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静乐寺 |
释义 | 静乐寺坐落在江西进贤县文港镇的罗岭西麓的巅峡中,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一千五百平方米,万绿丛中,殿堂楼阁,红瓦绿墙,规模甚是宏伟。 溯源静乐寺原名罗岭庙,始于时朝万历年间,缘何名为罗岭庙。里面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那是宋末年间,罗岭的一个多年的大樟树成了精。化为人形,昼夜下山,为害人民。一次恰好遇到观音菩萨路过此地。拔下头上发钗,化作一面铜锣,收服了樟树精,山下人们为了感念菩萨的恩德,遂建观音殿。莲花台,起名罗岭庙,久而久之,锣岭变成了罗岭,至于那个樟树精,从那时起,便改恶向善,造福乡民,据说它在文革时期还保护了寺里的部分佛像,人们尊重它从善如流的品行,称他为仙人,并且每次去寺院都不忘在这棵树下燃三支香,以示心意。重建罗岭时它还四处化缘呢,明朝万历年间,禅风盛起。得僧尼于此,弘扬佛法。开坛讲经,至此罗岭为何改名为七宝禅林,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四众倾向于此,一时名动朝野,清朝光绪年间,云峰和尚亦多次云游于此,诗人袁潜曾赋诗一首赞曰: 乍至若天山,山藏万水间 偶闻击馨声,始觉有禅关 憩马长林密,开樽大寺闲 回归寻旧路,夕阳带僧还 静乐寺的水亦是远近闻名,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来寻访仙源甘露。并流下许多佳话。水的出处只是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山泉洞穴,称为龙泉的池中涌出。关于这个水井亦流传着哙炙人口的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龙子触犯天条罪当到死,菩萨得知其与佛门有缘为之说情。遂被贬到罗岭的浮云峰下,遇一高僧在此结庐而居。修行大乘佛法,讽颂金刚咒。小龙颇有灵性,化为小蟹,蛰伏听法,日渐熏习,不知几时依然化龙飞去。后来小龙为报菩萨高僧度化之恩,遂于蜗居蛰藏之处留下一池,其名龙泉,又称蟹井。一僧饮之不溢,众僧饮之不浅,百僧饮之供而不匮。后人对小龙知恩报恩的行为题咏“龙非池中物,泉乃石津精。蛰此为听经,喷涌供参禅”之诗句。 构造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兴废、罗岭庙常遭乱兵噬。以至方丈作糟糠之仓,僧寮作烟霞之窟。毁为废圮、沉睡莲泯灭。时至八八年宗教政策落实后,长老尼慧云法师由上经统战部门从金山寺聘请到罗岭,担任主持一职,她怀着重复古寺的壮志领着徒弟爬上了荒草遍地的罗岭结庐而结。十五年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在慧云长老圆寂后,顿解法师继承其师遗志,担任住持一职。身体力行,为常住尽力。她于一九八八年受具,八九年与慧云长老来罗岭,同甘共苦。今日的罗岭不再是满目伧痍椽残壁,而是游人如织。香客如云。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甚至海内外同胞。他们厌倦了万丈红尘中的追逐。倘样于清山绿水之间。在寺院中寻找祥和与宁静,没有纷争的净土。现然的罗岭是美丽的,三一六国道旁的山门巍然屹立,门楣上是一诚大和尚题词的静乐禅寺四个大字。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犹豫玉带,蜿蜒在绿色的原野上。山林间、直到寺前的积善桥边。跨过积善桥,就是一百零八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谓之去掉一个烦恼。到了天王殿,烦恼尽除,看见弥勒菩萨,便皆大欢喜了。天王殿有两层,弥勒菩萨的背后是地藏菩萨,上面一层是千手观音,背面是韦驮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 出了天王殿,两边的僧舍、斋堂、客堂、钟楼等建筑群便尽现眼前。中间观音殿,是早期所遗,据说也是最灵验的了。拾阶而上,迎面是最雄伟的大雄宝殿,占地最宽,约六百平方米。院中花木扶疏,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客堂前有一道门出门沿着浓荫蔽日的小径便到远近闻名的龙泉了。 罗岭庙因地处静谷,所以更名静乐。取静谷中极乐之境也。现有比丘尼,居士,十多人可谓颇具规模。静乐能如此因有慧云长老师徒的勤俭节约使方善信的康慨解囊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关心,他们的善举,他们的心血,十方诸佛共赞其功此福不远矣偈云“慧眼识宝山,云至寺生辉。布施诸功德,随师成佛道。” 风景罗岭山风景得天独厚,怪石峭立,茂林丛生,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百鸟聚汇,悠悠歌鸣;涧溪挂帘潺潺,库塘波光粼粼,胜景百出,秀丽娱目。在这幽雅的静谷崖中,历来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名人雅士、仕官学子、勘与地仙、释道信民,或旅游观光,或吟诗题词,或隐居修学,或寻龙探骨,或结庐坐禅,留下了「青山不改千年色,碧水长流万古声」的赞叹。 清道光年间,高僧云峰法师曾多次云游於此。诗人袁潜路过罗岭静谷时,曾赋诗一首∶ ??乍至若天山,山藏万山间;偶闻击罄声,始觉有禅关;憩马长林密,开尊大寺闲;回归寻旧径,夕阳带僧还。 寺旁山涧上的「龙泉池」,面积不过两个平方,深不过一米,又称「蟹井」,可这蟹井说也奇异,令人难以思异∶一僧饮之有馀而不溢,众僧饮之亦不浅,若百僧饮之,还是供而不匮。池水清澈芳冽。稍饮一杯,凉沁心脾,香留齿颊,烦渴顿解,胜饮上池甘露。若家有病患之人,取此水剪药,尤多妙用,当是佛主慈悲,广施妙法,为众生消灾解厄之故耳。相传此乃「龙非池中物,蟹乃石津精,蛰此为听经,喷涌供参禅」之故。说是很早以前,有一龙子,偶犯罪戾,论律当斩,大士算知其与佛门有缘,为之说情,得免於死,贬谪凡尘,压在罗岭西隅浮云峰下,责其静修思过。後有一高僧,抵此结庐,清修上乘佛法,日诵金刚神咒。小龙深通灵性,本可潜逃,但未敢腾云驾雾,惧惊动天帝、龙神,仍然白天驯服伏於浮云峰下,夜深人静之际,便化成小蟹,爬至罗岭静谷,踞穴蛰藏。今日「蟹井」即当年小蟹蛰藏之穴,小蟹就这样在此聆听佛经、思过,不知经过几多年月,小蟹深受佛感,得悉道义,澈悟前非,而且学得了无上妙法,明心见性,复本还原,仍然化龙飞去。但小龙犯罪蒙赦,逢灾赎难,多承大士说情,高僧搭救,佛经化夷之功,因而为感佛海,设桃报李,才在这蜗宿蛰藏之处,留下一个「高巅不雨山常涧,蟹井水浅饮不尽」的居穴,即今之「龙泉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