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京腔
释义

京腔就是北京话的说法,另外是戏曲的一个剧种

1.京腔——北京话

北京风情

北京是一座富于乐感的城市,这里除了沉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外,还另有一座嘹亮的人类的讲坛。在北京,你会听见最标准的普通话,但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的还是充满了浓厚地方特色的北京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古韵风情也随着该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改变了它的味道,但是单单那蕴含在每个北京人骨子里,随口你别便能脱口而出的老北京方言、土话淋漓尽致地透着老北京的浓郁风情。 有人说,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如果你来看过了,听过了,也必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了。

北京话的形成

北京话可以说是中国的方言中最丰富最有趣味的一种。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今天的北京方言也经历了众多外来语言的汇集和熔炼。即使是今天你还可以从北京话中找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遗传下来的古话、俗语。

契丹族和女真族南下,使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大的一片"领地"。再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而使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然而,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满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六十万人,文化又低,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统治将近三百年,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在满族诚心诚意地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又不是简单地放弃了满语、满文,而是互相同化。除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

例如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 "您"字。"大夫"一词则是源于女真族。明初朱棣带给北京的是吴侬软语,清兵入关后满人的方言也随之而入,随着对外窗口的不断拓展,外国语言也加入到了本国方言的行列,如"沙发"、"席梦丝",还有谁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北京话既有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有江南话的清脆优雅,自元、明、清至今这近七百多年历史中,将北京话造就成了大家都容易听得懂听得清楚的"官话"。

品品北京话

大多数的地方在语言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只要是当地人一开口,别人就能听出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如果你听见有人说,二五眼 -傻瓜,敢情-确实;皮实---结石耐用;数落-抱怨,责备等这些词,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说话者一定是个北京人。

有些人对北京话有着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北京话讲话就是在每个词的词尾加个儿音,其实这可真是对北京话的一大误解。如果你来细细品味一下北京话,你从中还能看出北京人的那股机灵劲。他们描绘一个东西或者谈论事情的时候,用词非常生动、丰富,仿佛那些个事,那些个物件就活生生地在你的眼前。

比如北京人会用 "宰人"来形容价格高得离谱的商品,仿佛卖货者就是一个刽子手。当说一个人无知,办事没把握的时候,北京人就还会说他"不着调"这仿佛是在说,一个人连自己说话的调子都找不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没辙"和"抓瞎"也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他的意思是说,事情很难办,没办法解决。仔细琢磨一下这两个词,你就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用得是多么的巧妙与贴切。你想想,你怎么能驾驶着没有轮子的车行驶,怎么能瞎着眼睛抓住东西呢?

细品北京话,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种悠然自得,天大的事也能够把它说得有一搭无一搭的,不经意中,透着一种懒散,但是那种智慧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当傍晚来临,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远望天空似乎还有一丝亮光,随着悦耳的哨声,家鸽飞回了自己的窝棚,原本喧嚣的城市也即将迎来它安静的夜晚。面对如此的景色你会怎样表达呢?其实在北京人眼里,这就是天刚"擦黑儿"时的样子。

北京话中的幽默成分无处不在,即使是生活中有着再说的无奈,从他们的口中你也能感受出北京人那种天性中的随和与开阔。当你做了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砸锅了"。锅对一个家庭里用来吃饭的物件,如今锅都砸了,也就意味着没饭吃了,这也就足见"砸锅"这件事情的糟糕。

时过境迁,很多北京的老话,俗语其实也已经在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淘换 -仔细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倒窖---翻扯旧事,即回忆往事;甩片汤话---甩闲话;嘿喽儿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老北京的词汇被各地的人们所熟识和接受,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词语。例如猫腻儿--哄骗,欺骗;巴结-讨好、奉承;怵头-胆小,害怕;外快-额外所得;眼跟前-最近的;找茬儿-找麻烦,招惹;倒腾-一再的做某事;走了眼---即把东西看错了,用在这里是引申,即分析问题不正确。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等。

当然也有一些从具有浓郁北京味道的词汇,但是这些词却很少被其它地方的人多接受或者使用。尤其是北京有很多的土语是让人非常的难以理解的。 比如说 "嗳!我说"这个词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它总是在北京人说正常事之前出现。例如"嗳!我说,昨儿晚嘛晌儿你干嘛去了!" 实际上按普通话说 "昨天晚上你做什么去了!"而北京人说话~!~··!~·~嗳!我说"的"说"字要轻读一带而过,在这句话里"嗳!我说"这三个字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打个招呼,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同 "嗳!我说"一样还有一个词也是北京人离不开的就是"您猜怎么着,昨儿我碰到老兄弟(注:弟字读轻声)了!" 意思差不多但是外人就不明白了,你还没说什么事呢就让我猜?猜什么呢?不明白。 再有像什么 "我说你在这儿瞎日咕什么呢?"这里"日咕",外人不明白,实际上"日咕"是"做"和"弄"的意思,用普通话说"你在干什么"?还有像"倒(注:dao)咕","倒(注:dao)腾"都是这个意思。

2.京腔——戏曲剧种

京腔简介

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有时也称“弋腔”或“高腔”。清康熙、乾隆之际曾盛极一时。当时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其中“北弋”即指京腔。乾隆末年,秦腔、徽调相继进京后,京腔开始衰落。清末民初河北高阳一带曾有昆弋同台的班社到北京演出,后渐绝迹于舞台。

清代北京的“京腔”是江西弋阳腔在北京的地方化,京腔有四大特点。

唱腔婉转柔和

高腔类的声腔都有高亢的特点,但京腔却显得婉转柔和,且很明显。如《影梅庵忆语》所记明末陈圆圆唱的“燕俗之剧”就是这样:以燕俗之剧,咿哑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燕俗之剧”当然时北京的。“咿哑啁哳之调”、“如云出岫,如珠走盘”,这与“音遏行云”、“歌喉嘹呖”充满昂扬之气的风格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有关京腔的描述还多次使用“咿唔”、“ 咿唔如话”之类的词,显示出京腔低缓、柔和的特征。

丝弦伴奏

京腔在伴奏乐器上也不同于其它高腔,用丝弦伴奏。《消寒新咏》论及乾隆末年京腔演员王德官时称:王德官,宜庆部小旦。貌与罗荣官相埒。面圆如杏,饶有丰韵。丝弦咿唔中,声音亦复嘹亮。非常明显,京腔伴奏使用了丝弦。由于使用丝弦,唱腔受到影响,起了变化。“丝弦咿唔”在先,声音“嘹亮”在后,声音的嘹亮用“亦复”二字来表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歌声并不那么高亢,“高亢”未得到突显。《消寒新咏》“邱玉官”条石坪居士说得更具体,称:余到京数载,雅爱昆曲,不喜乱弹腔,讴哑咿唔,大约与京腔等。 “咿唔”当指肉声而非乐器的伴奏声,显而易见。此外,史料所见,还有“工尺咿唔如话”、“余小习举子业,键户吚唔”之语。“咿唔如话”说明声音很低,像说话一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声音比说话声高时,就必须换一个词来表示,如:“如喊”、“如号”、“如叫”、“如吼”、“如呼”、“如喝”、“如嗷”,等等,这些词都比“说话”的声音要高得多,可见“咿唔如话”是形容声音很低。孩提诵读,用了“吚唔”一词,虽不是小声,也绝不是大声,更算不上高喊的一类。京腔在丝弦的伴奏下,唱腔婉转柔和。

有专用击节锣鼓

汤锣作为高腔的一种,京腔保持了击节的传统,并有属于自己的专用锣鼓——汤锣,《扬州画舫录》称:“京腔用汤锣不用金锣”,可见“汤锣”是京腔的专用锣,以区别其它声腔击节用的伴奏器具。这也说明京腔在用锣方面与弋阳诸腔的不同。

京丑使用官语

为丑之最京腔的丑角有突出成就,“京丑”在花部诸腔中首屈一指。《扬州画舫录》称:唯京师科诨皆官话,故丑以京腔为最。该书还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将当地丑角与京丑进行了比较,指出当地丑角因不通官话,受制于乡语,致使不能作进一步的发展。指出:吾乡本地乱弹小丑……终止于音乡谈,取悦于乡人而已,终不能通官司话。近今春台聘刘八入班,本班小丑效之,风气渐改。京丑的艺术水准得以展现、京腔拥有众多的观众和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官语”——京白的使用,而且,京丑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它声腔的丑角改用北京话,后来丑角都变成了“京片子”,所谓“南国优贩,妙选子弟。首工京话,语柔声脆。” 值得注意的是,与“京腔”同一时期,“弋阳腔”也在北京使用,而且,二者多处并列出现在同一条史料中。如果说,京腔是弋阳腔在北京“地方化”的结果,那就不应该称“京腔”了,无论如何不能连“弋”姓都改了,连“血缘关系”都变了。要了解“京腔”,还需要改变视角和转变观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