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宁郑和纪念馆
释义

晋宁郑和纪念馆是中国名人纪念馆。位于云南省滇池西南岸晋宁县昆阳镇郑和故里月山的郑和公园内。

简介

晋宁郑和纪念馆是中国名人纪念馆。位于云南省滇池西南岸晋宁县昆阳镇郑和故里月山的郑和公园内。 1983年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 580周年时筹建,1984年6月正式开放。纪念馆共6间展室,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复制品、拓片等向观众介绍郑和 7次航海的壮举。该馆还陈列了《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部分道具,船模、服饰、兵器等。郑和公园内还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郑和之父“马哈只墓”,郑和第1次出使西洋前为父亲立的“故马公墓志铭”碑,郑和塑像、三宝楼、郑和纪念亭等纪念性的史迹和遗存。

郑和展厅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率船200多只,人员达两万七千多人,主要航线多达40多条,总计航程16万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郑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无疑在人类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其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是元初杰出的政治家,死后被封为“咸阳王”。其子孙因长期与汉族共处,改从汉俗,定为马姓,郑和本姓马,就来源于此。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并深受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其长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登位后,建文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削藩。朱棣不甘,于是先发制人,起兵发难并夺得帝位。郑和在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于永乐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御笔赐姓“郑”,从此马和改名为郑和。明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因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三帝,敕封郑和为三保太监,此后三保太监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明永乐年间,经济繁荣富庶,在对外关系上,明成祖朱棣锐意进取,重点实行开放政策,自登基后第三个月起,就派遣使者四处活动。郑和从永乐元年起,就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航海活动,访问暹罗、日本等比较近的国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航海与造船知识。在出访日本过程中,郑和还促成明朝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敦促日本肃剿中国沿海倭寇,显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决定派遣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学识渊博,熟知兵法,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国各地区的情况,并了解航海,具有外交才能,因此成为下西洋统帅的不二人选。明宣德六年(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郑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队所到地方最多,范围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宣德八年(1433年),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操劳过度病逝。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于海上。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 郑和出生在云南,走向了世界。郑和故乡晋宁县,迎面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当年,郑和从这里走出了云南,最终创下七下西洋的辉煌业绩。今天,当揭开600年前的尘封往事,这位“海上巨人”成长的足迹,又浮现在烟波浩渺的滇池边……

古代滇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晋宁,孕育了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长期以来,郑和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明史·郑和传》只有“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30余字。

1918年,清廷经济特科全国状元袁嘉谷先生,在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月山西坡发现了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并考据了明朝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碑文,随后,袁嘉谷先生写了《昆阳马哈只碑跛》等文,证实马哈只是昆阳的回族马氏,娶妻温氏,生子马文铭、马和。马和自幼有才志,事天子赐姓郑,任内宫监太监。 “是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解开了郑和的身世之谜。”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会长高发元告诉记者。

1983年初,北京民族文化宫又发现了一份《郑氏家谱首序》 ,该序表明,郑和祖籍西域,远祖是随成吉思汗来到云南的。郑和出生在晋宁县昆阳镇月山西坡。郑和的哥哥马文铭曾过继给郑和一个儿子,取名郑恩来。其后裔分布在云南、江苏、泰国等地。 位于滇池岸边的晋宁,是古代滇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的国都就在这里;晋宁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支脉。晋宁,不仅显现过云南古代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还孕育了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给世界航海史留下了伟大的一页,也给今天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和遗憾。比如,郑和出生的确切时间,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云南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在此交融。郑和的家乡晋宁,位于五百里滇池岸边,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重镇,产生过一批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从小就在孕育了古滇文化的滇池边长大。宽阔的滇池水面激发了郑和的航海梦,良好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郑和的探索精神。”关于郑和的成长经历,郑和十八世孙郑云良用极具诗意的话语向记者作了介绍。 郑和13岁以前的历史几乎没有文字记载。郑云良告诉记者,童年生活一定对他成年后的行为、思想走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五百里滇池,早在600多年前,就是云南内河航运最大的航道,不仅为他提供了理想的爱船习水场所,而且对他航海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郑云良搜集到许多郑和童年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如乘坐木盆学划船,滇池湖畔潜入水底捉鱼虾,动手造帆船,滇池游泳救同伴,一片孝心挖井水,独自乘船到省城,等等。郑和经常到滇池看渔家打鱼造船和运石运粮。稍大后,他就学会了游泳、划船。可以说,烟波浩渺的滇池是他的第一个“海洋”。

“郑和从小喜欢三件事,那就是读书习武、听讲故事、游泳造船。”郑云良考证说,郑和从小就做过小木船,到滇池湖畔漂船比赛。稍懂事后,就总缠着祖父和父亲,听他们讲述漂洋过海到遥远的麦加圣地朝圣的故事,讲述昆阳灿烂的历史文化。祖辈们巨大的勇气、开放的胸襟和昆阳浓厚的历史文化,使郑和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郑和公园

驻足郑和故里的郑和公园,我们由衷感到,晋宁人把郑和当成自己的儿子,是因为郑和给他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晋宁,人们把郑和当成自己的优秀儿子,十分敬仰他、怀念他,郑和的名字在此比比皆是,如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郑和故居、郑和路、郑和碑林、郑和车队,还有三宝楼等等。记者登上月山上的郑和公园,只见青松古柏丛中,一尊白色花岗石郑和巨幅雕像,面对浩瀚的滇池傲然而立。雕像周围的平地上,摆成水波纹状的地砖,象征着郑和船队在波澜壮阔的海洋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郑和雕像后面左侧,建有一座“三宝楼”,形状恰似一艘巨型郑和宝船,一层船头翘首向前,二、三层琉璃瓦制顶,雕龙画凤,四周汉白玉栏上的浮雕是根据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珍禽异兽及郑和出国时带去的瓷器、丝绸等精心设计的。楼上匾额上书写着“海上巨人”四个金字,金字下面,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据当地官员介绍,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晋宁县政府正在对郑和公园进行改扩建。

芭蕉树簇拥着的“郑和纪念馆”,红檐碧瓦,画栋雕梁,馆内展示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有郑和半身青铜像,其背面是反映郑和率船队扬帆远航的巨幅油画,以及图片、文献、模型、图表、实物等,再现了郑和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情景。

“纪念郑和是为了弘扬他的伟大精神。”晋宁县县委书记雄瑞丽告诉记者,郑和是他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他们通过与海内外客商合作,打以郑和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牌,把晋宁变成了滇中旅游的一大亮点,旅游界形成了“不到晋宁,枉到昆明”之说。去年,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54.5万元。全县实现了生产总值19.76亿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7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09元,分别增长5.6%和8.2%。 告别月山,细品郑和公园中那副楹联:“月山如画原是伟人梓里,滇池似镜曾照烈士丹心”,让人心生感慨。郑和开创了世界洲际航海的先河,既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也把域外的文明引进中国。在郑和之前,疆土的观念仅限于陆地。郑和七下西洋,是对这种观念的突破,万里海疆对国防安全、民族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海上巨人”历尽艰辛创造的郑和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郑和下西洋史探

作者:杨槱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简介杨槱院士从小热爱船舶海洋,尤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业绩十分景仰。本书就是积几十年来的潜心研究后新编的一本小册子,欲以较小的篇幅使读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出使任务、使团和船队的组成、七下西洋的航程、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教训等作了一些简明的评述。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为一本科技史话的力作。

下西洋展厅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技术和装备

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 ,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发现美洲论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