日,我国外交部为影片在全国公映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影片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广大观众十分踊跃,几乎是家喻户晓。 例如山东济南市,从1 月6 日到16 日,只有一个拷贝11 天放映了200 场,观众达20 万人!从1月6 日到17 日,全国几家主要报纸发表了80 多篇评介文章,有的还刊登了解说词,我曾在平安里大街西口,看见群众把影片解说词写成大标语贴在墙上。 不少观众当面或来信热情鼓励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要人们(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知道我是为悼念周总理影片解说的,就会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充溢着“以声会友”的亲切感,这部影片便成为我所解说的上千部影视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获得了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纪录片奖,1980年5月25日举行发奖大会,当老摄影师苏河清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时,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担任大会司仪的我,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亲历了这部影片的摄制过程,几年当中,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为这部影片所倾注的情感和心血是何等凝重,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又是何等巨大,他们接受这激奋人心的掌声是当之无愧的。 1985 年10 月25 日,我和总编辑赵化、编导何钟辛、姜紫芬等,带着由我解说的纪录片《抗日烽火》(影片后来获得第六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请邓颖超同志审看,傍晚,我们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早在大厅内等候我们的邓大姐,亲切地与我们一一握手,当秘书赵炜向邓大姐介绍:这就是给总理影片解说的窦春起时,邓大姐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噢,春起,这名字好听。”她接着说你为恩来同志的影片解说,我感谢你!我连忙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那天。看完《抗日烽火》。我们就与邓大姐告别,离开了西花厅,以后。我又两次受到邓大姐的接见。而且。老人家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我从新影厂调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后的第二年,1992年7月11日,88 岁的邓大姐溘然长逝,第二天,我与于蓝同志一起前往中南海西花厅吊唁,西花厅布置了灵堂,庄严肃穆,人们往来不绝,深深怀念这位伟大的老人,我们在邓大姐的遗像前三鞠躬,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此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邓大姐生前接见我们的情景。 1998年2月19日,应北京电视台的邀请,我参加了在保利剧院举行的“纪念周总理诞辰100 周年影视音乐诗会”,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钟瑞同志一起朗诵了柯岩同志的名作《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作为一名新闻纪录电影解说员。能够为周总理和邓大姐这两位令世人景仰的伟人纪录片解说,是值得我引为欣慰和自豪的,周总理和邓大姐的伟大品格和精神一直在鼓励和鞭策着我。 编者附录:1976年1月28日,新影厂摄制完成大型文献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治丧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审看影片,治丧委员会宣传组负责人抢先发表事先准备好的意见:一、影片编周恩来的历史资料够还是不够?这样用法是否好?用,也不能包括周恩来的一生,片子拉长了;二、纪念碑前群众悼念活动是中央安排中没有的,是群众自发的,不要用;三、哭得厉害的镜头要剪去或剪短,最好用不哭的。不久,又传来姚文元的意见:这部影片不要着急,要慢慢来…… 就这样,影片被无端扣压,直到“四人帮”被打倒后的1977年1月8日,全国人民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这部影片才在全国各地首次上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