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静海 |
释义 | 1 天津市静海县地名,常用之处有天津静海县,五代时的割据政权,还有月球上的一片区域也叫静海。 ◎ 静海县简介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静海镇,邮编:301600。行政区划代码:120223。区号:022。拼音:Jinghai Xian。 静海县辖16个镇、2个乡:静海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台头镇、子牙镇、陈官屯镇、中旺镇、大邱庄镇、蔡公庄镇、梁头镇、团泊镇、双塘镇、大丰堆镇、沿庄镇、西翟庄镇、良王庄乡、杨成庄乡。 静海,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为了追根溯源,诚邀读者荡起历史的小舟,做一次长途“旅游”,追寻那早已逝去的岁月。 大约六千年前,静海一带还是一片浅海,由于陆上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注入海中。在近海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沉积。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沉积逐渐堆垒延伸,渤海渐渐向后退去。到了至今约四千年的夏代,便形成了静海一代的陆地。从此,拉开了静海演变、发展的历史帷幕。 ◎ 春秋战国时期静海一带形成陆地后,由于这里地势低洼,不是泄湖,就是沼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有人烟。 春秋初期,静海一带属于齐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他应燕庄王的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后,燕庄王送他返齐,在将到今天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便把静海一带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期,各国不断发生战争。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齐国军队攻取燕国十城,静海一带又属齐国。 燕昭王即位后,经过长期的积蓄力量,国威重振。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几乎灭国。此后,静海一带又回归燕国。 时间过去不到四十年,即燕王喜八年(前247年),燕赵两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又属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静海一带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 ◎ 西汉至东汉西汉王朝建立后,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现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县城,即东平舒县。县城设在今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西北 400米处。城垣基本成方形:东垣 518米,西垣519米,南垣501米,北垣508米。从最近在这里挖掘出密集的水井可以判断,当时这是一座相当繁盛的城池。 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时,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今大清河)南。大致包括现在的大城县东部、静海县全境以及天津市郊海河以南的地区。 西汉时,东平舒县先属幽州刺史部涿郡,后属渤海郡。当时,东平舒县的疆域虽然比现在的静海县大很多,但人口却很少,大约只有4万人。 东平舒建县一百多年后,也就是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渤海水大溢……九河之地为海所渐”,致使今静海县一带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村庄被淹,东平舒的县治也由今天的西钓台往西迁至大城。 此后,静海一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隶属其他州县。 东汉时,先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东平舒县(县治在今大城,下同);元和二年(90年),又属河间国东平舒县;建安末年(196-219年),再属章武郡东平舒县。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静海一带遭受破坏很大,唯独这里的制盐业较为兴盛。据《水经注》说:“渤海郡高城县(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10公里处)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盐煮海水,籍盐为业。” ◎ 三国至宋朝三国时,静海一带属魏国冀州刺史章武郡东平舒县。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郡改国,属章武国东平舒县。 北魏登国二年(387年),东平舒去“东”字,称平舒县,属瀛州章武郡。 隋朝时,属瀛州河间郡鲁城县(县治在今沧州一带)。 唐朝,先属河北道沧州鲁城县;嗣后,属瀛州鲁城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高祖皇帝石敬瑭割燕、瀛、鄚、云等16州与契丹,现静海一带便随瀛州沦入契丹,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治所在今青县)。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柴世宗亲征契丹,命大将军韩通军营扎于宁州南,宁州刺史投降。嗣后,改宁州为永安县(治所在今青县),并在这里建立军事机构乾宁军。 宋朝初期,曾一度废乾宁军。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又复置乾宁军,并改永安县为乾宁县(治所在今青县)。乾宁县先隶属河北路沧州;庆历八年(1048年),又隶属高阳关路沧州。 北宋时期,宋、辽两国以界河(今拒马河、大清河、海河的总称)为界,因此,静海一带便成为北宋的前沿阵地。为了防御辽国的 入侵,宋朝在这一带曾有重兵驻 守,并在乾宁军辖区内建有巷姑(在今青县),钓台、独流东、独流北(以上在今静海),当城,沙窝、百万(以上在今西青区)等7个军寨。 自西汉初年在今静海县内置县后,静海一带一直隶属它县。事过一千多年后,也就是在北宋时,在静海境内又第二次置县。 置县的原因是: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流经乾宁县一带的黄河水清多日。宋徽宗听到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下诏 说:“国家乘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 应,面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佑,敢不钦承,其以乾宁为清州。”就这样,皇帝一句话,便将原来的乾宁县提升为清州(治所在今青县)。 乾宁县升为清州后,所辖领地便也跟着升了格。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将原来的乾宁县分为三县,即靖海县、兴济县、乾 宁县,统由清州管辖。当时,靖海 县的治所设在窝口寨(今静海县城)。它的面积比第一次置东平舒县时要小许多,仅包括现在的南运河流域上自唐官屯,下至西青区的狭长地带。靖海县在历史上仅 存在了五个年头,便于政和三年(1113年)又并入了乾宁县。 ◎ 金至元朝北宋后期,金国逐渐强盛,并不断向北扩张。宣和七年(1125年),静海一带被金兵占领。靖康元年(1127年)正月,静海一带被宋朝割让给金国。金朝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于金朝明昌四年(1193年),又重置靖海县,治所仍在窝子口。 金朝时,靖海县的境域比宋朝时要大些,它东南抵滹池故渎(今子牙新河一带),北至界河(今大清河一带),东至西泥沽,西南隔盐河与大城县相望,西北傍淀池与霸州相邻。当时,靖海县隶属河北东路清州。元光二年(1223年),靖海县有11969户。 金朝后期,蒙古军不断对金军发动战争。大安二年(1210年),今静海一带被蒙古军占领。 元朝建立后,静海一带于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会川县(治所在今青县)。没过多久,又复置靖海县,治所仍在窝子口(今 静海县城),隶属中书省河间路清 州。当时,静海一带大部分土地荒芜。至元二十年(1285年)和至元二十四年,元朝曾发4000多“蒙古军”在静海一带屯田。随着荒地的开垦,靖海县的人 口有所增加,到至元七年(1270年),全县有3446户,7343口人。 元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度激化,各地不断发动武装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年)正月,红巾将领毛贵率军北伐,三月兵趋静海一带。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大军20万北伐,两路大军沿运河前进,于是年7月抵达静海,驻守静海的元军弃城而逃。 元朝时,静海县的疆域和金朝时基本相同。 ◎ 明朝明朝初年,靖海县改称静海县。洪武初年,隶属京师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年),属北平府;十年(1377年),又属河间府。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静海县进行过两次区划调整。第一次在明朝初期,全县划分1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新兴里、归德里、政化里、永丰里、独流 里、广富 里、保和里、常乐里、呼家庄里、曹家庄里、贾家口里、羊粪沟(今杨芬港)里、德化里、新口里、稍直口里、大直沽里、秀麦里。 第二次区划调整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是时,因灾荒人民逃散,全县19个里归并为10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和里、德化里。 明朝时,静海的境域东西长220华里,南北宽120华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50华里,西南至青县60华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华里。现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及津南区的咸水沽,西青区的绝大部分属静海县。 明朝时,静海县的人口也有很大变化。元末明初,由于天灾兵祸,人民逃散,静海的大片土地荒芜。明永乐二年(1406年)前后,福建、广东、江 苏、山东、河 南、湖北等省的许多农民来静海定居,人口数量大增。据有关资料记载,弘治四年(1491年),静海县有21038口人;到万历六年(1579年),增长到 23387口人。 静海县城的修建始于明朝,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静海知县崔衍创建了静海土城。宣德九年(1434年),知县刘弁重修。土城周长6华里,高2.5丈。城周有池,阔三丈,深一丈。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静海县城,静海知县武雷弃城逃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静海一带,居民都在大门上贴出“顺民”二字,欢迎闯王军队的到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将领大寿率兵占领静海县城,结束了明王朝在静海的统治。 ◎ 清朝清朝时,继续沿用静海县名。清初,隶属河间府;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改属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改属天津府;同治九年(1870年),改属津海关道。嗣后,仍隶属天津府。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静海县最少调整过三次区划。 第一次是在清朝顺治初年,全县划分为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辛口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德里。 第二次是在雍正年间。据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府志》载:静海县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和奉新驿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巡检,共69村。 第三次调整区划是在清同治年间。是时,全县分为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其中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庄、杨 官店、归张屯等12个地练;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 清朝时,静海县的境域比现在要大得多。据清康熙《静海县志》载,清初,静海县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 雍正八年(1730年),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翌年,又划出部分村归天津县。此后,全县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是,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 清朝时期,静海县人口增长较快。清朝同治年间,全县有90925户,240795人;光绪年间,有91051户,261565人。后来,天灾人祸频仍,人口大幅减少,到清朝末期,全县仅有46073户,179600人。 清朝时,静海县发生了几件军事大事。 其一,清顺治三年(1646年),莽塞在唐官屯、薛承所在的湾头揭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杀死清军游击周天命。后攻陷庆云县城,杀知县、除恶霸,震动了清廷。 其二,清咸丰年间,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入静海,扎下老营,百日内,和僧格林沁、胜保所部清军展开多次激战。其间,北伐军以静海、独流二镇为依托,还向天津发动了进攻。同治年间,捻军攻入境内,在县城东和清军摆过战场。 其二,光绪庚子年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河北、山东等省的众多民族精英汇聚在静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帝激流。境内遍设“拳坛”,义和团民达3.7万人。以曹福田、张德成为首的静海义和团在攻打天津租界地紫竹林,争夺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天津城保卫战中,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 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静海县隶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三年(1914年),隶属津海道;十七年(1928年),直属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六年(1937年)3月,隶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区划至少调整过三次。第一次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10月1日,全县划分为六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 侯庄,辖 50个村庄;二区,驻中旺,辖86个村镇;三区,驻唐官屯,辖83个村镇;四区,驻瓦子头,辖52个村镇;五区,驻独流,辖51个村镇;六区,驻静海镇, 辖34个村镇。 第二次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全县划分六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一区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二区驻惠丰 桥,辖78 个编乡;三区驻唐官屯,辖47个编乡;四区驻子牙,辖35个编乡;五区驻独流,辖34个编乡;六区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第三次是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划分为六个区,共辖36个乡镇,482个堡,4899个甲。一区驻静海镇,辖县城、八里庄、大丰堆、车店、砖垛、谷家庄6个乡镇;二区驻惠丰桥,辖土河、中旺、和顺、大庄子、沈青庄、王稳庄、尚码头、大泊、马圈9个乡;三区驻唐官屯,辖唐官屯、靳官屯、旧张屯、 杨官店、大郝庄、吕官屯、陈官屯、东长屯8个乡镇;四区驻瓦子头,辖瓦子头、王家庄、子牙、禅房4个乡镇;五区驻独流,辖独流、萧家楼、李家湾子、第六 埠、当城、杨芬港6个乡镇;六区驻良王庄,辖良王庄、大沙窝、老君堂3个乡。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面积比现在大许多。民国初期,静海全县南北极长相距120华里,东西极宽处100华里,截长补短约为80余华里,计7000余平方华里。其四至是:四至大城县界25里,东至天津县界3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面积为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今属西青区),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今属青县),北至谢家堡(今属霸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和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投兵数万,两次在战略要冲九宣闸一带展开激战。“七七事变”后,国民第二十九路军和日军为争夺九宣闸曾展开白刃战,得而复失数次。 民国中后期,人民武装在静海县逐渐发展壮大。1944年,在静海西部和东部分别建立静大县和津南工作委员会两个民主政权,均隶属冀中行署九专属。1945 年10月,西部的发主政权改称静海县;东部的民主政权改称津南县,隶属山东省渤海行署一专署,1948年改属冀中行署八专属。 ◎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静海制造了五美城、花园村等惨案。静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运动相继迭起,“密抗团”、“堡垒户”遍及境内。三 年解放战争时期,静海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为推翻反动统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静海人民终于在1948年12月20日赢得解放。 1949年时,全县有55295户,250059人,其中男性131247人,女性118812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静海县于1949年10月,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12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天津市和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1973年3月,属天津市。新中国成立前后,杨芬港、扬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面积为1894平方公里。1958年11月,青县和大城县子牙河以东村庄并入县内,境域扩大,幅员3534平方公里。1960年至1963年间,县境多次变易,面积逐渐缩小。1964年后至今,全县面积为1414.9平方公里。 1949年12月,全县划分12个区,即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2 五代时期割据政权静海,全称静海节度使,又称静海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现在越南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原来是唐朝节度使的藩镇,唐灭亡后归附南汉政权,不久逐渐走向独立,后来北宋统一时没有收复此地,这也最终导致了越南不再是中国领土(明初曾短暂占据)。 静海节度使,唐代时设置,管理交州(古地名,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 广西的一部分。 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最早是安南经略使,乾元初年改为安南节度,领管内二十一州,咸通中期改为静海军节度,后为曲裕所有,开平元年(907年)曲裕卒,七月丙申,以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传三世,至后唐长兴初年(930年),为齐严所灭。 3 月球月海◎ 简介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又译宁静海),是月球上众多“月海”中的一个,位于月面中央的宁静盆地之内。面积约为26万平方千米,低于月球表面1700米。 ◎ 什么是月海所谓的月海,并非月球上面的海洋,而是指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其实是月球上广阔的平原。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并无一滴水存在。除静海外,比较有名的月海还有风暴洋、冷海、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 ◎ 月球探索人类在宁静海最早的探索于1965年开始。此地区是乘坐阿波罗11号的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首次登陆月球的地点,阿波罗16号、阿波罗17号及探索者5号的登陆处均在此。 根据从当地开采得来的岩石标本研究,宁静海的地质年代比周边山脉的年代较新。奇怪的是,该地区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远,据分析,两者相差十亿年之久。 ◎ 月湾宁静海中有几个被命名为月湾。 ◎ 爱湾爱湾(Sinus Amoris)在宁静海北面到东北面尽头。在月球坐标上是18.1° N, 39.1° E,直径约为130千米。在此港湾的北边是Montes Taurus 山脉。近在港湾南端则有着Theophrastus陨石坑。在西边则有Maraldi陨石坑和Mons Maraldi河流。在东面则有着Carmichael和Hill陨石坑。在港湾中部有少量波浪纹,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点。 ◎ 粗糙湾粗糙湾(Sinus Asperitatis)是一个一直向南面伸展到东南面神酒之海Mare Nectaris的港湾。月球上的座标为3.8° S, 27.4° E,直径约为206千米。港湾北边是称为Torricelli的小陨石坑,在南端则是Theophilus和Cyrillus陨石坑。在Sinus Asperitatis和神酒之海的边界上则是Mädler陨石坑。 ◎ 和谐湾和谐湾(Sinus Concordiae)是位在宁静海东端的陕窄港湾。在其北面是被称为Palus Somni的地区,而南面边界则是一个不平整的地区有着废墟般的达芬奇陨石坑。月球上的座标为10.8° N, 43.2° E直径则有142千米。 ◎ 荣誉湾宁静海的西端是此荣誉湾(Sinus Honoris)月球座标上为11.7° N, 18.1° E,直径约为109千米。Sinus Honoris有着广阔的入口以及由北至西南不平均的地面。在港湾和宁静海相接之处,rille(月运河)直向南北两边伸展。在北面的被称为Rimae Maclear,以港湾东边的Maclear陨石坑作记号。在南面的接驳港湾入口的被称为Rimae Sosignes,以港湾南面的Sosigenes陨石坑作记认。在西端则是港湾的海面一直向西北伸展约100千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