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静海县 |
释义 | 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经116°42′-117°12′30〞、北纬38°35′-39°4′45〞。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东北、东南分别与天津市西青区及大港区接壤,西北部与河北省霸州市交界,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河北省文安县、大城县相接,南部是河北省的青县和黄骅市。静海县城距天津市区40公里,天津新港80公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60公里,距首都北京120公里。 中文名称:静海县 外文名称:Jinghai Xian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天津市 下辖地区:16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静海镇开发区行政办公中心 电话区号:022 邮政区码:301600 地理位置:天津市西南部 面积:1476平方公里 人口:52万(2004年) 方言:静海方言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团泊风景区,东滩头东汉墓 机场:空军静海机场 火车站:静海火车站 车牌代码:津A 津C 津E 津O 静海三绝:天津冬菜 红小豆 苇帘 静海简介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距天津市区40公里,东临渤海,西连冀中,南临沧州,北接津京,素有“津南门户”之称,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2010年常住人口65万人。静海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3万门,可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电传、传真及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用户可随时联络世界任何角落。能源供应充足,华北和京——津——唐两大电网常年供电,县内自备5万千瓦热电厂。陕气、天津自来水铺有直通管道输入静海。 静海经济基础雄厚,工业优势明显。各类企业主要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交通设备、电器、食品、橡胶、塑料、化工、医药等12大类构成,已经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业、服装纺织、生物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 静海实施“引资兴县”,载体建设初见规模。规划建设了静海经济开发区、团泊风景区、天宇科技园、恒泰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县城商贸住宅区、天马方舟都市生态农业观光园等7个县级重点区域和12个乡镇工业小区。各园区已具备了接纳大中型企业入驻的条件。 静海发展环境良好,服务一流。拥有3所大学分院、8所职业中等学校及一批初、中等教育机构。县内设有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和商检、工商、税务等机构。建有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在服务客商中,建立“一站式”办照,低收费报建、无干扰经营、送上门的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承诺制、无偿式、全过程服务。 静海发展的定位是现代化中等工业城市,已规划建设水体旅游区、新兴工业区、现代物流区、中心商住区、绿色生态区、高效养殖区六大城市板块。 自然地理静海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天津市西南部,海河流域下游,其东北、东南地区分别与天津市西青区及大港区接壤,西北部与河北省霸州市交界,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河北省文安、大城县相接,南部是河北省的青县和黄骅市。全县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40公里。 静海县的地形比较平缓但多洼淀。总的趋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平均地面坡降为1/2米。最高地点在西南端的小河附近,海拔约7.0米左右;最低点在团泊洼水库北端库区内,海拔为2.4米。静海县的主要洼淀有贾口洼、团泊洼及东淀,历史上曾是黑龙港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河系的滞沥和分洪区。 静海县为平原地貌类型,按其成因又可分为洼地冲击平原和滨海平原两部分。南运河以西为黑龙港洼地冲击平原,南运河以东属于滨海平原。静海县的地形平缓,适于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耕作,但地势低洼,易生涝灾。 交通运输静海地理位置优越,运输便捷。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流经全境。处于天津市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立体交通网络之中。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丹东至拉萨的丹拉高速公路和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贯穿全境。县城距天津国际机场50公里,距天津新港80公里。 自然资源土壤气候静海县的土壤均属潮土类型,分布呈现出由古河两侧向大洼中心土壤变湿、质地加重的规律。大部分土地可耕性好,其中农耕地105万亩,占总面积的62.89%,人均占有耕地2.6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两倍多。按全国的标准划分,二、三级地占全部(农、村、荒)可耕地的74.37%,粮食单产在200斤以上,最高可达600-700斤。 但是,静海土地在成陆过程中,经历过数次海进海退,加以晚期河流纵横,分割封闭,排水不畅的地理环境形成历史上的低洼盐碱地区,虽然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但盐渍土仍占农耕地的27.22%。 静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虽临渤海,但属内陆海湾,海洋气候影响不大,而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燥、多风、光照足;夏季(6~8月)炎热、多雨、阴天多;秋季(9~11月)昼暖、夜寒、温差大;冬季(12月~次年2月)寡照、寒冷、雪稀少。 静海县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9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1.8℃,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6.2℃,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4.8℃。 矿物资源据石油及地矿部的勘探,县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煤成气、石油、天然气、地下热水等。境内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层分布广,一段埋深1500~2000米,煤层平均厚21米,远景储量丰富。其中静海镇西南煤田,煤层埋深小于1500米,面积50Km2,含煤层19个,累计厚度30米,估算储量12.3万吨。境内东南部中旺、大庄子、大郝庄、蔡公庄等乡镇,分布着厚层的第三系含油气岩系,属于大港油田的油气田探采区。 水资源静海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566.7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3.38亿立方米,降雨深938.8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3.62亿立方米,降水深254.1毫米。降水多发生在夏季,其余三季以风为主,降水少,一年中多数时间呈干燥状态。静海县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渠道众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流经县境的河道主要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和马厂减河。此外二级河道有黑龙港河和青静黄排干。这些河流渠干纵横交错,遍布全县各地,为农田的排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静海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埋藏较浅,储量约在2.6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境内南运河两侧及东淀、莲花淀等地带。此外,静海县还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静海县的东南地区。开发利用价值很大。被誉为“华北明珠”的团泊湖水库占地666.7公顷,水体容量1.8亿立方米,是天津市两大自然保护区之一。库区附近地热资源丰富,总储量达84亿立方米,水中含有铜、钼、铁、钴、钙、硅等24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生物资源静海县野生动物种类不多,至20世纪80年代,狐、獾等较大野兽濒临绝迹。鱼类主要分布在各洼淀海水区及河道中。鸟类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洼淀水乡。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集中于团泊洼水库一带。小哺乳兽类、两栖、爬行、软体、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县。 据统计,全县有野生药材89种,其中金钩如意是静海的特产。有鱼类28种,隶属7目、13科,主要有鲤鱼、鲫鱼、粘鱼等。鸟类分38科,共164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鸟类有11种:黑鹳、白鹳、鸳鸯、大天鹅、疣鼻天鹅、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夜鹰、大鸨。 主要农作物全县可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1亩。县内栽培的植物比较丰富,据统计,粮食作物分8科,共19种,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水稻、黄豆、绿豆、红小豆等。蔬菜作物分2门、15科,共73种,主要有大白菜、黄瓜、萝卜、菠菜、西红柿、蘑菇等。青麻叶大白菜质嫩味美,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果树资源共十几种,主要有小枣、蜜桃、苹果、鸭梨等。金丝小枣是静海的特产,全县种植面积28.5万亩。家种药材共40余种,主要有枸杞、生地、菊花等。 行政区划2004年初,静海县辖16个镇、2个乡:静海镇、独流镇、台头镇、王口镇、梁头镇、子牙镇、沿庄镇、双塘镇、陈官屯镇、唐官屯镇、大丰堆镇、西翟庄镇、大邱庄镇、团泊镇、蔡公庄镇、中旺镇,良王庄乡、杨成庄乡。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静海乃退海之地。3000多年前,尚属泽乡,后经自然变化,海河平原开始出现,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等野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就定居于此。《静海县志》记载,东周时期,此地被称为“长芦”,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时,属齐国。 前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静海一带被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前312年(齐宣王八年),齐国伐燕,属齐国; 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将乐毅伐齐,属燕国; 前247年(赵孝成王十九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属赵国。 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属秦朝钜鹿郡上谷地。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附近建“东平舒县”治。东平舒县大致包括后来的大城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区。 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南,属渤海郡管辖,人口约40000余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汉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东平舒县迁至后大城县内,东平舒文化消失了。90年(东汉元和二年),属河间国;219年(建安末年),属章武郡;三国时(220年—280年),属魏国冀州刺史部章武郡;265 年(西晋太始元年),属章武国;东晋十六国(317年-420年)时,属冀州章武郡;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属瀛州章武郡;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东平舒县去“东”字,称“平舒县”; 直至晋隋以前,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隋朝初期,海水逐渐退去,但仍为一片沼泽。607年(隋朝大业三年),属瀛州河间郡。唐朝(618年-907年),时,先属河北道沧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属景州。896年(唐乾宁三年),设置“乾宁军”。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时,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936年(五代后晋元年),石敬瑭割16州与契丹, 乾宁军被割,改称“宁州”。959年(后周显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复静海,仍称为乾宁军,属永安县(后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 北宋(960年-1127年)时,先属河北路沧州;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沿界河设置窝子寨(后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归清州管辖。1048年(宋庆历八年),黄河改道,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驻军开始开荒屯田,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属高阳关路沧州,由此,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静海为金所辖,其时,已有主户5623户,客户1192户。 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置靖海县,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涡口寨(即今静海镇)。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并入乾宁县(即今青县)。 1193年(金明昌四年),复置靖海县,属河北东路清州。 1230年(元太宗二年),属清宁府;后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并入会川(后河北省青县),属河间路管辖,仍名“靖海”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元朝后期,制盐业迅速兴起,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1368年(明洪武元年),为避讳“ 靖难”以求安宁,改“靖”为“静”,称静海县,属河间府。1375年(洪武八年)改属顺天府(后北京)。1377年(洪武十年)改属河间府青州。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368年)两代,靖海县东南抵滹池故渎,北至界河,东至西泥沽,西南隔盐河与大城县相望,西北傍淀池与霸州为邻。 据《明史》和明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载,明代,静海县东西长220里,南北宽12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界50里,西南至青县界6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里。后来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津南区的咸水沽及东丽区军粮城,当时均属静海县。明朝时静海县分19里:阜民、子牙、新兴、归德、政化、永丰、独流、广富、保和、常乐、呼家庄、曹家庄、贾家口、羊粪沟、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麦。1523年(嘉靖二年),因灾荒,人民逃散,并为10里。清顺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并为9里。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全县分四路一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兼衔巡检,共69村。据清朝康熙年间《天津府志》载,清初,静海县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1725年(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州,1731年(雍正九年)改属直隶省天津府。 据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府志》载,1730年(雍正八年),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九年,拨沧州、静海、武清三州县的267个村庄归天津县。此后,全县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5),全县分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106个村。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71个村。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杨官屯、旧张屯等12个地练96个村。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78个村。 到鸦片战争前夕,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人口激增,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耕地200万亩,分东、西、南、北四路,辖348个行政村, 总户数达46000户,人口17万多人。 清末民国初期,县境缩小。民国《静海县志》载:“南北极长处相距120里,东西极宽处相距100里,截长补短约方80余里,计7000余方中里。”其四至:东至天津县界35里,西至大城县界2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 1913年(民国二年),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1914年(民国三年),属津海道。 1923年(民国十二年),全县划分6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侯庄,辖村庄50个;第二区,区公所驻中旺镇,辖村镇86个;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村镇83个;第四区,区公所驻瓦子头镇,辖村镇52个;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村镇51个;总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村镇34个。 1928年(民国十七年),直属河北省。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全县划分6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78个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47个编乡;第四区,区公所驻东子牙镇,辖35个编乡;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34个编乡;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县公署”,属津海道;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全县面积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北至谢家堡。 1944年9月,抗日武装在县境西部地区建静大县政府。转年10月9日,改为静海县政府。 1944年冬,在津浦铁路东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建津南县,辖9个区,一区(抛庄)、二区(李庄)、三区(马圈)、四区(蔡公庄)、五区(大十八户)、六区(管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凝侯)、九区(巨葛庄),共辖199个村。 1944年9月,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地建静大县。1945年春,境域扩至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辖6个区:一区(德归、郑庄一带)、二区(茁头、台头一带)、三、七区(独流、当城一带)、四区(朱家村、东子牙一带)、五区(小黄洼、东滩头一带)、六区(流河、沿庄一带)。 1945年10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县。 另外,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县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年3月,静海县和大城县分设,静海县仍属冀中第八分区。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县政府,属河北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全县划分6个区,36个乡镇,482个保,4899个甲。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个乡镇、93个保、1027个甲;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9个乡、127个保、1270个甲;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8个乡镇、90个保、839个甲;第四区,区公所驻大瓦子头镇,辖4个乡镇、63个保、630个甲;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6个乡镇、66个保、678个甲;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3个乡、43个保、455个甲。 新中国建立前后,杨芬港、杨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全县面积渐增。东至小官房,西至里,南至烧窑盆,北至十一堡,幅员1894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静海解放,静海县人民政府由东藏庄(后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 此时,全县划分12个区、5个市。12个区是:一区(旺村)、二区(王家村)、三区(滩里)、四区(梁头)、五区(岳家园)、六区(王家院)、七区(八里庄)、八区(大黄庄)、九区(陈官屯)、十区(靳官屯)、十一区(宗保村)、十二区(孙庄)。5个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 1949年3月,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5个区并入静海县。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49年12月,全县划分12个区,并以区驻地名称呼之: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1954年5月,全县划分10个区、2个区级镇,下辖110个乡和乡级镇。2个区级镇是:杨柳青、独流。10个区是:一区(城关)辖8个乡镇;二区(管铺头)辖12个乡;三区(独流)辖6个乡;四区(王囗)辖11个乡镇;五区(子牙)辖14个乡镇;六区(唐官屯)辖9个乡镇;七区(中旺)辖13个乡;八区(蔡公庄)辖13个乡;九区(陈官屯)辖12个乡镇;十区(良王庄)辖12个乡。 1957年8月,全县置25个乡、2个镇和2个办事处。25个乡是:城关、梁头、王囗、八里庄、子牙、唐官屯、东滩头、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稳庄、大庄子、徐庄子、中旺、赵连庄、府君庙、大六分、台头、大南河、良王庄、小甸子、大丰堆、管铺头、当城。2个镇是:杨柳青、独流。2个办事处是:中旺、蔡公庄。 1958年8月30日,全县划分8个人民公社(括号内为公社驻地):红旗人民公社(静海)、东风人民公社(独流)、旭升人民公社(王口)、卫星人民公社(子牙)、钢龙人民公社(唐官屯)、团泊洼人民公社(洋闸)、火箭人民公社(小甸子)、红色人民公杜(杨柳青)。 1958年11月,青县、静海县合并,称静海县,县治静海镇,改属河北省天津市,域境扩大,幅员3534平方公里。东至万新庄,西至里,南至东呈村,北至大柳滩。 1961年5月13日,青县、静海县分置, 静海县驻静海镇, 改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61年5月,全县划分24个公社: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子牙、东滩头、徐庄子、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赵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唐官屯、独流、良王庄、府君庙、台头、王口、流河、冯庄,属天津市、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2年1月,流河、冯庄公社划归青县,1963年2月,赵连庄公社划归北大港区。 1965年3月,全县置3个县辖镇和23个公社。3个县辖镇是:静海、独流、唐官屯;23个公社是: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二堡、东滩头、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胡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大张屯、良王庄、独流、府君庙、徐庄子、台头、王囗、子牙。 1960—1967年间,青县所属的村庄及杨柳青、大南河、冯庄、赵连庄、常流庄等地先后析出,面积逐渐缩小。1967年后,静海县的境域没有变化。 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 1973年8月1日改属天津市。 1974年4月,子牙公社析出沿庄公社。1983年,公社建置均改为乡建置。 1984年6月,管铺头乡更名杨成庄乡,独流乡更名北肖楼乡;1988年3月,王口乡和中旺乡改为镇;4月,陈官屯乡改为镇;1989年8月,台头乡和子牙乡改为镇;1993年11月,大邱庄撤村建镇。 1996年12月,蔡公庄乡改为镇。1997年初,梁头乡改为镇。 1998年,全县共有17个乡、11个镇。17个乡是:城关、东双塘、大丰堆、北肖楼、良王庄、府君庙、徐庄子、二堡、沿庄、东滩头、大张屯、西翟庄、大郝庄、团泊、胡连庄、杨城庄、大庄子。11个镇是:静海、唐官屯、独流、王口、台头、子牙、陈官屯、中旺、大邱庄、蔡公庄、梁头。1999年12月21日,团泊乡改为镇。 2000年12月1日,双塘乡改为镇。 2001年3月16日,大丰堆乡改为镇;同年8月,沿庄乡、西翟庄乡改为镇。 2001年8月,在原有乡镇基础上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大庄子乡,并入中旺镇;撤销大张屯乡、大郝庄乡,并入唐官屯镇;撤销东滩头乡,并入沿庄镇;撤销二堡乡,并入台头镇;撤销北肖楼乡,并入独流镇;撤销府君庙乡,将原府君庙乡所辖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庙、十里堡、普提洼、白杨树6个村并入良王庄乡;将西五里、北五里、魏家庄、付家村4个村并入静海镇;将王家营、苟家营、刘家营、冯家村4个村并入独流镇;撤销胡连庄,并入团泊镇;撤销城关乡、徐庄子乡,并入静海镇。 2003年9月25日,将原蔡公庄镇的大屯、满井子、王虎庄3村划归大邱庄镇。 2006年1月1日,将原西翟庄镇庞庄子村划归大邱庄镇。 2010年3月3日,将大丰堆镇的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镇的巨庄子村、东尚码头村、西尚码头村、前尚码头村、北尚码头村,蔡公庄镇的官坑村、太平村,团泊镇的胡连庄、五美城、三间房、刘房子、丁房子、东房子、刑家桓共18个村划归大邱庄镇。 至今,全县共有18个乡镇,其中2个乡:良王庄、杨城庄;16个镇: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口、中旺、陈关屯、台头、子牙、大邱庄、蔡公庄、梁头、团泊、双塘、大丰堆、沿庄、西翟庄。全县下属384个行政村。 经济发展2009年是奋力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困难之年,也是赢得挑战、完成繁重任务的胜利之年。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政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实施县委“一三三四五”工作部署和“三年倍增计划”,扎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上水平”各项工作,全面加快“崭新静海”建设进程,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静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 全力保增长,整体经济逆势而上实现新跨越 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迅速波及该县钢铁、有色金属、外贸出口等一大批重点行业和企业。对此,该县紧紧抓住保增长这个核心,及时提出了审时度势、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弯道超越的理念,在全县上下迅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和市应对危机的各项政策机遇,适时提出了“三抢四争”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举措,广泛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创造了经济发展各领域主动而为、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该县顺势抓住年度中期的企稳向好势头,部署了打造崭新静海的“三年倍增计划”和八大攻坚战役,进一步提振了全县加快发展的信心;该县强化领导工作体制,成立县级领导挂帅的“十部两组”,亲力亲为一线工作法,形成了一套困难情况下强力推进工作的有效机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全年好于上年的要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28.3亿元,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55.9亿元,增长84.5%。农民人均纯收入9968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亿元,增长2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科学搭框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开拓新空间 该县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瞄准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平,开展了该县覆盖面最大、科学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规划编制工作。《静海县城乡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实施,《总规》搭建了“一轴一带两城三区六园”的县域空间架构,确立了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区、区域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涉及城市发展、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的22个总体规划、9个控制性详细规划、21个专项规划和3个产业规划。“两城三区六园”规划覆盖面达到725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1.2%;其中,工业园区覆盖345平方公里,城市及服务业建设覆盖280平方公里,农业园区覆盖100平方公里,为静海未来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及城市化建设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构建了适宜建设区、协调建设区、控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大功能性区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县域规划体系。规划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开始成为全县的共识。 强势上项目,结构调整区域开发积蓄新动力 该县把抓载体、上项目作为调结构、促开发的重要抓手,全年新改扩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731个,总投资完成155.9亿元,一产项目54个,投资5.3亿元;二产项目513个,投资83.8亿元;三产项目164个,投资66.8亿元。其中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127个,投资44亿元。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拉长产业链和产品升级推进存量调整,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完成技改140项,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被淘汰。通过引进高端项目推进增量调整,汽车配件、健身器具、食品药品、再生资源、现代物流、星级酒店等新兴行业迅速兴起。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工业、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县经济开发区滨海汽车配件、环保电镀、高新科技以及大邱庄高档金属、唐官屯铁路物流、静海镇农产品和建材物流、蔡公庄乐器、双塘高档五金、中旺喷涂铸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功能区加速形成。西部地区开发步伐加快。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完成投资6.6亿元。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动工兴建,子牙示范小城镇试点顺利启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0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15个;林地面积发展到6.5万亩,林下经济和设施农业1.15万亩。“两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静海新城实施了11个商贸住宅项目,完成6条市政道路改造及部分供热、供气、绿化工程。团泊新城实施项目24个,全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9个项目如期竣工,团泊新桥、北华路、三大体育场馆、奥特莱斯商业广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团泊示范镇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 迎难抓创新,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激发新活力 面对引资难、融资难、用地难,该县下大力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化解难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引联推招聘多策并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与全市80多个实力单位建立对接联系,包装推出了一批产业项目,诚聘了上百名政府招商顾问、招商局长,建立了园区专业招商队伍,全年引进内外资项目119个,实际到位62亿元,利用外资6387万美元,“投资洼地”效应凸显。坚持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体制。在全市率先完成城投公司的组建,注册资本金达21亿元,总资产超过150亿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运行良好,开辟了政府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新通道。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机制,确保每笔贷款融得进、管得严、用得好、还得上。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了“征转分离”的土地征用办法,既确保了征地农民利益,又确保了项目用地。大力发展注册经济、总部经济,引进登记注册企业106家,实现税收4.3亿元,有效培育了新税源。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创新软环境,“三减一压”工作全面落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着力保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改善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3.8亿元,促进城乡公共财政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推进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对60岁以上未纳入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下大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10个集中供水厂、4个单村供水工程和1个集中除氟降盐供水站,全县325个村、39.8万人喝上了安全水。乡村公路大修160公里,新建城镇住宅315万平方米。城乡低保标准和覆盖面得到新提高。为75户残疾家庭危漏房屋进行了翻建改建,为814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新增城镇就业607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610人,全县累计非农从业人员达到24.7万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56家。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14.2万亩、1176.2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6.7个百分点。完成13个综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大邱庄、子牙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104国道沿线企业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关闭取缔11家小造纸厂和27家电镀企业。大邱庄清源、县城华静等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工程如期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大邱庄、双塘镇获得市级卫生镇称号。 统筹促和谐,社会事业稳定发展开创新局面 该县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和谐静海建设。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新建扩建5所中小学,加固维修34所学校,完成35所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农村教学点撤并工作基本完成。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儿健康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县医院、大邱庄镇医院、独流镇医院扩建工程进展顺利,45所村街卫生室实现达标。7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验收。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解决。“平安静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稳定,治安状况保持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审计、监察等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及双拥、人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地方特产独流老醋:产于静海县独流镇,因此得名。独流老醋是我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与山西陈醋、镇江米醋齐名。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是清代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宫廷御用贡品。解放后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以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生产,完全保持了原产品的质量特点。产品以精选小麦、元米、高粱、豌豆、麦麸等为原料,制成醋醅,经三年翻晒,精心酿造而成,色呈酱红,入口软绵,酸中回甜,能解腥去膻、除腻增香、抑菌杀菌、助消化、降低胆固醇。 沿庄鞭炮:沿庄盛产烟花,鞭炮成名,有鞭炮之乡之美誉。沿庄鞭炮以前生产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由于爆竹作坊曾频发爆炸事故,烟花爆竹生产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2年静海县政府提出的取缔鞭炮生产的决定,就此,沿庄鞭炮成为历史。 王口炒货:王口镇是全国著名的炒货之乡。开始时,仅生产黑瓜籽、花生、五香花生仁、葵花籽等产品。2002年3月,该镇与盛产白瓜籽的黑龙江省宝清县七里泡镇结为友好镇,建立北方最大的炒货生产基地。2002年,全镇有加工和炒货贸易货栈110家,年加工炒货万余吨。产品远销国内外。2003年10月,该镇成立了全市唯一的一家炒货协会。 有色金属:子牙镇是有色金属的基地,建有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的“子牙环保产业园”。 绞股兰酒:绞股兰系列保健白酒的前身是源于明清时期的独流白酒。1922年(民国十一年)在直隶省第一次工业观摩会上,独流白酒荣获中等奖。1990年,坐落在静海县城的天津市宴宾酿酒厂开始研制绞股兰酒,1995年正式生产。绞股兰酒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消除疲劳、延缓衰老、增强身体抵抗力,并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粘度增高的保健作用。1997年获国家卫生部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成为中国唯一的营养保健型白酒。2001年12月29日进行体制改革,成立天津市绞股兰酒业有限公司。企业改革后,经过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 文物古迹古遗址(一)城村遗址 1.西钓台西汉古城遗址,在县城南15公里,西钓台村西北400米处。城垣基本呈方形:东垣518米,西垣519米,南垣501米,北垣508米。方向:北偏东8°。墙基经夯筑而成,夯层30一40厘米,园形夯窝,直径7厘米。墙基宽18米,城垣外壁夯筑一段斜坡墙基,底部总宽1.7一2.5米。南墙中部有城门缺口,宽21.5米。文化层厚0.5一1.1米,被淤土埋在地表下1.4米处,内有战国和西汉时期遗物。该址有5处台地,上有绳纹板瓦,素面半瓦当,卷云纹瓦当,绳纹简瓦等建筑材料和陶制生活用具。出土一块印有“陈和忐左破”园形截记的泥质红陶量器的残片和一方汉代“李柯私印”的铜印。城周有多处汉代墓葬及战国时期遗址,西侧有多处古代陶井。 1982年,该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民主庄战国遗址,位于王口镇民主庄西南150米处的子牙河西堤外侧。上距地表2.6米,文化层厚0.5米。出土器物:灰陶片,兽骨,铁刀,豆,盆,钵,红陶绳纹罐、绳纹瓦和直背“明”字小刀币。 3.纪庄子战国、西汉遗址,位于陈官屯镇纪庄子村西北1公里处,1963年发现。东西长600米,上距地表4米。暴露器物:灰陶罐,加砂红陶釜、板瓦,五株钱等。 4.西翟庄西汉遗址,位于西翟庄村西侧,稍高于地平面。东西长80米,南北宽20米,文化层厚0.7米。出土器形:灰陶板瓦、筒瓦、盆和夹砂红陶釜、瓮、盆残片。 5.张村东汉、隋遗址,位于东滩头乡张村西北300米处,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0米,地面暴露器物:夹砂红陶釜,灰陶鬲,绳纹瓦、砖等。在其东部发现青釉双系瓷瓶、花瓶,青瓷碗等隋代遗物。 6.蛮子营宋、元遗址,位于大郝庄乡满意庄东300米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70米,上距地表1米,文化层厚0.6米。出土的主要器形:钧窑碗,磁州窑罐、碗,定窑白瓷刻花盘等。 7.瓦碴地宋、元遗址,位于满意庄西300米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地面暴露物多瓷片,可辨器形:磁州窑、钧窑系碗、盘、罐等。遗址向西,延伸到石油库内,这两处相连的遗址同屑宋、元朝代的两个村落。 8.双楼元遗址,位于东滩头乡双楼村北400米处。东西长8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3米。表面暴露物多为瓷器残片,以龙泉窑、磁州窑系碎片较多。该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古村落遗址。 (二)建筑遗址 1.靖海侯府,1370年(明洪武三年)冬,开国功臣吴祯被封为“靖海侯”,于今静海县中医医院处建侯府。 2.台头行宫,占地88亩,坐落在台头东大营(后台头镇收购站)。行宫四周引河环绕。河上、间有石桥。左侧为停靠“龙舟”的船坞;右侧为存放仪仗、随用物的“銮舆所”。行宫的围墙高耸,红墙黄瓦,四面均设宫门。门前,白石为阶,高三级。围墙四角,各设角楼。主建筑坐北向南。正殿占地约300平方米,殿前有宽敞的平台。台前,白石为阶,高9级;阶下,多条白石甬道通往4个宫门。正殿两侧,耳房各3间;东西两屈,陪房各9间,宫房各5间。两厢各设一便门,左便门外,垒石为山,层峦叠翠;右便门外,藤罗花架,盘根错节。行宫前,淀中起陆路一条,南达茁头村格淀堤御碑亭。宫后为大清河,东达杨芬港行宫,西通左各庄行宫。清高宗皇帝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初三日、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五日、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曾在此驻跸。清朝后期,行宫毁于水灾。 3.移兴寺,俗称大佛寺,位于陈官屯镇曹村东侧,相传建于隋代。寺院坐北朝南,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讲经堂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殿内的弥勒、释迦佛像均为铜铸,高丈余;燃灯佛像为泥塑,高2丈,阔7尺。余有高约3尺的小铜佛30多尊。该寺建筑恢宏,气势雄伟,为静海旧时一大景观。1853年(清咸丰三年)遭火焚,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修复。“七七”事变后,因连年战火,寺院的大部分房屋坍塌。1982年,寺内仅存的释迦铜像被天津市大悲院收存。 4.庆云寺,位于管铺头村西500米处,相传由唐朝尉迟敬德监造。该寺分前后两个大殿,占地10余亩。寺内有石塑观音等神像。新中国建立前夕被毁。 5.文庙,又名孔庙,俗称圣人殿。位于老县衙东南向(后城关粮店一带),明洪武初年建立。该庙坐北朝南,占地10亩。庙门前有石砌雕花影壁一面,东西两侧均设石牌坊。进庙门,有一泮池,上架石桥,直通棂星门。门后为五楹三戟的大成殿。该殿灰瓦盖顶,飞檐四翘,脊兽排列齐整,红漆顶柱,雕梁画栋。院内石碑成行,绿草铺地,苍松参天,古槐掩映。大成殿后,有宦祠、忠义祠、崇圣祠、乡贤祠、明信堂。该庙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被焚,1872年(同治十一年)修复。民国初年曾辟为小学校。新中国建立初期被拆除。 6.城隍庙,位于旧县城外的南运河东侧,1595年(明万历二十四年),由静海知县曹重建造,后由静海县元姓捐资扩建。该庙坐北向南,占地5亩。内分山门殿、城隍大殿和城隍内宅。1853年(清咸丰三年)遭火焚,后修复。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城隍庙均坐落城内,唯该庙位于城外。 7.龙行寺,在慈庄,相传建于唐代,后废。 8.鄱里庙,在王口镇鄱里村西,相传建于唐代,后废。 9.弯桃寺,在四党口,相传建于金代,后废。 10.洪阳寺,在大屯,1213年(金贞祐元年)建立,后废。 11.清凉寺,在大丰堆,1349年(元至正九年)建立,后废。 12.报恩寺,在三呼庄,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建立,后废。 13.华严寺,在岳庄子,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建立,后废。 14.西峰寺,在元蒙口,1507年(明正德二年)建立,后废。 15.西山寺,在子牙,建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后废。 16.禅林寺,在王口镇,建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后废。 17.魁星阁,在静海镇东,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1871年(同治十年)重修,后废。 18.真武庙,在静海镇北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遭火焚,1867年(同治六年)修大殿3间;1870年(同治九年),修山门,塑神像,后废。 (三)传说遗址 1、子牙钓鱼台,位于东子牙村西300米处,台高1米,阔几十米。民国《静海县志》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尚姓。镇(子牙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 2、钓台,位于钓台村。《畿辅通志》载:“邑南有钓台村,距城二十八里,村夹卫河,相传为太公望钓鱼处。” 3.仙人墓,位于王口镇段堤村。《大城县志》载:“相传始皇巡狩沙漠驻跸于此,值幼子薨,因廛之。昔年,居民向冢祈福,无不得者,后因屡负不偿,遂不应。人呼为仙人墓。” 4.凤凰台,位于县城西五里处。《太平寰宇记》载:“石勒四年(322年)凤凰见于此,故筑此台。” 5.古城民国《静海县志》载:“位于县南二十余里处,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处。” 古墓(一)古墓群 1.西钓台战国墓群,位于西钓台村北500米处。1983年清理出古墓20余座,分土坑、贝壳、瓮棺3种形式。土坑、贝壳墓的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有木棺痕迹。瓮棺墓中较大的瓮高85厘米,墓底铺贝壳,四壁以贝壳砌成,后经火烧烤,并以贝壳封顶。土坑、贝壳墓中随葬陶壶、盘、钵及豆等生活用品,部分墓内有剑、戈等青铜武器。 2.子牙战国墓群,位于子牙村北400米处的子牙河床内。墓顶上距地表3米,有3座单室砖砌墓。出土器物:青铜器、加砂灰陶罐。 3.东钓台战国墓群,位于东钓台村北500米处。港团引渠穿过墓地,东西延续500米。墓地的土坑为竖穴,个别墓内铺有15厘米厚的贝壳。出土器物:鼎、豆、盘、盒、壶、陶灶等。 4.大邀铺战国、西汉墓群,位于子牙镇大邀铺村南1公里处,1977年发现。墓群面积2000平方米,均为土坑墓。出土器物:青铜剑、灰陶罐。 5.西钓台西汉墓群,位于西钓台古城址的冻西两侧。东侧多为土坑墓,墓内均有保存较好的木棺及陶鼎、盘、杯、灶等随葬品。砖室墓集中在城址西侧,分墓道、墓门、墓室3部分,随葬品多为西汉时期的日用陶制品。部分陶器表面施绿釉,以绳、弦纹及兽面纹作装饰。 6.东滩头汉墓群,位于东滩头村东150米处。1982年发现后,进行3次挖掘,共清理出砖砌回廊墓、多室墓、单耳墓等3种形式的砖室墓9座。回廊墓规模宏大,形式特殊,南北长39. 7米,东西宽15.4米,由4条墓道22个墓室和徼道(是庄园卫士巡警的道路。《汉书》载:“龟兹王数来朝贺,归其国,治官室,作徽道,周卫出入。”)等建筑组成。墓前3条墓道,中间墓道长10.4米,墓后1条墓道长7米。墓室有前、中、主、后4室和耳室,中间1条甬道贯通墓室,连接前后墓道。墓室的券门正中多墨书题记,前室方形,边长2米,南连甬道,北接中室,东西两侧开券门,通徼道。中室方形,边长2.4米,壁用花纹砖平铺交错砌成,地面铺素面大砖。东壁砌两个券门通向南北两耳室,耳室做穹窿顶。主室是最高大的墓室,长方形,南北3.9米,东西2.1米,壁残高2.6米,穹窿顶,底铺素面砖两层。后室近方形,南北2.1米,东西1.8米,高2.3,米,穹窿顶。北壁设券门,正中有墨书“北出大户”题记。东西两壁设券门通徼道,券门正中分别有墨书“徼道东入户”、“徼道西入户”题记。徼道绕墓室修建,状似回廊,周长49.8米,宽75一80厘米,墙壁平铺交错砌成,沿线砌有14个穹窿顶小室,高1.7一2. 2米,均匀分布。此墓用材讲究,砌墙用的素面青,质坚、火候高;券门和穹窿顶都用楔形砖;墙面和券门用砖都有菱形、乳钉等花纹,部有墨、朱、白等不同颜色的彩绘。砖壁皆采用平铺交错砌法,缝隙灌注白灰浆。 多室墓长13米,宽6米。单室墓狭小。回廊墓、多室墓、单耳墓的随葬品有楼、盆、瓮、罐、壶、盘、鼎、钵、灯、炉、碓、井、灶、俑等。从墓葬分布情况看,是东汉时期的家族墓地。 7.纪庄子汉墓群,位于纪庄子村西北1.5公里处,1963年发现。有墓顶坍塌的单室砖砌墓4座,墓室宽0.7一0.8米,长2米,墓顶上距地表2米。随葬器物:灰陶罐、五株钱、绿色佩饰等。 8.流庄汉、唐墓群,位于沿庄乡流庄村南400米处的子牙河床内,1977年发现。墓群面积约900平方米,有汉墓3座,唐墓2座。出土器物:绳纹壁画砖、绳纹砖、灰陶片、灰陶豆、白釉瓷碗等。 9.都里宋、元墓群,位于王口镇酆里村西南250米处。面积3万平方米,上距地表0.5米,均为园形砖室墓。随葬物品:瓷盘、罐、铜钱等。 10.小瓦头宋墓群,位于王口镇小瓦头村西的子牙河床内,1977年发现,墓群面积100平方米。出土器物:粗胎半釉瓷碗,青、白釉葵瓣碗等。 11.西钓台宋墓群,位于西钓台村北200米处,上距地表1米。墓室为圆形,直径3米。出土白瓷刻花枕1个,后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二)历代名人墓 1.李世和墓在县城北。李为元代诸路军总管。 2.李进墓在县城北。李为元代河间府总管。 3.张绅墓在县城北。张为明代钦天监监正。 4.岳通墓在大瓦头东南250米处。岳为明代江宁府总兵。 5.玄默墓在大邀铺村西。玄为明代河南巡抚。 6.张简墓在北五里庄村北。张为明代监察御史。 7.高尔俨墓在宗保村北部。高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之职)。 8.高尔修墓在宗保村北部。高为清代监察御史。 9.励杜讷墓在北五里庄东北部。励为清代刑部右侍郎。 10.励廷仪墓在北五里庄东北部。励为清代吏部尚书。 11.励宗万墓在北五里庄东北部。励为清代刑部左侍郎。 12.王正志墓在孙庄子东部。王为清代检都御史。 13.元展成墓在中禅房村南部。元为清代甘肃巡抚。 14.毛士墓在土河村。毛为清代乡贤。 15.徐浩墓在西钓台村西。徐原籍浙江,清乾隆年间进士。 文物碑刻(一)出土文物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出土的主要文物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小“明”字刀币;汉代的陶楼、陶灯、熏炉、陶井、陶猪圈;宋代的木船、瓷枕;明、清两代的瓷罐等。 1.东汉方形陶楼,1982年于东滩头汉墓出土。通高1.36米,宽0.7米。楼分3节,每节以平座隔为上下两层。最下层有弓形台基,四面中部各设一活动斜坡形坡道,两侧均有护栏。楼身有菱形花窗和平座栏杆,每节楼都出檐并有斗拱,四面均设门窗。庑殿顶瓦垄密布,并堆塑飞禽作装饰。通体为红陶胎,施绿色釉。规模壮观,结构复杂,层数亦多,为国内罕见。该楼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存。 2.宋代木船,1978年于元蒙口村西的地表下4米处发现。船长14.62米,首宽2.56米,尾宽3. 15米,中宽3.9米,舱深1.25米,首尾略翘。该船无隔舱板,只用12组面梁和脚梁固两舷。脚梁用铁钉固定在船底,留三四个流水孔。脚梁、面梁上下对立,中间用三四根立柱支撑。两舷内壁钉有似船肋的木条12根,均以约1米长的杂木树叉用火烤成直角,分别固定在船舷和船底上。尾舵长3.9米,由舵扇、舵嘴两部分组成。船内有绳、苇、碗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等器物。该船的复制品后陈列在天津市古文化街娘娘宫的展厅内。 (二) 碑碣石刻 1.1507年(明正德二年)《西峰寺重修记》庆阳王纶撰。原在元蒙口村,后存县胜利公园。碑载(摘录,下同):“由瀛州东北百八十里许,有邑名静海,屹然当南北之冲也。邑城西南地方三十里有元蒙口,旧有古刹西峰寺在焉,寺之建既兴寻复废。入国朝来,其废如故,茅茨得以蔓兴,土荆又得以滋其旁,僧迹亦少矣,顾其遗址,依然犹存。仗锡来典是教日:“兴遗而举废,吾侪之分也。”“乃募遐迩善款……爰市美材,召匠卜日以兴造,其功囗就大佛殿而化往矣,和疏请上赐额西峰寺。云弘治年间,主持僧人道教绪和尚修置香花佛像,而寺之森然。罗汉、观音、地藏一堂,建若伽蓝、祖师二殿。正德二载重建金刚殿。” 2.1510年(明正德五年)《报恩寺重修碑记》庆阳王伦撰。碑载:“由瀛州东北百八十里许,有属邑名静海,屹然当南北之冲也。邑城卫河西呼儿庄厥位面阳,有禅寺在焉。” 3.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郑直庵墓志铭》出土于东双塘乡增福堂村。碑载:“公姓郑氏,讳气,别号直庵,河间静海人,其先迁自大城,乙巳七月一日终于正寝。” 4.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马野峰墓志铭》出土于府君庙乡北五里村。碑载:“万历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将柩合葬于县北五里村先茔之次。” 5.1635年(明崇祯九年)《凤城北关茶棚碑记》翰林许士柔撰。碑载:“凤城东沿浩渺,西接瀛州,南连渤海,北距三津九河汇流之区。” 6.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周太师尚父钓台庙碑》进士牛天宿撰,原存东子牙村,后存县胜利公园。碑载:“两河之间,有土突出,高仅三尺,广可数十步,摇荡于波光云影中,则周太师钓台云。嘛!亦神矣哉!水之为物善变,而河居漳水下流,其性又至暴。当其泉枯水涸,虽五尺童子可褰裳而渡也。逮至河伯肆怒,浮地骇天,巨浪雄涛,朝夕不可方物,甚之岸柳烟村不崇,朝而入蛟龙之窟者,岂可一二计哉……旧传明季台上有亭,像仍坐茅时状。噫,此其历代之遗制欤。至万历二年中贵李似海与子牙邑贡生建台,乃更为祠,冕于南面,配以后世善兵法者六人,遵唐制也。” 7.1740年(清乾隆五年)《励廷仪及纪氏合葬墓志铭》出土于府君庙乡北五里庄,后存县胜利公园。碑载:“乾隆五年十二月,公子宗万等奉柩卜葬于五里庄之原。” 8.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续筑格淀堤成纪事诗碑》清高宗撰,后存县胜利公园。碑载:“格淀堤至台头西南而止,令接筑至千里长堤。” 9.1866年(清同治五年)《静邑东西双塘承办义渡永免杂差碑记》立于东双塘乡西双塘村南。碑载:“静邑东西双塘为入省通衢,公私往来,项背相望。” 10.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直隶总督李鸿章撰,立于九宣闸北部。碑载:“津郡处九河下游,三淀即湮,有川而无泽,三岔河为诸水交汇之区,每当伏秋盛涨,众流会萃数百里,浩森汪洋,一望无际。” 11.《一等彰威侯上海镇守使郑公神道碑》元殿元撰。碑载:“公讳汝成,字子进,静海人,民国五年札葬于静海县之小杜庄。公生于民国纪元前四十八年,薨于纪元后四年。” 12.1929年(民国十八年)《静海县子牙河南泊堤工分局新筑碑记》元殿元撰。碑载:“子牙河良已故道以来,决口之岁十居七八,堤东数十村无日不在有备之中。每当水汛骤至,汹涌澎湃,率皆奔走呼号,如救焚,如拯溺,昼夜梭巡,乞灵河伯。” 纪念地1.天下第一坛,位于独流镇北老君庙内(后胜利街织物厂内),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由著名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建立。 2.“离字团”总坛口,位于大丰堆乡于庄子村南,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由著名义和团首领滕德生建立。 3.张德成殉难地,位于王口镇大桥北500米处,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9月26日(闰八月初三),张德成于此被害。 4.静海县烈士陵园 位于良王庄南侧,占地737平方米,园内葬有在天津外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23人。其中,连长1人,排长1人,余为战士。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为扫清天津外围的敌军,在原静海县十区的40余个村庄和国民党军队展开多次战斗,牺牲的解放军官兵均用蒲席包裹,就地埋葬。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这些烈士的遗骨装入骨灰盒,集中到良王庄。是年,陵园竣工。1968年,复修。陵园坐北向南,四周为高1.6米的红砖花墙。大门上方书:静海县烈士陵园。门两侧书有“誓歼天津蒋匪壮烈牺牲”和“踏着烈士血迹勇往直前”的楹联。园内建凉亭1座,亭内立高1.5米的石碑1块,上书:永垂不朽。园内松柏青翠,环境幽静、肃穆。 5.宫家屯村烈士陵园,位于杨成庄乡宫家屯村东200米处,占地7676平方米,1990年3月建立。陵园坐北向南,东西长101米,南北宽76米。园内,一条南北向砖砌甬道直抵纪念碑。碑的基座高1.1米,由方石砌成,碑身高5.6米,由汉白玉石砌成。石碑正面书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背面书有张宝林、郭同起、赵凤会、刘云阁4烈士简况。纪念碑后,由东向西排列着张良、郭同起、张宝林、赵凤会、刘云阁等5位烈士的水泥墓。陵园的前身为坐落在村东南500米处的张宝林、郭同起烈士墓。1965年迁到后址,是时占地200平方米,并增加刘云阁、赵凤会两个烈士墓。1990年,县、乡、村三级共投资5.4万元建成新园,并增加张良烈士墓。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业、服装、纺织、生物制药、电器、橡胶、塑料、化工、金丝小枣、独流老醋、零吃炒货、绞股兰酒、蔬菜(大白菜、黄瓜、萝卜、菠菜、西红柿、蘑菇)、蜜桃、苹果、鸭梨、枸杞、生地、菊花。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煤、煤成气、石油、天然气、地下热水。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