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景海峰
释义

男,1957年10月生,宁夏贺兰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攻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任教于深圳大学。1991年,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明裕”访问学人;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2001年,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

人物简介

景海峰,男,1957年10月生,宁夏贺兰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攻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任教于深圳大学。1991年,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明裕”访问学人;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2001年,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2011年,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广东儒学会副会长等。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研究。

成就及荣誉

《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广东省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评奖优秀专著三等奖。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获广东省第三届期刊奖优秀论文二等奖;《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著作一等奖;《熊十力哲学研究》获深圳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著作一等奖。

《从诠释学看儒家哲学的教化观念》获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巴黎)颁发的2011年傅伟勋基金会最佳论文奖。

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

1.《熊十力》(世界哲学家丛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6月版

2.《梁漱溟评传》(合著,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修订版

3.《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熊十力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6.《当代新儒家》(编著),三联书店1989年4月版

7.《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8.《百年中国哲学经典》(5卷本,主要编选者),海天出版社1998年9月版

9.《理一分殊》(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熊十力全集》(9卷10册,合作整理校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11.《积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2.《传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熊十力选集》(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4.《文明对话》(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5.《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6.《拾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主要论文

(1) 试论熊十力的体用观,《深圳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 熊十力先生论著考略,《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 论合理利己主义的幸福观,《青年学者论学集》,《深圳大学学报》增刊1986年

(4) 熊十力小传,《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

(5) 近年来国内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

(6) 当代儒学思潮简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8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8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87年第9期)

(7) 熊十力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九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老子道德关系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88年第1期)

(9) 熊十力早期著作《心书》研究,《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

(10) 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东西方文化评论》,《深圳大学学报》增刊1988年

(11) 唐君毅先生之生平与著作述略,《深圳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2) 略论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形成,《玄圃论学集》,三联书店 1990年

(13) 唐君毅先生对华严思想之阐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Ⅱ),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14) 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深圳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1年第5期)

(15) 春意满园先发枝——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评介,《深圳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6) 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7)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重要成果,《学术论坛》1991年第2期

(18) 唐君毅的新人文观试探,《东西方文化评论》(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 熊十力与中国近代佛教唯识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四辑),三联书店1991年

(20) 略论唐君毅对华严思想的阐释,《学术论丛》1991年第5期

(21) 宗教化的新儒学——略论唐君毅重建中国人文精神的取向,《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2) 简议“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深圳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 牟宗三的文化哲学及其历史观析论,《深圳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4) 当代儒宗熊十力,《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1992年

(25) 略论中国近现代佛学发展的精神方向,《文化与传播》(第二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26) 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受容,《深圳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7) 和而不同两大师——熊、梁辩难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学人》(第七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当代新儒学的关怀与超越》(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

(28) 梁漱溟早期思想论略——以佛学研究为中心,《文化与传播》(第三辑),海天出版社1995年

(29) 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0) 梁漱溟的出世间与随顺世间,《中国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文化与传播》(第四辑),海天出版社1996年

(31) 古籍整理的三种境地,《图书馆》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

(32) Liang Suming’s Understanding and the Embracing of Western Culture,The Fourth Soka University Pacific Basin Symposium,Soka University Press.1996

(33) 从傅伟勋看当代中国哲学辩证的开放性,《文化与传播》(第五辑),海天出版社1997年

(34) 当代儒学走向多元化,《明报》(纽约),1997年7月8日

(35) 儒学发展的新出路,《明报》(纽约),1997年7月18日

(36) 傅伟勋对当代佛学研究的贡献,《二十一世纪》1997年10月号

(37) 现代性与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阐释,《学术研究》1998年第10期

(38) 从仁厚先生所赠书观其“昭熊述牟”之志,《蔡仁厚教授七十寿庆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

(39) 简议牟宗三圆善论的理性主义困限,《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4期)

(40) 香江哲人刘述先,《香港书评》1999年第5期

(41) 试析容格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意义,《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道家与道教: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 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

(43) 儒学草根性的当代省思,《鹅湖》1999年第9期

(44) 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意涵,《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2期);《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新亚书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学术论文集),八方文化企业公司(USA)2001年

(45) 儒学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中国儒学年鉴》(2001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

(46)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7期);《现代儒家与东亚文明:问题与展望》,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47) 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以“皇极”概念为中心,《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48)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8期);《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9)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1年第5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2003),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 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10期)

(51)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哲学动态》2001年第7期

(52)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3期)

(53) 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 傅伟勋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玄圃论学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5) 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新亚研究所(香港)2002年

(56) 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8日

(57) 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儒学现代性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58) 文明研究:从横向视域走入历史的深处,《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25日

(59) 三十年的畜艾——《杜维明文集》出版感言,《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25日

(60) 中国诠释学的几种思路,《光明日报》2002年9月26日

(61)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碑——写在《熊十力全集》出版之际,《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62) 小康社会的历史语境和时代意义,《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3) “诠释”考,《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64) 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经典与解释的张力》(《经典与解释》·1),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65)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66) 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

(67) 从后殖民主义反思现代中国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

(68) 哲学史类型与中国思想的叙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

(69) 儒学的现代转化与价值自觉,《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

(70) 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台湾)第六期,2006年6月

(71) “哲学”东来与“中国哲学”建构,《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72) 中西思想激荡与交融的壮丽历史画卷,《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73)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

(74) 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光明日报》2005年1月4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5期)

(75) 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76) 文明对话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9期)

(77) 张岱年先生教我“学”史料,《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8)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10期)

(79)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期)

(80) 熊十力与柏格森,《儒林》(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 From“Philosophy”to“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Fall 2005(Vol.37 No.1).2006

(82) Modern Hermeneutics of Confucian Thought: The Path to Philosophical Status and Its Significa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6

(83) 儒家伦理的形而上追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12期)

(84)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九州出版社2007年

(85) 哲学史与中国思想的叙述方式,《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

(86) 儒家诠释学的当代发展,《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学术集刊》第十九期),2006年

(87) 从“三纲五常”看儒家的宗教性,《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88)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探寻真善美——汤一介先生80华诞暨从教55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9) “三纲五常”辩义,《鹅湖》(台湾)2007年第5期

(90) 汤一介与新时期的中国哲学建设,《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1) 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哲学化诠释,《儒学释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2) 以制度化为背景的中国哲学建构,《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

(93) Rethinking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7

(94) 国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1期

(95)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7期)

(96) 从传统理解现代 以现代解释传统——景海峰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97) “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拾薪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8) 重新定位儒学:从书本走向生活,《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0日

(99) 汤一介先生谈儒学,《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100) 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5期)

(101) 五伦观念的再认识,《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

(102) “体知”的意义——从诠释学的观点看,《中国儒学》(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3) 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2期)

(104)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5) 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8日

(106) 在文明对话中发展儒学,《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

(107) 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探索,《文史哲》200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12期)

(108) 中国现代佛学发展的四个路向,《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109) 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塑,《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年讲座精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

(110) 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年讲座精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

(111) 软实力的出场,《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1期

(112) 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

(113) 现代三圣:熊十力与梁漱溟、马一浮,《中国文化》第三十一期(2010年春季号)

(114) 国学的三种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5期)

(115) 启蒙与教化之别——一个诠释学的分析,《现代思想衡虑下的启蒙理念》(胡治洪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116) 儒家诠释学的当代发展,《中国诠释学》(第八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情理之间——冯达文教授七秩寿庆文集》,巴蜀书社2011年5月

(117) 教化:理解中国哲学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9日

(118) 从诠释学看儒家哲学的教化观念,《深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

(119) 简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叙述方式,《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治道新诠》(黎红雷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120)在全球化视野下阐释中国哲学,《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9日

(121) 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22) “理一分殊”释义,《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