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代黄宾虹青城坐雨图轴 |
释义 | 《青城坐雨图轴》该图轴是画家黄宾虹在1933年居游四川时所作,此图与其它水墨恣肆的“雨山图”相较,着墨并不多。但确乎“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花青融入淡墨写雨雾水气,气息清新似能溢出画面。而他的途径和方法仍是古人也曾体验和表达过的“雨淋墙头月移壁”。 作品名称:近代黄宾虹青城坐雨图轴 作品别名:青城坐雨图轴 创作年代:近现代 作者:黄宾虹 级别:一级 尺寸:长86.5cm,宽44.5cm 来源:黄宾虹家属捐赠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作品介绍纸本设色 题:青城山中坐雨,林峦杳霭,得图而归。宾虹。 钤白文方印:宾虹、朱文长方印:冰上鸿飞馆、朱文方印:浙江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1933年,居游四川时,黄宾虹有这样一首诗写其心得:“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烟峦浮动姿盤礴,图画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缣楮无真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是谓古人如唐人手迹如吉光片羽难得一见,况古人的“烟峦浮动”亦自“解衣盤礴”中来,黄宾虹需要自己的“解衣盤礴”体验,需要向自然索取“粉本”,而他的途径和方法仍是古人也曾体验和表达过的“雨淋墙头月移壁”。“月移壁”即是以“夜山图”来表现“层叠深厚”与“通体皆虚”;“雨淋墙头”,在黄宾虹则是将以“雨山图”来表现水墨淋漓与元气蒸腾。在黄宾虹看来,这也是五代、北宋间的一脉传统:“米氏父子笔墨纯从董北苑来,唯不能袭其形貌,故成大家。北苑喜作云中山顶,米氏化云烟为雨中山水,然大米雨景多钩云法,小米以墨渲染,积成滃郁之气,差有不同,可以想见古人不肯拘守矩镬,徒夸貌似为也。”黄宾虹似乎是从米家父子用“雨山图”来承绪、变化董源墨法的典故中找到了自己画“雨山图”的历史逻辑,这应该也是一种“参活禅”吧。 黄宾虹游雁荡时写有日记,从5月14日至6月3日仅十七天遇三日雨,同游蒋叔南诗《偕黄宾虹冒雨游二灵》中有:“先生擅有淋漓笔,多少烟峦带雨收,”可知“夜山”、“雨山”是黄宾虹同时共进的画题。 居游四川时,还有一个“青城坐雨”的经历:游青城山遇雨,路人皆夺路急避,唯黄宾虹继续前行并挑得一岩石“坐雨观景”。得归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待披衣起,便有《青城烟雨图册》成。致朋友信中述及:“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此亦当是《青城坐雨图》的诠释。此图几乎纯然写生,与其它水墨恣肆的“雨山图”相较,着墨并不多。但确乎“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花青融入淡墨写雨雾水气,气息清新似能溢出画面。也有诗记录此经历:“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令人感慨的是,为寻证米家“落茄点”与大自然的雨点之间是怎样的一种依据关系,不惜以七十高龄一任大雨浇头,就是为了能获得激发于自然生命的创作激情——“画意浓”,获得新的理法元素——米氏父子也未能尽知的“万千重”,当然,最有价值的还是又一次深切难忘的生命体验——“乾坤大”,这应该是黄宾虹自己最珍视的。 作者介绍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 著有《古画微》、《黄宾虹纪游画册》、《画法要旨》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