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荣东 |
释义 | 晋荣东,1971年3月生,男。1989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哲学,后留校任教于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至今。1998年8月任讲师,2000年8月任副教授,2006年12月任教授。2003年入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08年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学委员会委员,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逻辑哲学方向)。 详细信息晋荣东,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先后赴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进行访学和交流。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08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现兼任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暨秘书长。 主要从事逻辑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出版著作4部(含合著),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 科研成果先后获上海市第六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二等奖。 主讲课程有《形式逻辑》、《逻辑导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和《中国逻辑史》等。 长期从事MBA、MPA等入学考试的逻辑考前辅导。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副主任委员。 上海逻辑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课程:逻辑导论(哲学)、逻辑导论(通识)、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 研究生课程:非形式逻辑及其哲学意蕴、辩证逻辑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与逻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主要科研课题非形式逻辑及其哲学意蕴研究,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NCET-05-0426)。 当代逻辑若干转向的哲学审视,上海市2007年度社科规划课题(2007BZX002)。 逻辑、理性与社会——中国现代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2007年度曙光计划项目(07SG31)。 主要学术交流2000年5-8月,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访问学者。先后参加博士讨论班《科学论》、以“迈向第三个千僖年的哲学”为主题的北欧哲学会议,并作题为“Ricke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的学术报告。 2001年10月20-22日,参加中国逻辑史2001年学术研讨会(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提交论文“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并作大会发言。 2004年5月28日-6月1日,参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精品课建设高级研讨会”(清华大学),作题为“逻辑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的大会发言。 2004年7月17-19日,参加“罗蒂、实用主义和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提交论文“先秦哲学‘辩无胜'和‘辩有胜'之争的真理观意义”。 2004年10月27-31日 ,参加“中国城市知识分子诸相”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提交论文“都市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的培育——以李大钊在1919年前的实践与思考为例”并作专题报告。 2005年11月6-8日,参加全国辩证逻辑学术研讨会(广西师范大学),提交论文“Dialectic:辩证逻辑的新形态”并作大会发言。 2007年8月5-8日,参加中国逻辑史第十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南开大学),提交论文“从句子的观念看中国先秦不存在三段论逻辑”。 2008年3月29-30日,参加全国第四次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提交论文“当代逻辑若干转向的哲学审视”。 2009年4月11-12日,参加全国第五次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提交论文“论逻辑的经验性与先验性”。 2009年4月25-26日,参加“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学术研讨会(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提交论文“四柱命理的逻辑重建”。 2009年6月19-20日,参加“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提交论文“《墨经》论‘三物’与‘效’:三段论理论?” 成就及荣誉科研获奖《李大钊哲学研究》,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2002。 《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2006。 “30年来中国逻辑的成就、问题与出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8。 教学获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完成“哲学素质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课题),2001。 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参与编写的《逻辑学导论》),2003 。 上海市育才奖,2004。 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2005。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6。 华东师范大学优秀任课教师奖,2007。 学术成果专著《李大钊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法不容情:法家思想的演变》,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系《功不可没的法家思想》(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的第二版。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与陈卫平合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教材《逻辑学导论》(彭漪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撰写第十章“非形式的逻辑:论证与论辩”。 主要论文逻辑 “逻辑的经验性与先验性”,《华东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 “论证研究的理性观维度:以非形式逻辑为例”,《逻辑·思维·语言——上海逻辑30年》,学林出版社,2008年。 “30年来中国逻辑的成就、问题与出路”,《当代中国:道路、经验、前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现代逻辑的理性观及其知识论根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从情境理性看现代逻辑的论证理论及其转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2期, “协商民主与论辩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概念的双重作用’与逻辑理论的证成”,《华东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Dialectic:辩证逻辑的新形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7日。 “论非形式逻辑的现代性特征”,《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化及其问题”,《华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及其逻辑特性”,《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论现代逻辑的规范性及其问题”,《华东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论辩证思维方法的主体间性向度”,《华东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社会的民主化呼唤逻辑教学的改革”,《社会科学报》,2000年2月3日。 “冯契科学逻辑思想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3期。 中国古代哲学 “从句子的观念看先秦时期不存在三段论逻辑”,《哲学与宗教》,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本体与诠释——贺成中英先生70寿诞论文专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华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华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习性之争与孟子的理想人格”(与丁祯彦合著),韩国孟子学会《孟子研究》第二辑,1999。 “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文史哲》,1997年第2期。 “论荀子的力命哲学”,《江淮论坛》,1994年第4期。 中国近代哲学 “人道的历史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城市的公共领域与政治文化的培育——李大钊在1919年前的实践与思考”,《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略论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与理论根据”,《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由问题的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试论新时期群众观点的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培养个性化人格的理论基础”,《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李凯尔特与梁启超史学理论的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李凯尔特与李大钊的历史哲学”,《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Ricke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Bergen: Senter for vitskapsteori‚ Universitetet i Bergen‚ Norway‚ 2000. “论李大钊对社会历史领域中心物之辩的回答”,《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公意与自由的认可”,《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 “历史规律的观念如何可能”,《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李大钊论历史规律的辩证本性”,《华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与丁祯彦合著),《华东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