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京边史志文萃
释义

《京边史志文萃》汇集了部分北京的和边疆的史志资料,故本书命名为《京边史志文萃》。作者:张景庆, 2009年5月由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书籍简介:

书名:京边史志文萃作者:张景庆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字 数:261千字

页 数:175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18元

作者简介:

张景庆生于1927年9月15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上苇甸村人。1946年1月参加革命,1946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参军,在昌宛二区区小队工作。1948年2月调昌宛县政府做文书工作。1948年12月调良乡集训准备参加接管北京工作。1949年2月入城,参加接管北京市国税稽征局。接管结束,留北京市税务局办公室工作。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财经大队随军南下。1950年3月到昆明,由组织上分配到保山地区税务部门工作,到保山、德宏后一直搞财贸工作。1971年3月调德宏州建筑公司。1975年9月调德宏州工交局。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调回德宏州财办工作。1982年财办撤销,到德宏州商业局。1986年9月离休,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单项待遇。

本书序文:

1986年离休,在职时一天忙忙碌碌习惯了,离开工作岗位,静静的闲起来。当时社会上很少有人组织老人搞什么活动,真是一天无所事从。州人民政府成立“州史志办公室”,要组织人员写《德宏州志》,州史志办提出篇目,组织一部份老同志参加讨论,我也被邀请参加。后来还聘我为州史志办顾问。同时州商业局要写《德宏州商业志》,动员我为主编,给我配备了两名助手,共同完成任务,从此我同史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写好《德宏州商业志》,我们三人用了两年多时间,除查阅了州商业局档案外,还到省档案馆、省商业厅、昆明海关、省民贸公司、保山地区档案馆、州档案馆、州外贸局档案室查抄有关档案,走访了几十位知情人员,搜集了大量材料,才动手写篇目。篇目经有关人员讨论通过,正式提笔撰写《德宏州商业志》。写完《德宏州商业志》,又为《德宏州志》写了“商业篇”、“外贸海关篇”、“物价篇”。根据州物价局请求,又为州物价局写了《德宏州物价志》,我还参加过《云南省商业志》、《云南省外贸志》德宏有关县市及州直有关部门的志书审稿工作,凡是我参加审稿的我都写出了书面意见,所提意见绝大部分被采纳。1996年我被评为全省史志先进工作者。根据多年写志书所掌握的材料,1999年我写了一本《古今中缅边境贸易》的小册子,约15万字。这本小册子,是现任州长孟必光同志在瑞丽担任县委书记时,组织有关部门赞助的资金印刷出版的。这本小册子,许多人为研究南方陆路古丝绸之路都找我要过使用。2000年回到家乡,乡党委见我写过一些家乡情况的材料,乡党委动员我将上苇甸乡的史料写一写,到哪里去调查,乡党委为我派车。我在北京住了9个月写出大部份材料,第二年又回北京住了3个月才写完初稿。这本书定名为《山乡苇甸》约20万字,是北京有关部门出钱印刷出版的。中央商业部要出版一套《中国商品大辞典》,需要民族地区所产土特产品及民族地区各民族需要的商品等,约10多万字,也是由我调查后写给商业部。

写了20多年的史料,也集累了不少资料,又受有关单位之约,写了一些单行材料,这样就养成了一个爬在桌子上写材料的习惯。无人约我写东西时我自己有时也写些材料放在那里,有为边疆建议献策的内容,也有一些歌颂党、歌颂及宣传德宏边疆的材料。

总之,我觉得翻翻看看一些书籍,无事写点东西,也是一种消遣。

现已年逾80岁,我想将我平时写的一些材料,有时间再补充上几篇,印成一本小册子还是有意义的。一是解决了我闲着无聊无所事从的情绪,还自感是一种乐趣。二是经常用脑精神爽,有利于身体健康。三是这种史料印出来还可为社会留下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是历史事实。日月穿梭,斗转星移,所记历史事实至今已有数十个春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上一些工作措施、工作方法等有些与现实情况已经格格不入。但是,历史上那种坚定的信念、艰苦朴素、奋发图强、廉洁奉公、公而忘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非分明,有错必改等精神应该是永存的。我写的材料中有北京的和边疆的,故本书命名为《京边史志文萃》。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对个别单位编印出来的史料有不同看法,我将我的意见写成文章,印在这本小册子上。有同志劝我“人老了,不要再找得罪人的事情干,你写了人家也不一定看,伤这种神出力不讨好”。我不这样想,我认为,将我经过的或档案有记载的实际情况写出来留给社会,正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晚年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后人特别是现仍在职人员怎样评论,我不在乎,我自感我是尽到了一个老党员老边疆的责任,是问心无愧的。

编者之语:

编写这本小册子由来已久。这些稿件,有些是受人之约写的,有些是我为锻炼头脑,闲来无事写的,大约近三分之一被有关单位使用,或在报刊上发表过。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原来我想,将这些不论发表过或未发表过的资料集存在一起,在我“走”后,留给后人去任意处理。有朋友知道我这一想法,不予赞同。友人们一致的建议是:“所写内容多数是你亲身经历的事实,多数文稿基本上从不同角度歌颂了共产党,并且这类历史资料,年青人还是很难写出来的,为什么不在生前整理付印呢!明年就是建国60周年,你是直接参加过开国大典的老同志,你这本历史资料书出版后,也可算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的礼物嘛!”我接受了友人的好意,自2008年9月起,开始整理我的书稿,同时又补充上了几篇,定稿后交付打印。

真实的记录历史是每一个史志工作者或史志爱好者的责任。写史志资料不能唯权者讳。我认为写历史的成绩和经验是歌颂党,写历史上、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能说是给党脸上抹黑,有些还是有益的教训,可能还是后人的宝贵财富。我对《德宏州税务志》、《德宏州情》和《德宏州蔗糖业发展史》三部史料书的意见,就是根据上述精神写出来的,我写的意见有何问题,留给社会,由众人评论吧!

这本小册子是我自写、自编、自费出书,印数不多,我只准备送给有关单位、有关领导作资料,送给友人作纪念,留给后人做参考。

我重新整理书稿准备付印的过程中,得到州老干局领导、我所在单位——德宏州经委领导,还有几位老同志和在职中青年朋友的支持,在这里我对同志们表示感谢!

书籍目录:

自序

回眸往事篇

父亲的敦敦教诲使我终身受益(3)

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8)

山东大叔救了我的命(13)

煤矿生活120天(15)

地富还乡团复灭记(20)

迎接建国进北京(27)

随军南下——从北京到云南(39)

满怀激情建设云南(52)

工作实录篇

艰苦年代的税收工作(59)

加强宣传教育 统一思想认识 开辟新区税收工作(66)

五六十年代财政管理情况(71)

从边疆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出发的财政工作(79)

苦干加巧干 全心全意建设德宏(90)

德宏州建筑公司对德宏发展糖业功不可没(98)

一心为人民赢得万民心——回顾解放初期的商业工作(104)

商业扶持种蔗制糖 发展德宏经济(115)

为保山市史志委写的三篇史料的历史背景(119)

纠正错误 解决矛盾 为大办农业除障碍(122)

活跃城乡市场 克服经济困难(130)

财贸部门大力支持农业(139)

古今中缅贸易路线的变迁(150)

德宏州边境贸易实录(161)

1979年建立德宏州财贸学校(192)

财贸干校对边疆财贸工作的发展功不可没(202)

文化大革命篇

我经过的十年“文化大革命”(211)

“内清”问题与“文化大革命”(257)

旧情难忘篇

一片丹心为人民——李临伍同志生平事迹(261)

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忆张布同志(269)

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好领导——忆李如栋同志(279)

执行财经纪律一丝不苟——忆康长征同志二三事(284)

顾全大局的楷模——忆段华民同志二三事(288)

难忘的亲切关怀——忆郑刚同志二三事(293)

深切怀念良师益友任希文同志(297)

怀念战友王庆禄同志(303)

德宏人民的好儿子——思鸿基(305)

闲情随笔篇

发展食品工业 振兴德宏经济(313)

如何发展德宏经济的一些思考(317)

德宏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325)

组织三次老财税干部聚会纪实(331)

德宏特有的民族乐器——葫芦丝·象脚鼓·串铓(335)

随笔四则(339)

史志材料中的核心是“实”(344)

《德宏州情》一书中几点不妥之处(347)

《德宏州税务志》中的几个问题(356)

辨析《德宏州蔗糖业发展史》(361)

编后记

原文摘录:

…… ……

他对农业工作的若干试点抓得很紧很细,特别是保山县的万亩茶园试点,直接参予组织,亲自到山上检查,和农民交换意见,临伍同志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得干部群众的爱戴。

1965年底,云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周兴到保山检查工作,由临伍同志陪同,到地委及各县的试验田、样板田考查,周兴省长认为保山地委搞试验,办样板田是指导农村工作的好经验。周兴省长将考察情况向省委作了汇报,并同省委书记闫红彦商定:将原定在昆明召开的地书会议改在保山召开。就这样,1966年云南省委一月工作会议在保山召开了。会上省委和地州市委书记听取了保山地委书记的工作汇报,参观了部分样板田,到会同志充分肯定了保山地区的经验。

“文革”时间,临伍同志在地革委办的“五七”干校(在保山板桥邢家湾)接受审查,校革委宣布:“李临伍走到哪里,可以批斗到哪里。”造反派安排他积肥,还规定数量。他挑上担子到处拾粪,农村小孩见他来了,主动帮他拾,还把自己拾到的粪给他。老农看见将他请去家里,不但不批斗他,还问寒问暖,茶水招待,把煮熟的热鸡蛋送给他,他坚决不要,临走时把家中的肥料替他装满担子,以免完不成任务挨批判,等他到“五七”干校将挑着的肥料倒出时发现,农民还是把蛋放在粪箕里了。一次外出拾肥,被道班工人相约到住地,请他吃汤圆,还把自己订的《红旗》送给他,嘱咐他要好好注意身体。对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来说,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这些不知姓名的工人、农民这样关心他爱护他,正说明临伍同志平时联系群众,诚心为人民办事,种下的种子,今日得到开花结果。

临伍同志对同志诚恳热情,光明磊落,见到同志们的缺点或工作中的问题,总是当面提出。这种赤诚之心待人,有时易使人们误解,认为他批评过多,甚至避开他走;熟悉他性格、了解他为人的同志都很愿意接近他,如果他批评某件事情与实际有出入,可当面反驳,顶撞几句他绝不计较,总是哈哈大笑,一笑了之,从不放在心里,更不会背地整人,所以,许多同志都很信任他。

临伍同志在家是个孝子,好丈夫。他少年丧父,家庭经济衰落,母亲剪纸花卖供他读书,他参加抗日活动,家里倍受株连,日伪军到处追赶,母亲跟着他吃尽苦头,他深知母亲的恩情比泰山重比海深。1957年他将母亲接来云南供养,一个外甥女也随母同来。不幸前妻病故,留下6个子女,他十分悲痛,每到昆明开会,都要抽时间到郊外山上看望故妻坟头,以表怀念之情。临伍同志再婚后又生了两个孩子,经济上比较紧张。1961年看家乡遭水灾,妹妹又带着两个外甥来到云南,一个十几口人的家庭,他不嫌弃妹妹和外甥,同样供他们读书,大甥女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国家专业人才。一个庞大而又多种关系并存的家庭,他处理得很好,都能和睦相处,将子女培养成人。6个儿子5个送到部队当兵,四子李胜利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当他得知后很坦然地对前来慰问的同志们说:“当兵就是卫国,卫国就会有牺牲,他死的值得。”根据胜利生前的愿望和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为一等功臣。最后,他决定将胜利的抚恤金全部交给国家。他无私无畏,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在“文革”期间,临伍同志深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和摧残,吃尽苦头,他不受派性干扰,能正确对待群众。坚决拥护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坐不住了,主动向地委提出:要求到农村去,同农民一起揭批林彪“四人帮”以抓革命为名,破坏生产为实的罪行。地委同意后,他自带行李,骑上自行车到保山县下村公社,与基层干部一起工作,通过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争取农业来个大丰收。由于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作风踏实,深得干部群众的好评。每逢街天,都有农民到家里看望他,向他反映生产中的问题和变化。直到组织上安排他到西洱河电站任核心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他才从下村将行李搬回,赶到省里报到。

……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