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花 |
释义 | jīnɡ huā 京花 指重瓣牡丹。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 彭 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 宋 范成大 《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诗:“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原注:“ 蜀 人以 洛中 千叶种为京花,单叶为川花。” 京花 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资治通鉴》就有关于隋朝皇宫中“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的记载。 民间传说杨贵妃额角上长了个疮,愈合后留下小疤,为遮盖疤痕,杨贵妃便在头上斜插一枝鲜花,谁知竟显得更加俏丽。但鲜花戴不了几个时辰就蔫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绸子、绫子扎成假花,给贵妃戴在头上,更增添了姿容。此后,妃子、宫女们竞相效仿。 元明清以来,北京是全国制作绢花的中心。据《燕京岁时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产和销售"京花儿"而得名。 花市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许多人认为形成于乾隆年间。当年,那里生产出售的绢花闻名于世。流行的说法是“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有什么样的鲜花,就有什么样的"京花儿",艺人们做出的朵朵绢花,嫣红姹紫,千姿百态,仿佛能使人嗅到阵阵花香。 绢花工艺程序 绢花技艺包含凿、染、捼、粘、攒五道大的工序。之前还需要把绢浆了才能挺,不能多,否则绢都粘上了。也不能少了,否则太软,过去浆料都用绿豆淀粉,今天也基本使用淀粉。而要做成一盆花就还要懂植物的生长规律,比如植物有顶端优势,剪枝后哪个部位会开花,都需要有养花经验。 凿 就是用模具,在绫罗绸缎上按花瓣的形状把花瓣摏出来,在5道工序中相对简单,过去也有用剪刀剪花瓣的,叫“开瓣”,更费事一些。 染 一般是用染料,主要是5个基本色:蓝、黄、桃红、紫粉、雪青,其他颜色可以通过这5种色来配,但同一批活儿,必须颜色完全一样,非常难。染一般不用油画色,只有盆景才用油画色。 捼 即把凿染后的花瓣用捼锤捼成花瓣的造型,不同花的花瓣弧度不一样,同一朵花的花瓣弧度也不一样,比如月季花,要捼三四种瓣,而菊花又有所不同。 粘 把捼好的花瓣粘成花朵,要按花朵生长的规律和经验来做,过去都是用江米面来粘,但容易招虫子,今天改用化学胶。 攒 攒的工序相对简单,就是把棉纸缠在铁丝上,做成花的茎。如何粘叶才好看,就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花儿的叶子一般是用漆布做。 北京制作绢花的艺人,曾出了一些蜚声海内外的人物。如“花儿刘、“花儿龚、“花儿金”等。 “花儿刘”指的是刘享元,他的作品,传说可以招蜂引蝶,曾经拿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 “花儿龚”指的是祥瑞花庄铺的掌柜龚环。清末,她在东安市场开设祥瑞花庄。当时,市场内只有祥瑞花庄和万聚兴制售绢花。龚环以高档绸缎、丝绒为原料,求真追鲜,绢花活灵活现。 “花儿金”泛指的是金桂和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专指金玉林。金玉林4岁苦学,精擅盆花。仅菊花就能作出90多种样式。代表作《十丈珠帘》,高约10米,展现秋风中菊花的傲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