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理主义理论
释义

经理主义(Managerialism)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由管理者、一般员工、股东、供应商、征税人、债权人组成的联合体。

经理主义理论的概述

定义

经理主义(Managerialism)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由管理者、一般员工、股东、供应商、征税人、债权人组成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各成员的目标是冲突的,企业要生存下去,这些相互冲突就必须得到协调。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居于联合体中最重要的位置,他们拥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如企业生产、投资方向、人事安排等权利,还拥有企业的各种内部信息。

经理革命现象

在现实企业中,股东实际拥有的权力要比法律赋予的权力小得多,中小股东很难有发言权,董事会是大股东利益的代表,但董事会事务常常受到公司高管人员的影响和干预。经理主义源于Bede和Means的开创性研究。Bede和Means在1930年代观察到“经理革命”现象(Managerial Revolution),这种“经理革命”造就了一种“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经济权势”。

运用Bede和Means的标准,统计了美国1963年最大的200家非金融公司的产权类型,并与1929年的情况加以比较,发现经理操纵的资产比率从1929年的58%上升到1963年的85%,这说明Bede和Means观察到的“经理革命”在30年之后已经趋于完成。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理主义现象被关注,主要从经理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来进行研究,后来经理主义又被用来解释机会主义、代理成本和败德行为的成因,并相继形成三个假说,即销售最大化假说(Sales Maximization)、成长最大化假说(Maximi—zing Growth)和经理效用最大化假说(Managerial Utility)。

70年代,经理主义被引入到非赢利企业和组织的研究中,Nickanen(1968)构造了一个经理主义的行政机构模型,在模型中,权势、地位、名声等是管理者的目标,他们在为公众提供服务要求的约束下,将目标变量最大化。管理者在企业目标上的自由裁决权 discretion)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例如,企业必须取得最低的业绩目标来满足股东可以接受的要求,要使得企业正常运行也需要进行必要投资,企业向外借贷也必须满足债权人的要求。此外,企业还要避免被敌意收购。如果这些基本约束条件被满足,经理人将追逐自身利益目标的最大化。经理主义本质上强调的是经营者利益的最大化,设计出能够使经营者利益增加的报酬契约。这与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报酬契约进行设计,来达到经营者与股东利益一致的代理理论有本质上的不同。在高管报酬契约中,经理主义主要表现为增加非业绩指标、提高非绩效业绩所占的比例,降低高管报酬风险等等。

对公司规模因素在高管人员报酬契约中存在的解释最初是来自于经理主义。经理主义最著名的模型是Baumol(1959)的销售收入最大化假说(Sales Maximization)。Baumol认为,经理的目标是销售收入最大化。当公司的产值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不至于“激怒”股东去更换高管层,同时也不会被市场接管时,企业高管就很可能开始追逐企业规模的最大化。公司高管对规模追求的内在动因在于,与高管层影响公司业绩相比,高管层更容易对公司规模实施控制。他们更倾向于将公司规模纳入到自己的报酬补偿契约中。Kroll,Simmons和Wright(1990)研究发现,公司兼并可以使公司规模骤增,公司兼并是高管乐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即使兼并导致公司业绩恶化,但是兼并后规模的扩大仍然可以使高管人员获得更大的报酬收入。同时,高管是风险厌恶者,对规模的追求可以使得他们的补偿组合同公司绩效在最大程度上相分离,进而同相对稳定的公司规模因素联系起来降低自身报酬风险(Kroll,Wright and Theorathom,1993)。此外,不断扩张的公司规模可以给公司高管人员带来更高的报酬,使得报酬具有不断增加的刚性。因此,经理主义就对公司规模等非业绩指标在报酬契约中的存在给予了解释。

经理主义理论的发展

经理主义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对经理人员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经理行为方式对企业效率和结构的影响。

伯尔(A.Berl)和米恩斯(G.Means)

在1932年首先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本汉(l.Burnhan)关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分析以及杜鲁克(P.Drucker)对经理人员热衷于权力和额外收入的动机分析都延伸和发展了这一研究。

60年代以后,经理主义理论开始形成,目前最有影响的模式是:

(1)包莫尔(w.Baumol)

1958年提出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式”。包莫尔队为,典型的企业经理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因为经理人员的报酬似乎是与企业的规模(而不是利润率)旱密切的正相关,因此其行为倾向于扩大产出,加强广告宣传。

(2)莫里斯(R.Marris)和伍德(A.Word)

在1979年提出的“增长极大化模式”认为,经理人员的利益取决于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和工作稳定性,而企业股东的利益则取决于实际财产的增长,当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于财产增长较侵时,经理人员就面临着解雇的危险,因此企业经理在行为上倾向于提高增长率。

(3)威廉森(Williamson)

在1963年提出的“管理自主模式”认为:经理人员有扩大职员、企业规模、自己额外收入以及独自处理投资的倾向,因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南的收入、权力、地位。

经理主义理论掘弃了主流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利润最大化模式”,认为经理人员的行为不一定就是追求最大利润,而可能有其它的选择,这是比较符合客观情况的。但目前在结论上并不完全一致,如里威林(W.Lewellyn)、汉茨曼(B.Huntsman)等人的实证研究都倾向于支持经理报酬与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这与包莫尔提出的报酬与销售规模之间正相关的论点是相悖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