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代新疆史事述论 |
释义 | 该书以新疆为中心,从近代几个中俄不平等条约谈起,直到辛亥革命到和平解放的新疆。结构:第一编 近代新疆的几个中俄不平等条约,第二编 同光年间的新疆危机,第三编 从辛亥革命到和平解放的新疆。 图书信息书名:近代新疆史事述论 作者:杨策 ISBN:10位[7811084538]13位[978781108453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日期:2007-10-1 定价:¥18.00元 内容提要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年—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作者简介杨策(1925年—2003年),江苏宜兴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1月至1953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当研究生,同时兼任实习教员。1953年8月到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53年—1963年)、历史系(1963年—1986年)、中央民族管理干部学院(1986年—1987年)、民族学系(1987年—1995年)执教。1958年评为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1995年离休。治学领域较广,长于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史。发表《左宗棠与规复新疆》等论文数十篇,著作有《中国近代史》(合作,1977年)、《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主编)、《近代中国民族关系史》(主编)等。 图书目录第一编 近代新疆的几个中俄不平等条约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西北边界和沙俄的侵蚀扩张 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和《中俄塔尔巴哈台赔偿条约》 (一)鸦片战争后沙俄加紧武装蚕食中国西北边疆 (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三)《中俄塔尔巴哈台赔偿条约》 三、《中俄北京条约》有关西部疆界的不平等条款 (一)《中俄北京条约》关于西部“划界”条款的产生 (二)勘分西界的中俄塔城谈判和俄方片面中断会谈 四、《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及有关的三个勘界子约 (一)塔城谈判中断后沙俄向中国西北边疆的入侵挑衅活动 (二)塔城谈判的恢复和再次被中断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四)《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三个子约和沙俄在实地勘界中的侵占活动 五、《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专条,几个据此订立的勘界议定书 (一)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二)收回伊犁的第一次中俄谈判,崇厚擅订《交收伊犁条约》 (三)收回伊犁的第二次中俄谈判,《中俄伊犁条约》(《改订条约》)的签订 (四)《中俄伊犁条约》的严重恶果 六、《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和俄、英私分中国帕米尔 (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开始入侵中国帕米尔地区 (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沙俄割占中国帕米尔北部地区 (三)沙俄违约武装侵占中国帕米尔地区 (四)中俄关于帕米尔的划界谈判和俄、英私分中国帕米尔地区 第二编 同光年间的新疆危机 一、近代新疆的第一次危机 (一)分裂割据、混战动乱局面的出现 (二)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 (三)英、俄争夺阿古柏,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二、清政府内部弃复新疆的争论 (一)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 (二)李鸿章主张停兵移饷、捐弃新疆 (三)左宗棠力主规复新疆,海、塞并重 (四)清廷的决断 三、清政府规复新疆 (一)左宗棠筹办西征 (二)清军讨伐阿古柏,清政府内部弃取南疆之争 (三)收回伊犁之争,伊犁的收回 第三编 从辛亥革命到和平解放的新疆 图书书摘四、建立牌、博:第六条规定,自此条约换约之日起,二百四十天后,两国立界大臣,在边界会齐,“按照议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 五、增添交涉机构:第九条规定,勘定边界之后,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地区,如遇有需相互往来的事件,则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与托木斯克省总督和谢米巴拉丁斯克州总督之间进行联系。 至此,持续三年之久的中俄西疆“划界”塔城谈判以清朝政府被迫屈服、沙俄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而告终。根据《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所规定的从沙宾达巴哈起到葱岭止的中俄西段边界走向,沙俄割占了中国四十四万平方公里领土,远远超出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关于西部边界的原则规定,多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中俄北京条约》的原则规定相对照来看: 第一,关于边界走向。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第一条规定:“自沙宾达巴哈界牌起,先往西,后往南,顺萨彦山岭,至唐努鄂拉达巴哈西边末处,转往西南,顺塞留格木山岭,至奎屯鄂拉,即往西行,顺大阿勒台山岭,至斋桑淖尔北面之海留图两河中间之山,转往西南,顺此山直至斋桑淖尔北边之察奇勒莫斯鄂拉;即转往东南,沿淖尔,顺喀喇额尔齐斯河岸,至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为界。此间分别两国交界,即以水流为凭:向东、向南水流之处,为中国地;向西、向北水流之处,为俄国地”。这是自沙宾达巴哈至斋桑湖的边界走向。 根据这一条规定,原自沙宾达巴哈过阿穆哈河和察罕米哈尔河汇流处,经阿勒坦河与哈屯河汇流处到铿格尔图喇的中俄边界线,被向东南推移至萨彦山、唐努山、奎屯山到斋桑泊一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