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井陉之战 |
释义 |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名称:井陉之战 地点:公元前204年 时间: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 参战方:汉国,赵国 结果:汉国获胜 主要指挥官:韩信,陈余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战况简介背景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命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 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战前情况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平定代地,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战斗刚刚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去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数万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却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 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然而,刚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阔的陈余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他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战争经过——背水之战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哂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在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井陉之战以韩信大获全胜,一举灭赵而降下帷幕。 影响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的那样:“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方面,那位曾经在2100多年前“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人物韩信堪称表率。 介绍韩信是中国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把他视为中国第一名将。想我中华泱泱千年,名将如云,何以韩信独得其大名乎?无疑其经典战役受到后人的无限追忆,而其背水之战更是让无数后辈效仿者身败名裂,徒为人笑! 关于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井陉之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无数风流志士所探讨。期间有认为韩信背水战“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精神作用;有用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来解释韩信的骑兵袭营为关键;更有人认为韩信摆的背水之阵巧妙无双;当然更多人都以为韩信此战无疑完美的阐述了运用了中国哲学的奇正思想…… 井陉之战无疑为历史的云雾所掩盖,使人忽略其关键部分,而这也是后世效仿者身败名裂的主因。由于后世忽略其关键之处,一致人人无限拔高其地位,用它来阐述自己的完美战术构想,这里韩信成了一个历史符号来迎合后人的寄托,此“韩信”以非彼“韩信”。让我们来拨开历史云雾来探讨经典战役! 一:楚汉之争的战略背景刘邦在彭城之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与项羽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刘邦依托有利地形,亲自在此组织战略防御体系,利用关中汉中之资,以及游击大师彭越在项羽必经之路骚扰粮道来打一场持久战! 此时河北之地的诸侯皆背汉就楚,不但给刘邦的左翼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的阻碍汉军迂回到项羽侧翼夹击的战略构想。韩信趁机请命北上扫荡诸侯,开辟另外一处新战场!刘邦虽然给萧何面子拜韩信为大将,但是对韩信的忠心以及带兵能力有所怀疑,所以一直未授予韩信兵权。此次攻魏,由于魏之主帅,将领都是平庸之悲,所以决定以韩信为主帅,带领手下重要大将曹参,灌婴击魏。韩信首战采用声东击西,避实攻虚,以木罂渡河,漂亮的赢得攻魏之战。 由于此战之功刘邦对韩信的作战能力满意,命韩信和张耳继续北上攻进攻赵国。韩信兵贵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代军,杀代相夏说,断赵国一臂! 这个时候荥阳战况危机,刘邦收韩信之精兵以距楚军威胁。而命韩信张耳带数万新兵攻赵,赵国显然比魏,代强大,又拥有地利,韩信处于从未有的危机中…… 二:井陉之战前韩信部署很多人都对井陉之战前韩信的军事部署以及冒险出击井陉忽略,大多数人被韩信头上神圣的光环所迷惑,而忽视其当前形式以及韩信的前期布置。 大多人认为刘邦对韩信此战有很大的制衡的作用,不但收其精兵,而且掉离其大将,要不是韩信出色的军事能力此战必为败局。其实不然,刘邦收其韩信精兵是因为荥阳危机,如果主战场失利,次战场怎么样辉煌都无法挽回其败局,所以有主要次要之分。而刘邦对此战并未忽视,不但派熟悉赵国实情的张耳辅助韩信,亦有常山守张苍加入,后来张苍擒杀赵国主帅陈余,立下赫赫战功!而刘邦的亲信头号大将曹参亦带领自己的军队参加对赵作战。 面对数量的差距以及进攻地理险恶,为何韩信还要强行深入敌境进攻赵国呢?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时大环境下,刘邦依靠地利苦苦抵抗项羽的一波又一波攻势,而刘邦所寄以厚望的英布,难挡项羽的围剿,渐渐到了尾声。此时如果不迅速拿下赵国,等项羽灭英布缓过兵力后,派军队与赵国合击韩信,韩信难逃两面夹击的局势。而韩信在平定赵国后不久,果然遭到项羽的奇兵渡河偷袭。 险峻的形式韩信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式必然要冒险进入赵国境内和赵国的主力进攻决战,而持久战或是击溃战都极大的对自己不利,韩信要做的是一战击溃赵国主力,使赵国在无能力抵抗汉军。 韩信此时面临第一次也是一生中最危机的形式: 一:兵力的悬殊韩信在击败代军后,精兵给刘邦带走,此时韩信张耳只有兵力数万,至于韩信兵力确切的数目不详,但是从后面战争中韩信派万余人背水成阵,自己带军诱敌,又埋伏两千骑兵,可以推测韩信当时应该有3万人左右的军队,一般后世者都认为是3万。这个数字远远少于陈余赵军。韩信如何利用有限兵力击败对方的优势兵力,成了问题。 二:军队战斗力严重不足韩信此时军队大多是新兵,可以说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有多少战斗力,韩信没有任何把握。而且军队缺乏冷静,对胜利对主将都抱有怀疑。而这种怀疑必然使韩信指挥起来无法得心应手,韩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安抚军心,如何激发士气。 三:长途深入敌境,面临险恶地势韩信此时是进入赵国找赵国主力决战,必然面临孤军作战,遭遇敌方难以克服的地理优势。陈余谋士李左车曾描述井陉的地势险要:“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如何不让对方利用优势的地理条件也是摆在头上的重要问题。 四:速战速决韩信面临的第四个问题是,迫于“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韩信要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一战击溃赵国主力,使其无法在对汉军形成威胁。所以韩信不但要胜而且要速胜。 五:侧翼的威胁韩信要主动东进进攻赵国,但是却面临北方的牵制和威胁,虽然韩信击败代军,杀主将夏说。但是赵别将戚将军依然守邬城,从侧面威胁韩信,韩信东进,很容易受到夹击。 韩信面临种种威胁,首先解决第五条威胁,史记曹相国世家:“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於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 解决侧翼的威胁后,韩信立刻挥兵东进,此时他以胸有成竹,关键之处在于助手张耳…… 三:陈余——成就名将的“法罗”陈余大梁人,少时父事张耳,两人刎颈之交。后来陈胜起义,跟随陈胜,和张耳在北方开辟战线,共立赵王。后来因为巨鹿之战结怨,竟成仇家。项羽分封天下,因为陈余未随入关,以至封张耳常山王,而封陈余南皮旁三县为侯。陈余借田荣之卒,发南皮之士,偷袭张耳,一战而败张耳。张耳逃奔刘邦,陈余迎立赵王歇,派属下夏说守代地,自己亲自辅助赵王。 陈余听说韩信和张耳攻赵,立刻派夏说南下牵制韩信,自己聚兵井陉。但是韩信首先攻破夏说,命曹参围其赵别将戚将军,解决侧翼威胁后,东进进攻井陉。 但是陈余却不是韩信那样高明的军事家,懂得扬长避短,自称儒者,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凭借自己兵力上的优势骄傲自大,为自己埋下兵败身死之获! 面对优势局面,陈余谋士广武君李左车献计:“……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这个计策无益毒辣有效,如果以此计而行之,就算不大胜易不会战败,而拖延下去,只会对自己有利。但是陈余是宋襄公似的只知道仁义而不知审时度势。选择最愚蠢的战术,全军在平野和韩信决战,而且怕韩信逃跑不见韩信全军前来不肯出战。 从上面看出,陈余有好的计策不用;有好的地势不依,偏偏用了最失败的时间最失败的地点和最不应该打的敌人打了一场最失败的战争,而且妄想一战成名全歼汉军。他却不知道韩信早已作好完全之备…… 四:韩信作战计划胜利关键探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关键出来了,很多后世研究者都把此段忽略,偏偏这点才是韩信的制胜之道。优势的将领是不把胜利寄托在对方的愚蠢上的(实际上大多名将都是成就于对方的愚蠢)。韩信是名将中的名将,自然不会把胜利寄托在陈余的愚蠢,他早以掌握局势。李左车的计策应该是军事机密,想陈余也不会四处宣传自己的“义举”。但是韩信立刻就知道“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这句话可以理解韩信派人探地形,发现没有奇兵断自己后路,才敢进攻。我们如果联系下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这可以证明韩信是早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才会在追击的时候发此令。 这里就有疑问了,韩信何以知道的如此清楚?把这个搞清楚,胜利的关键就得出一半了。这时我们重要的人物出场:陈余刎颈之交张耳。 井陉之战的胜利,很多人把他完全归功于韩信,虽然韩信的谋划布局成就此战无疑为最大功臣,但是张耳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张耳的儿子张敖名列汉初18功臣,当时张耳已死无疑是继承其父功劳,而张耳几乎除井陉之战外没有参与各个战争,想必此战功劳不小,是此战的关键人物。 张耳和陈余曾经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后来才闹翻,但是人脉不会一下俱断,想必赵军中必有其高级将领被张耳策反或则本就是张耳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此战出击,有高级间谍通风报信加上里应外合,使韩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从容布局! 知道陈余的计划和用心后,韩信对症下药,布置一个完美的陷阱等着陈余跳下去。第一步韩信派两千轻骑持赤帜,埋伏在山道中,韩信授予锦囊:明天作战的时候,我诱敌撤退,赵军肯定空壁追我,你们快速冲到大营拔掉赵帜还上汉赤帜。这里我们可以推测:韩信为何这么肯定赵大营空壁?是早就清楚赵军的布置还是深信自己的诱敌政策可以让赵军全部追击?我想以韩信的名将风格必然不会把胜利寄托对方的愚蠢上,而陈余出战连大营都不顾亦觉得过分愚蠢。我以为是韩信早有安排,或则大营中有其内应,奇兵到赵营后,立即里应外合。 第二天,韩信胸有成竹的告诉手下:“今日破赵会食!”属下不知道其奥妙,半信半疑,详应曰:“诺。”。韩信和张耳带士兵亲自诱敌(知道陈余要一战而击溃之,非自己亲自出面不可)。而派万余人至水东岸背水而阵,背水成阵可以保护自己的后翼和侧翼不受攻击,全力正面抵抗敌军的进攻,而且使对方的军队无法展开,优势数量无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新兵军心不齐,而背水则无法逃跑,惟有奋力做战,才可死里求生,这样极大的激励士气。背水之战让人想起不久前项羽的巨鹿之战,同样是军心不齐,而破釜沉舟。都是属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不过项羽是激发求战欲主动进攻,而韩信则是激发士气拖住敌人。韩信早年曾经投靠项梁为兵,项梁死后归属项羽,项羽提拔为郎中,作为近臣,随在项羽左右。韩信在霸上亡楚归汉,按行踪应该参加了巨鹿之战!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韩信身有体会,韩信把他拿来活学活用可见高明;而另一个也经历巨鹿之战的陈余见此却没有任何警觉,以为韩信不会用兵而轻视之,如此无长进乎,亦让人感叹! 待赵军出战后,韩信先是佯作迎敌,后主动撤退,把旗鼓丢在地上,退之背水阵中。赵军一面抢旗鼓,一面进攻背水阵,而汉军无路可退,死战当场。而韩信的两千骑兵迂回到赵军大营,拔赵旗帜,换上汉军赤色旗帜。 赵军一时击败不了汉军就想回营(可见素质之差,没有老兵的坚韧性,全凭一时之气作战,典型的没有训练的新兵),此时发现大营的旗帜变成汉军旗帜,立刻军心崩溃,四处逃散,主将连杀数人都无法维持纪律,汉军趁机反攻一举破赵军,接着追杀陈余残军,张苍追杀陈余于汦水上,汉军又擒拿赵王歇,赵国被韩信一举平定。 此战让人想起后世的淝水之战,秦军退兵的时候因为军中高级间谍高喊战败,而军中各个势力早想搞垮苻坚,带兵逃跑,而不知道情况指挥又混乱的士兵四处逃散,全军崩溃!而此战有不少相似之处,赵军也是在退后的时候全军崩溃,不知道是不是韩信的间谍起了混乱军心的作用?或则骑兵从大营杀来高喊赵军被围了,使军心混乱而崩溃?由于史料没有记载而无从考证了。 反面教材:徐晃背水列阵而大败经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地”与“死地”不是绝对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三国时期,徐晃照搬兵法,背水列阵,非但没有激发出士气,反而士气逐渐瓦解,一战而溃。 赵云用“空营计”哄退并击败曹军以后,曹操恼羞成怒,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命令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将,进兵至汉水与蜀军决战。 当徐晃、王平引军来到汉水岸边,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劝阻道:“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王平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昔者韩信料敌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 徐晃固执己见,吩咐王平领步军拒敌,他自己引马军进攻。于是,魏军搭起了浮桥,渡过汉水迎战蜀军。徐晃背水列阵后,从早晨就开始挑战,直到黄昏,蜀军一直按兵不动。待到魏军人马疲乏,正要向回撤退之时,黄忠、赵云突然从两侧杀出,左右夹攻。魏军大败,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亡无数。 经验与教训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韩信和徐晃都是背水列阵,为什么一胜一败? 比较两个“背水列阵”的战役,首先,陈余不听李左车之计,被韩信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徐晃则不仅没有抓住进攻的良机。反而拒绝王平的劝阻,将军队置于不利的境地。其次,韩信不是简单地背水列阵,他同时还派出奇兵袭击赵营,即采用了奇正相生的战法;而徐晃既不问敌情,也不顾客观条件,更没有使用奇正相辅的兵法,只是机械模仿韩信的背水列阵。所以,徐晃兵败成为必然。王平在战前就已料到了这一结局。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的“亡地”与“死地”是一种“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与“陷之死地”实乃大患。 历代兵家正是利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特点,将军士“投之亡地”、“陷之死地”,从而激起将士同仇敌忾、奋力死战的斗志,达到转死为生、转患为利、转败为胜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军士所置之地、所处之势,能否激发万众一心、决一死战的气概。 韩信的汉军与赵军相比,兵力相距甚远,又是孤军深入,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背水列阵,使部队失去了退而求生的希望,其结果必然拚死勇战。而徐晃的军队,虽然背水列阵,但是河上架有浮桥,背后尚有曹操大军压阵助威。所以,每一个将士都有求生之路。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难以激起将士的拚死奋战精神,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此外,徐晃背水列阵,对手始终坚守不战,曹军从早晨拖到了黄昏,已处于“暮气归”的状态。当战火点起以后,徐晃不但未能转患为利、激发士卒的杀敌斗志,反而使自己的军队陷入绝地。 以徐晃背水列阵而惨遭失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活用兵法、创新战术是任何将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随时都可能葬送自己的军队。 后记:拨开云雾见真谛井陉之战作为用名的以少胜多之战,被后世研究者无限的拔高,使之神化!而关键的制胜之道却往往被忽视。后人往往纠缠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或者是探讨背水之战的神奇! 战后,诸将迷惑不解,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韩信的解释无疑说出了此战的一个关键,但是远远不是全部,以至后人研究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此战关键之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作为掌握孙子精髓的韩信无疑很好的继承了这种兵权谋,把它和巧妙的战术配合在一起构成完美战役。 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的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韩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学”,在于韩信有把握取得敌军大营,故做疑云!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也在于不但一方面有了“汉尼拔”,另一方面还有了一个“法罗”。 后世无数风流志士不解井陉之战之真谛,而竞相模仿欲以一举成名,结果战败身死,声名倒地!徒为后世者笑,戒之戒之!!! 程步: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描写韩信指挥的井陉战役:“韩信派一万人马夜晚先行,出了井陉关之后,渡过一条河,然后背水列阵。赵军看见韩信军背水列阵,都大笑而嘲讽之。 ” “天亮之后,韩信竖起大将旗,击鼓走出井陉关口,赵军于是开门迎击,两军大战。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胜负难分。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军阵。赵军见韩信败走,果然倾巢出动,一面争夺汉军抛弃的旗鼓,一面追逐韩信、张耳。此时,位于河边的汉军,前有大敌后有河水,不得不殊死奋战。双方在河边激战,都无法取胜。 ” “这个时候,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骑兵乘虚而入,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起汉军红色的旗帜。 ” “赵军急攻汉军不能取胜,只好退回营垒,等到了营寨前,只见自己的营寨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于是大乱。这时韩信指挥河边大军反击,赵军营垒里的汉军骑兵又同时杀出,赵军腹背受敌,彻底崩溃。” 研读上述文字,不免让人觉得很搞笑。 搞笑一,依据司马迁的上述描写,韩信军是在夜晚出动渡河列阵的。既然是夜晚,几百米以外的赵军如何看得清韩信军是在背水列阵,还是渡完河马上发动进攻?是一万人还是千军万马?敌人已经乘夜渡河到了家门口了,赵军却一点也不紧张,不赶紧向领导报告采取应对措施,反而有闲工夫在那里闲聊发笑? 答:1、韩信这样做是故意为了让赵军知道并使其轻敌,既然要让赵军知道,而且是半夜行军,当然有点火了,一万人少说一千把火把,就算是近视眼,几百米外也是能看见的,而且赵军在壁垒中,既然是壁垒当然高度比地面高,登高望远,自然能看到。 2、赵军20万,韩信1万人列阵,赵军就紧张?如果陈余要采取措施,早就听了左车的话了。还要等到现在? 搞笑二,一万人的军队渡河然后列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军为什么不乘其半渡之中,或上岸后军阵未成之时发动进攻,而要一夜心惊胆颤地等到天亮? 答:1、赵军没心惊胆战,从他们笑汉军时就知道他们心态很轻松。 2、半夜三更,倘若有埋灭、有诈怎么办?还不如明天光明正大的打。。。这也正符合陈余的“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思想。 搞笑三,赵军既然是在把守井陉关,为什么没有在关口设兵,反而让韩信轻松地敲着鼓走出了井陉关?“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答:3、这要看具体地形,你没有亲地考查过井陉关就别乱说。井陉关是在井陉道出来以后,有一处空地,接着有一条河,再过来又有一处空地,再过来就是井陉关,这里是关口,也是最狭隘的地方,而且有井陉关在这里,不在这里设防,反而到前面去防?或者去筑一个新的土堡垒?石做的肯定来不及。 搞笑四,赵军既然依河防御,为什么要在河岸自己这边留出如此宽阔的地域,好像是故意让韩信的一万人能够轻松地渡河,还有足够宽广的地方能展开军阵,更有足够的距离让韩信能够进攻,然后又能够诈败退却? 答:没人说赵军是依河防御,他们是依着井陉关易守难攻来防御。 那是空地,你不留出来,难道派兵去防?那不就失去了井陉关的地理优势吗?而后来之所以出去进攻,是因为赵军以为汉军溃败了,才丢了这么好的地理位置。 搞笑五,再看韩信,既然已经在夜晚渡河成功,为什么不立刻向赵军发起进攻,而要如此辛苦地从半夜一直站到天亮?黎明时分是人最困的时候,万一这时候赵军突然发起进攻,岂不找死! 答:赵军据险而守,韩信半夜三更去打,就能打赢?3万人去打20万人,而且是攻坚战,能打赢吗?如果那些新兵有项羽这样强壮,我相信,你这话是有道理的。可他们有这么强壮么? 搞笑六,万一赵军没有像韩信预料的那样倾巢出动,让韩信有机会在赵军营垒里插旗,而是寨门紧闭全力防守我就饿着你,饿你三天。韩信背水列阵的这一万人岂不进退两难,从半夜饿到早上,又从早上一直饿到晚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三顿不吃饭前胸贴后背,岂不是不战自败吗? 答:这问题,更是没有智商性。你完全就没有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赵军是不可能完全出动的,之所以完全出动,是汉军假装打败溃退。于是赵军才完全出击,换做你是赵军,你也会冲出去的,因为接下来追杀汉军、夺旗,都是有奖赏的, 而且追上去,可以抢汉军的辎重。是白痴才不会出去抢,可正是因为聪明才反而受骗。 搞笑七,万一派去插旗子的人半路遭到其他赵军的拦截被消灭了怎么办?万一赵军很快就击败了韩信过河的一万人,而派去插旗子的人却还没有到达又怎么办? 答:首先你看看:汉军的情况,是不胜即败,求的是速求速决。 不这样做,他也没有办法。而且赵军是肯定不会分兵的,如果分兵的话,早就在李左车的建议下就分兵了。再者,汉军这是偷袭,行动肯定是隐蔽的,被赵军知道了还怎么偷袭? 其次:如果那一万人被击败了,那么2000骑兵就算偷袭成功也没有用。而且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韩信早就做好了一切作战准备,而且韩信熟知兵法而能活用,对方的陈余是什么样的,大家知道,所以如何不胜? 搞笑八,万一赵军即使看到营寨换了韩信的旗帜也没有溃散,反而是拼死一斗怎么办?很显然赵军人多,韩信人少;赵军酒足饭饱养精蓄锐,韩信军一夜没睡几顿没吃,胜负还有悬念吗? 答:你没有身处战场,你哪里知道赵军的心理? 首先:是赵军打不过汉军,想要回撤,已经下达了回撤令了,这时回撤不是慢慢走回去的,是边打边撤的,走不了多远看见自己的井陉关被占了,这谁能不乱?因为谁都不知道井陉关里有多少汉兵,而且井陉关被占,赵地里面根本就没兵,大家都以为赵王被捉了,王都被捉了,当兵的还要为谁卖命? 而且他们是出去攻击汉军的,此时回来要攻井陉关没梯没塔怎么攻?而且前面的汉军又是死战。 将军一下撤令,那肯定是兵败如山倒了。 总结:那个写搞笑的人,其实是自己搞笑。。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应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打仗不是下棋,一个骗招没成功咱们再下一盘。上述种种搞笑的破绽有一个成真,那就是兵败身死,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从上述种种搞笑的破绽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的井陉战役虽然听起来奇特有趣,实际却是胡编乱造脱离实际。事隔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对井陉之战这样一个在十几年秦末战乱中不起眼的小战斗,能够得到的可靠资料,恐怕也仅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那样:“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赵王歇”,仅此而已。之所以编出这些天花乱坠的情节来,完全是为了塑造人物,忽悠读者。其实,韩信的对手陈余并不难打。 文学相关成语“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近义词: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词:重整旗鼓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唐代诗人王涯《从军行》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