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南威风锣鼓 |
释义 | 晋南威风锣鼓产生于农耕时期,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打击乐表演艺术。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威风锣鼓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威风锣鼓形成年代不详,普及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初期。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历史发展晋南威风锣鼓晋南威风锣鼓产生于农耕时期,威风锣鼓具体形成年代不详,普及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初期。 威风锣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八面威风”。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88年以来,经过发掘整理,改革创新,演出阵容日趋庞大,少则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威风锣鼓队一般由炮队、门旗、龙旗、乐队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锣花、铙花、钹花、槌花及整体队列造形等。并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种表演流派。 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打击乐表演艺术。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威风锣鼓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表演形式晋南威风锣鼓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经"或锣鼓单子。县内威风锣鼓曲牌丰富,据1980年调查记谱有37种;1990年12月调查记谱有44种。 主要曲牌有风搅雪、四马投唐、五马破曹、小插花、鹞子翻身、小秦王乱点兵、厦坡里滚核桃、老官磨牙、翻江倒海、暗三蛋、十样景、珍珠倒卷帘、二仙盘道、狮子滚绣球、金山川、川道、王长一枝、安合、二十八家、争上游、满堂红、延锦花、五点子、七点子等。同名曲牌,因流行区域有别,敲法各异。如"十样景"有6种之多,"风搅雪"有4种之多。 代表人物晋南威风锣鼓传承数千年的晋南威风锣鼓,曾参加过国家级大型演出和国际性展演。其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为这项事业忙碌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的著作《威风锣鼓的发展》出版了。打开这本厚重的书,威风锣鼓表演现场那宏大的场景、威武的阵容、火热的激情、壮美的弦律,仿佛真实地呈现在眼前,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荡气回肠般的情感震撼。在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农村一些锣鼓队已经开始筹划和排练。王振湖作为这项民间文艺活动的代表性传承人,马不停蹄地了解各队的训练编排状况,一边同教练研究探讨新方案,一边给队员们作示范,忙得不可开交。 多年来,王振湖坚持著述,突出写锣鼓。根据锣鼓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也特别重视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每到一地,他还十分注重查看碑文,有必要时就抄录下来。他还爱钻图书馆,查看资料,博览群书,在隆冬的冰雪路上,骑自行车不知摔了多少跤,他都不在乎。 人物简介张勇,男,1978年4月29日出生,汉族,1992年临汾市鼓乐艺术学校专业学习威风锣鼓,1994年临汾市鼓乐艺术团首席鼓手,之后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威风锣鼓的创作、编排。2005年参演的《黄河雄风》一举夺得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创建了从事威风锣鼓挖掘、整理、编排、创作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临汾市尧都区舞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应洛斯拉格斯大学的邀请赴南美洲智利进行“中国鼓”的教学。从而使“威风锣鼓”第一次传播到了国外。 中国打击乐学会 会员 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 常务理事 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临汾分会 主席 山西省锣鼓杰出人物 CCTV-2《财富故事会》栏目人物 新华社《资本故事》栏目人物 艺术特色威风锣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八面威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88年以来,经过发掘整理,改革创新,演出阵容日趋庞大,少则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威风锣鼓队一般由炮队、门旗、龙旗、乐队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锣花、铙花、钹花、槌花及整体队列造形等。并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种表演流派。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经"或锣鼓单子。县内威风锣鼓曲牌丰富,据1980年调查记谱有37种;1990年12月调查记谱有44种。主要曲牌有风搅雪、四马投唐、五马破曹、小插花、鹞子翻身、小秦王乱点兵、厦坡里滚核桃、老官磨牙、翻江倒海、暗三蛋、十样景、珍珠倒卷帘、二仙盘道、狮子滚绣球、金山川、川道、王长一枝、安合、二十八家、争上游、满堂红、延锦花、五点子、七点子等。同名曲牌,因流行区域有别,敲法各异。如"十样景"有6种之多,"风搅雪"有4种之多。 表演特色威风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唐太宗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传承意义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