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精奇里江 |
释义 | 精奇里江是俄罗斯境内吉雅河,以前属于中国,黑龙江左岸最大支流。源自外兴安岭的托金斯基山南坡,流经山地、山间盆地、高平原和结雅—布列亚平原,长1,242公里,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 精奇里江要点介绍精奇里江平均流量:1900 m³/s。精奇里江源头:外兴安岭;精奇里江流经国家:俄罗斯阿穆尔州 精奇里江(满语:Jingkiri bira,英语:Zeya)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的一条河流,河上建有大型水库。每年11月到5月期间封冻。其余时间可通航。精奇里江是黑龙江北岸的最大支流,原为中国内河。水呈黄色,索伦(鄂温克)语称“黄”为“精奇里”,故又称“黄河”,俄称“结雅河”。发源于外兴安岭,在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附近注入黑龙江。江口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东侧对岸,为黑龙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全长1242公里,流域面积 23.3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索伦、达斡尔两部族居住之地,17世纪中叶,因受沙俄侵扰,原居民大多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 地理趋势精奇里江下游南岸皆为“江东六十四屯”地区。1858年(清咸丰八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夺取了黑龙江以北包括精奇里江流域的中国大片领土。17世纪中叶,因受沙俄侵扰,原居民大多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精奇里江下游南岸皆为“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精奇里江支流:西林木迪河、勃良塔河、乌姆列坎河。在海兰泡。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合处海兰泡。而海兰泡位于黑龙江省的瑷珲县黑河镇对岸。精奇里江是俄罗斯远东区南部河流,黑龙江左岸最大支流。东西走向。精奇里江--精奇里,满语为“黄”。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南源。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上源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利牙山麓。海拉尔河自东向西,至阿巴盖堆以下称额尔古纳河。属于中国的领地。“额尔古纳”,满语是“呈送”、“奉献”的意思。额尔古纳河支流有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海拉尔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是北东走向的河流。额尔古纳河干流指的是从内蒙古的阿巴盖堆至恩和哈达镇附近与石勒喀河交汇处,长约970公里。 历史地位精奇里江河谷是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地方,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江东六十四屯 黑龙江左岸历史上中国众多旗屯的总称。 位于黑龙江自精奇里江口转向南流的江东地区。这些旗屯地处江东,向以屯数取其总称,曾有“江东二十八屯”、“江东四十八屯”之称,后来村屯数增至64个。村屯分布,北起黑河市对岸的精奇里江口,南至孙吴县霍尔莫津屯对岸止,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这里是中国人世代居住的地方。 黑龙江将军衙门初设于此地史称旧瑷珲城。据民国《瑷珲县志》记载,“江左旧居六十四屯约有千余户,男女万余人,著名大村,每屯八十户、六七十户不等,其余小屯仅在四五十户、二三十户不等”。 人口据俄军中校纳札洛夫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调查中提到的1870年(清同治九年)统计,“六十四屯”有满人3286人,汉人5400人,达斡尔人1950人,共计10646人。到19世纪末,因在海兰泡和金矿做工的大批中国人住在这里,因而居民大增,到3.5万人,精奇里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历史背景精奇里江是历史上俄国进入黑龙江流域的切入点,精奇里江本为中国领土。十七世纪中叶,首批俄国 “新土地发现者”,从雅库次克出发,翻越外兴安岭,沿精奇里江顺流而下,进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战争前的顺治、康熙两代几十年间,俄国 “新土地发现者”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十数个堡寨,并多次与清朝军队在精奇里江两岸发生冲突。《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这里平静了一个半多世纪,直到1840 年以后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大清的国门被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几代沙皇和哥萨克“新土地发现者”一刻也没有放弃的百年梦想才得以实现的条件。 结雅河口右岸所在地,过去的原住民称海兰泡,又叫黄河屯(因结雅河又称黄河)。1854年,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首次率兵船在结雅河口集结,以增援堪察加为借口,强行通过瑷珲江面,一直东驶出海。 1855年,穆拉维约夫又以同样借口,率舰队在黑龙江上航行。1856年穆拉维约夫在海兰泡建结雅哨所。同年10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七、八百俄军在海兰泡登陆。同年,法国加入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 21日,穆拉维约夫参加俄国英诺森大主教在海兰泡为圣母报喜堂举行的奠基典礼。并将海兰泡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第二天,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艇的护送下,从海兰泡驶抵瑷珲,与奕山会晤,谈判中俄划界问题。这时,英、法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兵临天津城下,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如火如荼,东北边防空虚。谈判进行到第五天,奕山就屈服了。28日,在未尽的炮火硝烟中,奕山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左岸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俄罗斯版图。乌苏里江右岸由中俄两国“共管”。由于中国代表的力争,精奇里江口南岸中国村屯的居民,仍有永久居住权,并由中国政府管辖。1858年(清咸丰八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两国以黑龙江划定疆界,把黑龙江左岸大片领土划入俄国版图。但对江东六十四屯,《条约》里有明文规定: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中国居民,照旧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中国派官管理,俄罗斯人等不得侵犯。《中俄北京条约》重申了这一规定,即:“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猎”。签约后,中国黑龙江副都统对这里的中国居民一直实行有效的管理,并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和1883年(清光绪九年)设封堆为界。然而,沙俄背信弃义,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移民大量涌人阿穆尔地区。阿穆尔当局对江东六十四屯的土地,由蚕食转向鲸吞。1900年7月16日,俄国军警於全城喊话欺骗中国人说:现两国开战,要把你们送过江去。接着以刺刀逼迫数千中国人立即离开家门,去警察局集合;凡不出家门者,一律处死。随之各家财产被洗劫,华人所开商店被抢光。然而,被赶出家门的这些中国人,警察局里容纳不下,其馀之人则被集中於精奇里江畔一木材厂院内。第二日,所有被集中者全被驱赶至黑龙江岸,途中扶老携幼,状极悲惨,凡脱队、昏倒之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皆被押送的军警杀死。1900 年7月1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阿穆尔当局派遣一支俄军渡过精奇里江进犯江东六十四屯,野蛮地驱赶和杀害中国居民,并沿屯放火,驱赶居民于黑龙江畔开枪迫渡杀死和淹死无数。18日,又一支俄军侵入,继续焚烧村屯和杀害居民,在博尔多屯即杀害上千人,并将未及过江者不分男女老幼逼人江中溺死,幸存者很少。到21日,中国居民的村屯全部被焚毁,居民7000余人被杀害或跳江溺水,财产损失无法计算,成为著名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清朝政府曾多次和俄国政府交涉,要求让江东六十四屯居民重返家园,恢复《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权利,均遭俄方拒绝,其地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属于俄罗斯阿穆尔州。 关于精奇里江的作品:著名的有《精奇里江畔》,《精奇里江烽火》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