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释义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79年创作的著名历史画。长218厘米,宽375厘米,现存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形象地表现了近卫军的妻子在告别上断头台的亲人时那种痛苦心情,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忠实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生手法。《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以彼得大帝于1698年镇压近卫军兵变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画家选取了兵变失败的近卫军在莫斯科红场临刑前的悲壮时刻。

作品简介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画作内容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的是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一幕动人心魂的悲剧。这幅画的时代背景是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实现俄国由落后的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加剧了俄罗斯的内部矛盾,这所有的矛盾导致了近卫军的叛变。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近卫军兵变发生。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蓝色军装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傲视一切,但很孤立。在他的身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近卫军,他们行将被处死,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为正义而死的 ,所以没有一个人是悲悲切切的。

他们从容,大义凛然地面对死亡。即将被处死的近卫军共六人,其中有四个中心人物。第一个是个红褐色头发的中年人,他坐在车上,手持蜡烛,戴红帽,正与彼得大帝怒目对视,他们的视线遥相对峙。第二个人蓄黑胡,穿红外衣,他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第三个是满头白发的老者,正在安慰前来与他诀别的子女。第四个站在车子上,披着深色的外衣,正在向周围的人鞠躬表示告别,他是一个身体比较瘦弱的近卫军。另外两人背对观众 ,其中一人正被架着走向绞刑架。所有的近卫军,在生离死别的家属面前,不后悔,不请求宽恕,走向绞架。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

行刑的地点是莫斯科红场,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外墙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彼得大帝是罗曼诺夫皇朝的第三代沙皇。俄国共有两个王朝,862年到1598年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1614年到1917年)。在彼得大帝统治的三十六年间,他年年与邻国开展战争,夺得了五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的俄国已由等级代表君主制过渡到绝对专制君主制。他从觊觎王位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公主的阴谋中逃脱,最终获得皇位。他乔装成木匠到荷兰学造船;一次次粉碎包括太子在内的阴谋叛变;他力排众议,锐意改革,向西方学习终使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又赢得长达二十一年的北方战争,争霸于世界;他是俄国现代化的奠基者。这些都成为了几百年来俄国戏剧,绘画,文学充分表现的情节。他那二米一的高大身躯,鼓鼓的金鱼眼睛,往上翘的八字胡,也都成为今日游客们熟悉的形象了。

作品赏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苏里柯夫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为这幅画,苏里柯夫花了3年时间,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这幅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

画家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再现。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的是近卫军战士,他们临危不惧,英勇不屈。画家把他们与老人、妇女、孩子这些前来诀别的家属及刽子手、围观群众交织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剧色彩。矛盾对立的另一方,是骑在高头骏马上监刑的彼得大帝。整装威严的正规军作为政权的强大后盾肃立在彼得大帝身后。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1881年3月在“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著名的收藏家与美术鉴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把它收购了下来。著名画家列宾对它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艺术价值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苏里柯夫是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成熟阶段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历史画在取材和创作思想上,都具有革新的价值,在巡回展览画派中与列宾齐名。《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是一幅充分体现苏里柯夫历史画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苏里柯夫花3年时间研究大量实物资料,在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中,历史画原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历史题材的处理往往不易与现实生活关联。苏里柯夫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卫军临刑的早晨》1881年3月在“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著名的收藏家与美术鉴赏家特列恰柯夫以重金把它收购了下来?著名画家列宾对它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画作取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实事件。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贵族率领近卫军,挟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公主,发动兵变,企图扼杀彼得大帝实施的资本主义改革。闻讯赶来的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残酷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在红场上绞杀了一百余名叛变者。 苏里柯夫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为这幅画,苏里柯夫花了3年时间,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这幅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画家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再现。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的是近卫军战士,他们临危不惧,英勇不屈。画家把他们与老人、妇女、孩子这些前来诀别的家属及刽子手、围观群众交织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剧色彩。矛盾对立的另一方,是骑在高头骏马上监刑的彼得大帝。整装威严的正规军作为政权的强大后盾肃立在彼得大帝身后。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三部曲”获得极高赞誉,苏里柯夫1848年生在一个传统的农牧家庭,小时候,他非常喜欢听老人讲哥萨克的传奇故事,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充实了头脑。 苏里柯夫的绘画道路是在他家乡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格列布涅夫的熏陶下开始的,他经常带着苏里柯夫外出写生,学习各种绘画技巧。后来,格列布涅夫力劝苏里柯夫前往圣彼得堡的美术学院深造,结果却落榜了。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苏里柯夫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在美术学院课堂旁听的机会,一年后以优异的表现被破格擢升进入美术学院。1875年,苏里柯夫以出色的成绩从美术学院毕业,获得了“一级艺术家”的毕业称号,并以油画《彼得阐述教义》夺得了学院的金质奖。1877年苏里柯夫迁居莫斯科,一直生活到生命终了。1879年开始至1884年,苏里柯夫先后创作了概括彼得大帝时期的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女贵族莫洛佐娃》。苏里柯夫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苏里柯夫主要历史画的创作题材多取自彼得大帝时代的重大事件,在他宏大的历史画作品中,画家显示出对改革的向往和深沉的思考。

改良运动

彼得大帝的改良运动,虽然促进了俄国生产力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但它是建立在对农奴极其残酷的压榨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它巩固了地主、商人的统治,也巩固了农奴主的地位。他的改革受到了本阶级,即大贵族中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的抵制,也受到了广大农奴和贫苦农民的反抗。特别在民俗方面的改革,由于实行全面欧化,因而挫伤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从欧洲请来的一群享有特权的专家在俄国的为所欲为,到了苏里柯夫时期显得日益严重。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知识分子当中,在文化界的各个领域里都存在着对皇家御用的欧洲专家及其追随者的斗争。

苏里柯夫参加的巡回画派也正是在这种斗争下形成的。所以,苏里柯夫在这一作品中,对彼得大帝的改革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不是没有原因的。苏里柯夫在画面上用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暗示近卫军并不是直接代表了当时反对改革的保守的大贵族势力。这也表现了苏里柯夫对彼得大帝改革所持的一种批判态度。由此可见,苏里柯夫在处理俄罗斯历史上的这一复杂的悲剧性事件中,是做了认真而严肃的思考的。

这幅历史画取材于彼得大帝实行政治改革中发生的事件。当西欧已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俄国还处在落后的农奴制社会。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国执政,决心实施改革以改变落后面貌。新政措施以新法管理国家,兴办工厂,改组军队,设立常备军和海军,全盘移植西欧文化等等。这些改革使国家强大了,但它破坏了旧有体制和传统,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地伤害了民族自尊心,引起了旧势力的反对,当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国访问时,他的近卫军趁机谋反,彼得大帝立即回国进行镇压。

形象描绘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这是一幅构图宏大、人数众多的画面,画中人物体现两种敌对势力的尖锐冲突:画幅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为代表的改革派,彼得为捍卫改革成果,为使国家强大,在外国使节支持下,在他的常备军保护下,在实施具体改革的缅希柯夫帮助下,对造反者严厉镇压,他骑在马上稳重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而在他目光所视的另一面则是被行刑的近卫军士兵和来诀别的亲属,以及围观的群众,近卫军是在保守势力怂恿下起来造反的,他们想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和古老习俗,捍卫自己民族的自尊,所以他们个个也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

画家塑造了一群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个性的人物典型形象。画面左边那个红胡子的近卫军怒视彼得大帝,而转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对,在这猛烈的心理决斗中,表现了两个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决性。在这幅画中双方虽然是敌对的,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赞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卫军,为此他在人群中画了一些妻子、母亲与儿女来刑场绝别的悲惨场面,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令人伤心同情。为了表达画家的同情心,将自己的女儿,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

创作生涯

苏里柯夫是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盛期的代表。1848年1月12日生于西伯利亚的小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苏里柯夫家族是古老的哥萨克后裔,童年时代,家中还保持着祖先的生活方式。苏里柯夫对他的哥萨克出身极为重视。他把16~17世纪老哥萨克的独立和反抗精神,热爱自由和勇敢的性格作为自己祖先的遗训。他作品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哥萨克人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县立中学的一位图画教师最早发现了苏里柯夫的绘画才能,并帮助他在1868年冬从西伯利亚到彼得堡投考皇家美术学院。第1年以旁听生资格参加学习,1870年转为正式公费生。1876年11月毕业时,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接着他参加了莫斯科基督救世主教堂壁画的绘制工作。这一工作使他得了一万卢布的报酬,于是决定在莫斯科定居。1878年开始第一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创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巡回展览画派的盛期。但在巡回展览画派为数众多的作品中,主要是风俗画和肖像画,历史画则显得比较单薄。以绘画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是巡回展览画派创作的主要宗旨。但如何使历史画与现实生活有所联系、并体现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和美学原则,苏里柯夫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童年时代故乡的古老生活方式,他有深刻的记忆: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卫城、寺院、教堂、钟塔,都保留着过去时代的痕迹;剧院正在上演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也给苏里柯夫以启发。描写俄国历史上的改革,揭示人民在历史进展过程中的苦难,使人们在历史画中体会俄国社会发展的某些哲理,正是苏里柯夫的意图。《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一次尝试。

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而出现的俄罗斯历史的转变时代,早已引起苏里柯夫的注意。还在学生年代,他就和同学合作,为1872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工艺展览画了12幅《彼得大帝在北方的事迹图》素描。

画作三部曲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则以彼得大帝时代的政治事件,1698年近卫军反对彼得世俗改革的史实为题材,刻画俄罗斯民族的悲剧。画面上苏里柯夫以近卫军和亲人们的诀别场面为中心,对彼得及他身旁的外国公使作了符合史实的描绘。同时通过群众场面的刻画,影射当时正在发生的沙皇政府镇压群众的现实。1881年这幅画展出后,文艺界的进步人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巡回展览画派也立即吸收他为正式成员。

接着,苏里柯夫画了《缅希科夫在别廖佐夫》。这幅画与前一张作品在构思上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受压抑的人们的遭遇,对缅希科夫的心理描写和形象的塑造,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女贵族莫洛卓娃》的构图,题材取自俄国17世纪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刻画了分裂派的狂热教徒、女贵族莫洛卓娃的形象。她虽出身高贵,但恪守民间教会的传统。她性格倔强,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离开了贵族的一切社交活动;由于她对宗教改革所持的态度,遭到了教会和沙皇统治者的迫害。画中苏里柯夫描写了莫洛卓娃被人从修道院拉到另一处去审讯的场面;画面上将近50个人物,神情各异。他们有好奇的、害怕的、婉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同情的、关怀的、惊恐的,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

1887年正是苏里柯夫处于创作精力旺盛之时,他的妻子却因肺病而去世。苏里柯夫陷于悲痛之中。一年以后,他带了两个孩子回到了西伯利亚故乡。在这里哥萨克的民间音乐和传统节日的欢乐,生活中健康和明快的色彩,重新唤起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1891年他根据童年的生活经历,画了一幅以家乡的民间节日游戏为内容,表现欢快主题的《攻陷雪城》。

在前一阶段的作品中,苏里柯夫主要表现了阶级社会中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和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而从《攻陷雪城》起,画家选择了以人民作为统一力量的历史事件为内容,这方面的代表作有1895年完成的《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1899年展出的《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

《斯捷潘拉辛》是苏里柯夫的最后一张大型历史画。在17世纪的俄国历史上,拉辛起义和教会分裂有密切的联系。

苏里柯夫在构思《女贵族莫洛卓娃》这一幅作品时,就开始酝酿《斯捷潘拉辛》的形象。С.Т.拉辛是1667年俄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的哥萨克起义部队所到之处,驱逐或杀死沙皇的行政长官,焚烧地主的庄园。1670年起义军失利,但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拉辛一直被人民传颂、赞美。

苏里柯夫为了塑造拉辛的形象,花了很大精力,先后数次到卡马河、顿河、伏尔加河等哥萨克聚居地区体验生活。现藏于列宁格勒俄罗斯博物馆的《斯捷潘拉辛》,定稿于1910年,从这张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到苏里柯夫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

在此以后的几年中,苏里柯夫准备创作《普加乔夫》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暴动》,但进展不很顺利,只构了草图,没有最后完成。他的《公主访问女修道院》和《受胎告知》两画,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艺术观点上的分歧和其他原因,苏里柯夫就在1907年脱离巡回展览画派。1910年他和女婿结伴去西班牙旅行,画了一些水彩速写。在他60岁以后,由于健康的原因,已不能像过去一样作画。他的一些已经上了画布的作品,进展也极缓慢。创作上的苦恼使他不安,生活非常沉闷。

历史价值

从1879年到1881年,画家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此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与其说画家在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不如说画家在沉淀情感,画家的天分以及时间,最终将一个富有烟火气的情节转化为一幅笼罩着无边的悲剧感的画面。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艺术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成为许多中国人心底最美好的一部分记忆。俄罗斯人则说,仅仅贡献出一个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的俄罗斯民族就无愧于全世界了。而我们知道那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史上还有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契诃夫、冈察洛夫、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不朽的作家和诗人。除此之外,在音乐方面,俄国人还有创作了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作者鲍罗丁、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的作者穆索尔斯基,创作了歌剧《伊万·苏萨宁》的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最杰出的柴可夫斯基。在绘画方面,则有创作了《到处是生活》的雅罗申柯、《送葬》和《三套车》的别洛夫、《荒原上的基督》的克拉姆斯科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伊凡雷帝杀子》的列宾、《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佐娃》的苏里科夫等巡回画派画家,以及可与卢浮宫媲美的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画廊。

与同一时期的法国艺术对照,俄罗斯博大、悲怆的艺术气质带给人们的震撼之大、之强,可以在同样都是人物众多的两幅历史画,维特的《加冕》与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之间对比得出。

画面渲染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儿。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贵族率领近卫军,挟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非亚公主发动兵变,意图扼杀彼得大帝实施的资本主义改革。闻讯而归的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经过残酷的斗争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在红场上绞杀了100余名叛变者。题材已注定的悲剧氛围在苏里科夫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现;或许,即使是在当年的现场,其悲怆无言的情绪也超不过此画中的了。

从1879年到1881年,画家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此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与其说画家在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不如说画家在沉淀情感,画家的天分以及时间,最终将一个富有烟火气的情节转化为一幅笼罩着无边的悲剧感的画面。

画面上,清晨冷冽的薄雾里,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修道院的穹顶森然挺立。前景左侧,带铐的近卫军们簇塞一片,有的愤然逼视着右侧骑在马上的彼得大帝,有的低垂了脑袋默默地与送别的亲人相拥;画面中段,行刑人挟制了近卫军官准备送上绞刑架。右侧,表情森严的彼得大帝昂首马上,身边团聚着以缅希科夫为首的支持者。在一种近乎绝然的静默中,两群持不同信念的人对峙着,仿佛他们之间的战斗还在继续,胜者没有为王的大喜,败军也没有为寇的悔过,他们个人的尊严和克制着的情感静默中宣泄着、交流着、对峙着,由此形成看不见却可强烈感受到的画面张力。

历史功过

画家无意评说历史的功过,他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更多的是其中的悲剧意味打动着他。出身低层的近卫军们如螳臂当车般试图改变历史巨轮的方向,最终为着封建贵族的利益被引向牺牲;他们的牺牲虽毫无意义,可他们不屈不悔的个性却令人尊敬。

苏里科夫创作的历史画题材多取自彼得大帝时代的重大事件。在绘制宏大的历史事件过程中,他的绘画表达着他对人的观察。他从不单纯地描写一个事件,他更着意的是事件之中的各种人的各种情感以及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人物众多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中,显然主角不是某一两个具体的人,而是由左侧怒视彼得大帝的褐发军官所代表的不屈和坚毅,以及右侧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在眼前的彼得大帝的沉默和克制。当时间冲刷去一切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如同画面所做到的,一切只剩下互相关联着的各种情感和情感印象。与人们持认的某个思想观点相比,可能人的情感比真理更永久。

苏里科夫绘制了彼得大帝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女贵族莫洛佐娃》。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表现了人在历史机遇中的悲剧性命运和不屈的情感走向。苏里科夫凭借着对事件的精到述说和对情感关系的准确把握成为伟大的历史画画家。而他第一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确定下这一点。当年列宾一看过此画就在给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的信中说:“苏里科夫的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应当给他的画放一个最好的位置。每个人都认为,这幅画是我们展览会的骄傲。”

苏里科夫由此成为巡回画派的重要成员。在这个1870年成立、追求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的绘画队伍中,虽然苏里科夫也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民族主义思想,但他的艺术理想并不完全与之合拍。在他身上,更多的是由哥萨克血统决定的民族主义而非由社会理想决定的民族主义;他描绘历史事件,却拒绝做出绝对的判断,他无意改造现实生活。这些使得他后来脱离了巡回画派。而富有民族性和人性的作品已足以证明他的出色。因而1916年3月19日苏里科夫逝世于莫斯科后,苏联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把莫斯科美术学院改名为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并在他家乡建立了一座苏里柯夫纪念馆和纪念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