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音乐 |
释义 | 京音乐是唐宋年间的曲子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它在曲谱、发声、乐调、乐器的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多处继承唐宋乐曲的精髓。其特点是以吹管乐器为主奏乐器,辅以云锣、鼓、磬等打击乐器,曲调古朴典雅、悠扬深沉,乐曲结构编排严谨但又富于变化,采用中国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来记谱。智化寺京音乐有着保守、严格的传承训练方式,它是中国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 历程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智化寺的工尺谱本带有纪年,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15代艺僧永乾抄录完成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僧人在收拾藏经柜时发现了这个珍贵的谱本,便送给了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杨荫浏先生拿着谱本和寺院里25、26代艺僧所吹奏的音乐做比较后,发现与几百年前的音乐相比,保持得非常完整,没有一点私自加进去的演变。由此学术界推证,智化寺560年的音乐没有任何演变。 简介京音乐 建于明正统十一年的北京智化寺是佛教京音乐的中心,即智化寺音乐,包括禅门(声乐)、音乐门(管乐)、法器(打击乐)三部分,分别用于佛教法事活动。长期以来,一直遵以严格的师承关系,在演奏姿势及技巧,甚至是乐谱传承方面都非常严谨,比较完备地保留了古老的风貌。传承至今,有古谱十余部,刊载曲牌600余首。目前已传至第二十八代。 古老的智化寺京音乐,对于研究中国佛教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源起流变大太监王振当年邀得明英宗“敕建”之封号建寺后,为了使其“手握王爵”的权力得以向世人展示,擅自把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训练僧人演奏传习,即佛教乐曲“京音乐”(又称经音乐),迄今为止已有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大约在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授到天仙庵,以后又分别传授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观音庙、火神庙、九顶庙及普宁寺等十余座寺院,智化寺京音乐逐渐成为北京北传佛教音乐的中心。 演奏曲目音乐演奏 01.醉翁子 02.喜相逢 03.垂丝钓 04.四季 05.送仙人 06.水晶宫 07.醉太平 08.千秋岁 09.小华严 10.三皈赞 11.山荆子 12.拿天鹅 13.雁过南楼 14.春夏秋冬 等 演奏的曲目主要来源于《音乐腔谱》。此谱是智化寺第l5代传人永干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年)抄写的。这是一本工尺谱。谱中记谱符号、点板方式与民间不尽相同。而智化寺这种记谱方法恰与宋代字谱相同。其中点板符号”同唐代工尺谱一样。智化寺的《音乐腔谱》虽为清代僧人抄写,但留有唐宋音乐字谱的痕迹。谱中曲牌来源不一,丰富多采。有与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千秋岁》等,有与元曲相似的《山荆子》、《点绛唇》等。其中最多的是为宗教活动服务的曲牌,如《三宝赞》、《金字经》、《五声佛》等。 曲牌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种。单独演奏的曲牌叫“只曲”,若干首曲牌联缀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礼拜《华严宝仟》时用的套曲为《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时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结构模式有所谓序、身、尾之分。如《料峭曲》的序曲为《好事近》,以《千秋岁》、《醉太平》、《滚绣球》为“身”曲,以《四季》为“尾”曲。 乐制智化寺的音乐乐制,在办法会、作佛事时,一般由九位僧人诵经、礼仟、敲击法器,分别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云锣两架,大鼓一面,饶、钹各一副,档子一面,镊子(小钹)一副。在管乐中,管为九孔(前七后二),笙有十七簧。根据北宋陈场《乐书》的记载,九孔管、十七簧笙为唐宋旧制。演奏时,管子处于领奏地位,要求忠实于原谱,以奏出神韵佳,笙应富于节奏感;笛的演奏应自由活泼地穿插于旋律之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既避免单调齐奏又不得有乱章法!以此体现智化寺音乐的独特风格。 价值保存了宋代古乐甚至更远的隋唐燕乐遗音,为国内、国际都十分罕见的完整、真实的古代音乐资料。智化寺京音乐和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寺音乐、和福建南音,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