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络疗法 |
释义 | 经络疗法是依据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经络脏象学说,进行对症治疗的一种简易疗法,常用病例有: 《一》神经衰弱和遗精:在腰部肾俞穴和志室穴,用手摸到扁平结节,病员会感到酸痛沉重的感觉。在肾经的复溜穴、阳谷穴,可摸到条索形结节。用手指在摸到的结节上推按揉压,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可用药物进行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皮肤科疾患:一般多在胸椎一、三、七、九两旁和曲池、血海等部位出现结节。 《三》消化系疾患:一般多在胸椎五、六、九、十二两旁及足三里。公孙等部位出现结节。 注意事项:年老、体弱、孕妇,只能用轻手法,不宜用穴位注射。 东方秘密武器 神秘的经络充满了奥秘的人体经络,在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然而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医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经络是人体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如网状遍布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线上有数百个穴位,刺激这些穴位便可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针灸、按摩、气功、推拿、刮痧、拔罐、足疗就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其产生疗效的奥秘在于: 第一,由于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在体表又分布了不少穴位,所以在这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足疗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 第二,经络的循行奇异。经络的循行有起于足而上行至头,也有发源于头而下行至足的,所以足疗可以治头病,腰病可以取腘(膝窝),耳病可以治下,其原理就在于此。 第三,经络穴位分布有特区。这些特区和人体的中枢通过经络有联系,所以一些经穴可作急救振奋中枢用,如人中(在鼻唇中部)、百会(在头顶)、涌泉(在足心)、劳宫(在手心)、神阙(在肚脐)……都有急救的作用。 第四,经络中有经气在运行。所以通过导引,可以促进经气的运行,从而起到促进血行、强肾、强脏气的作用,这就是经络养生的奥秘。 自己动手按经络,年逾百岁尚年轻 经络健身之一 选穴按摩是经络健身的一大绝招,那么,如何有针对性选穴? 抗衰老穴位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百会(头顶正中) 劳宫(手心) 以上3穴入心、肺、肾经,经常按摩有抗衰老作用。 增强食欲之穴: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手大指、食指之间) 三阴交(内踝上3寸) 胃气是正气的根本,增强胃气,可改善食欲。 增强免疫力(正气)的穴位: 足三里(膝下3寸)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肾俞(在腰上,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 此3穴是肾经和胃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肾气及心气。 增强睡眠质量的穴位: 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涌泉:(足心正中)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以上是脾经、心经及膀胱经的穴,经常按摩可以养心安神,睡眠良好。 增强性功能之穴: 曲泉:(膝窝处取) 关元:(脐下3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 以上是肝经、任脉和膀胱经穴,经常按摩可增强性功能。 养心安神之穴: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三阴交:(内踝上3寸) 劳宫:(掌心正中凹处) 此3穴是心经、脾经的穴,经常按摩可养心安神。 急救穴: 人中:(鼻子、上唇之间的正中处) 合谷:(手拇、食指之间凹处) 涌泉:(足心) 这3个穴是大肠、肾经穴,急救时用之。 保养眼睛穴位: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 睛明穴:(眼内眦外) 四白:(眼眶下骨凹处) 此3穴是督脉、膀胱经穴、胃经穴,经常按摩可保养眼睛。 经络健身之二 循经(沿着经络路线)进行按摩、推拿、刮痧、砭石按压都可起保健的作用。 养心按摩 沿心经路线(从心区→咽喉→目;又从心区→肺→肩内侧→手臂内侧→手掌尺侧→小指尖),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养心的效果。 健肺按摩 沿肺经经常按摩,可增强肺气。路线是:从中焦(肚脐与膈的中点)→下落大肠→上行绕胃→上行肺系→咽→肩臂外侧→小臂外侧→大拇指端,经常按摩可宣通肺气,预防感冒。 健胃按摩 从下颌骨的大迎穴→入喉咙→下棱口角→胃→络脾。经常按摩这一段经络,可健胃。 舒肝按摩 大拇指→足背→内踝→小腿内侧→大腿内侧→阴部→小腹→胃部→入肝络胆,常按摩此经络可以舒肝健脑,通畅气血。 增强腰腹按摩 沿带脉(季胁下→绕腰腹一周)常按摩,可增强腰腹功能。 增强腿力按摩 常按摩胃经腹支(从胃→腹→腿背→足背),可通过强胃气而增强腿力,如配合肝经(行于足背内侧→小腿、大腿内侧→入小腹)效果更佳。 经络健身之三 应用经络健身,可通过经气的循行、贯通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交通任督经气养生 这是古代静养生常用的方法,就是静坐调息,排出杂念后引经气交通身前任脉及身背的督脉,达到调经气的作用。 交通十二经气养生 全身运动可交通十二经脉,如华佗五禽戏及十禽戏都可增进全身经气贯通而起到养生作用。 静守经穴养生 入静养生:静坐、调息,排除杂念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关元穴(任脉穴,在脐下3寸,下丹田),可起到以“一点代万点,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帮助入静。 也可静守脑宫(百会穴下3寸,又叫泥丸宫,上丹田)可以起到养脑作用。 也可静守心宫(在胸骨柄正中,也叫中丹田)可起到养心作用。 经络按摩葆青春过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经络穴位按摩,可使各经经脉相通,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一、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二、搓掌揉脸法 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精神焕发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齿弹舌法 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老年者常扣齿则健齿,齿健则福。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五、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胁肋部按摩法 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为任脉经过之处,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则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长强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疗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疗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为“足三阴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阴交穴—悬中穴)向上(足三里—阴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风市、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60次,对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冬季水温42~45℃),两足稍晾干后反复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有效。 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才能输布人体各部,发挥其濡养、温煦作用。脏腑之间,脏腑与人体各部分之间,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联系,使其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所以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内外,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保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经络又能将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运送到全身,使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经络又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