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陵(常州)樟村陆氏宗祠 |
释义 | 樟村陆氏宗祠位于常州丁堰镇常丰村委,建于清同治年间,原有二进建筑,第二进后被毁,仅剩祠基。自去年的陆氏宗祠被公布为常州第四批文保单位后,全体族人决心修复被毁的第二进祠屋。在常州文管会等单位的支持下,陆氏族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全部宗祠整修一新,“修旧如旧”,恢复了原貌。 晋陵樟村陆氏宗祠由来樟村陆氏宗祠在建筑格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和一个阔绰的院落。修复后的樟村陆氏宗祠,保存了较多的古旧物件。门楼上“陆氏宗祠”四块阳文砖雕,乃是前清旧物,几近完好;其余门磴、阶沿、石础、梁柱亦大多是旧祠原物;长窗短槅虽是后来配齐,但也是古色古香,与祠屋格调相协。 “仙游留鹤迹,人杰聚星精。”南宋初年,曾任常州晋陵县知县的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以“参知政事”致仕,回到了他早年占籍卜居之地——位于常州东郊的名胜“剑井”近旁的一个村落,安度晚年。“剑井”原是葛仙翁驻鹤之地,这口井中有时会冲出“亘天如虹”的白气,预示着将会有常州籍人士入阁拜相或者应试夺魁,时人称为“秀异所钟”。此处樟树丛杂,望之如山中幽谷,陆元光因此而以“樟村” 为之命名。 樟村得名距今已有900年,陆元光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族众数千。樟村陆氏宗祠的初建年代已无从稽考。但老人们记得祠堂院中曾有一棵参天古银杏,四五人才能合抱,十几里外就能遥遥望见,估计树龄在数百甚至上千年。可惜此树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十九世纪,陆氏宗祠曾毁于咸丰战乱,至同治年间,族人捐资重建。百余年后,祠屋墙残垣断,几近倾塌。公元2004年,族人再度重修宗祠,恢复旧观。 修复后的樟村陆氏宗祠,保存了较多的古旧物件。门楼上“陆氏宗祠”四块阳文砖雕,乃是前清旧物,几近完好;其余门磴、阶沿、石础、梁柱亦大多是旧祠原物;长窗短槅虽是后来配齐,但也是古色古香,与祠屋格调相协。樟村陆氏宗祠在建筑格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和一个阔绰的院落。 樟村陆氏数百年来书香不断,代有闻人。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即出自该族。祠堂院中有一块立于民国初年的石碑,记载了樟村陆氏的一支从晚清起顺应时代,追求进步,探寻科教兴国之路的曲折历程。此后的百十年间,这个家族的后代们在铁路、桥梁、水利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其中,陆祖荫先生是新中国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陆帼一女士则是杰出的农学园艺专家。 晋陵樟村陆氏宗谱为现在存世最为完整的陆氏宗谱之一,为晋陵樟村陆氏宗祠后人陆林深、陆岩、陆凤岐、陆晋道等人在2004年重修完成的. 因为重修家谱的人拆烂污,所以我只找到黑白的照片,樟村陆氏宗祠本来是很漂亮的。 晋陵樟村陆氏先祖陆元光与苏东坡904年前,公元1101年6月,时任常州晋陵县县令的陆元光听说苏东坡要来常州,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高兴,他对东坡早就仰慕之极。15日那天,东坡一家乘船自仪征回常州,时天酷热,东坡“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舱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见此情景,既感动,又惭愧地说:“莫看煞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这时的东坡,非朝廷大员,只是一介寻常百姓,垂垂老人。然而,天地自有人心在,因为他的文章,他的风采,他的仙骨神貌,早已在民间深入人心。常州人对东坡的爱慕是发自内心的。 作为晋陵地方行政长官的陆元光,没有必要作官场迎迓的刻意安排,摆脱了封建等级礼仪禁忌的束缚,他比东坡年龄小许多,他是怀着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来迎接东坡的,他又是以当地“父母官”的身份,企盼着尽可能给东坡多一些关照和方便。 东坡到常州后,病情似乎有好转,还玩赏书法印章,和常州一些文人朋友谈诗论词,一些人也把自己的诗文送给东坡看。陆元光作了一首《蝉》的诗向东坡请教: 绿荫深处汝行藏,风露从来是稻梁。 莫倚高枝纵繁响,也须回头看螳螂。 陆元光这首诗以蝉比喻东坡,只会拼命地鸣叫却不知道防范身后的螳螂,带有讥喻东坡的意味,也表露对东坡屡遭打击遭遇的惋惜。苏东坡是豁达之人,看后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十分赞赏,并且抄写多张送人。 这段时间,来看望东坡的常州士民实在太多,家人婉谢不过,只得让人在小窗前看一眼,钱世雄蒸“和饮子”来,按东坡立下的规矩,赠物一律不收,当知是世雄送来,破例收下并解释“诸亲知所饷,无一留者,独拜蒸作之馈,望止此而已。” 陆元光很快成了东坡的忘年交。《梁溪漫志》记:“东坡止于毗陵顾塘桥孙氏之馆,气寖上逆,不能卧,时晋陵邑大夫陆元光,获侍疾卧内,辍所御嬾板以献……”这里的“获侍疾卧内”并不是因为东坡的官位有多高而决定陆元光不够这个级别伺侯在他病房里,而是东坡不愿找人麻烦,而立的规矩,只有东坡和家人认可的知心朋友才会让他守候在身边。可见陆元光以县令的身份和与东坡的友谊成了东坡最亲近的人。这时的东坡气上逆不能平躺,陆元光见此情形,想起自己有一块“嬾板”是否拿来试试,也许东坡躺着会好过一些。《梁溪漫志》接着是这样记载的:“纵横三尺,偃直以受背,公殊以为便,竟据是板而终。”东坡躺在这嬾板上,觉得特别好受,最后是躺在这嬾板上与世长辞的。 何谓“嬾(lǎn)板”?清人有人考证“嬾板,即古之交床也。”现代也有人考证:“嬾板,床榻所施之靠背。”而所谓“交床”,实际上就是可以折叠的坐具,以后发展变化为一种折叠躺椅。随着时间的流逝,今人已不知其本来的形状。 但是,历史学家真实地记录了陆元光向东坡赠送“嬾板”的这段千古佳话,真实地记录下陆元光之子是如何珍视这块“嬾板”,请人在这嬾板上刻上铭文,以表达对东坡先生的崇仰之情。“东坡嬾板”成为一个历史专用名词。《梁溪漫志》记载:……后陆之子以属苍梧太守胡德辉为之铭:“参殁易箦,由殪结缨,毙而得正,匪死实生,堂堂东坡,斯文栋梁,以正就木,犹不忍僵,昔我邑长,君先大夫,侍闻梦奠,启手举扶,木君戚施,匪屏匪几,诒万子孙,母曰不祥之器。”常州人,在广西苍梧任太守的胡德辉受陆元光的儿子嘱托写下的这66字铭文刻在了嬾板上,也刻在了陆氏子孙的心上。嬾板可以不知所踪,不知所形,而这铭文却随着时空岁月百年千年的变迁,越加清晰,越加留恋。令人欣喜的是,作为陆元光三十二世孙,我和苏东坡三十二世孙苏慎邂逅,才知道陆元光后来的去向,谈起九百多年前两位祖先的“一家亲”,真“殆有前缘”之概。人们常说人生“他乡遇故知”为一喜,世界上有分别了九百余年“他乡遇故知”的么? 我们在《咸淳毗陵志》查到:陆元光祖籍绍兴,为南宋诗人陆游叔爷辈,元符六年(1098年)6月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0月任晋陵令。东坡终老常州时刚巧在任上。还查到陆元光写的《剑井记》。又在《晋陵樟村陆氏宗谱》上查到:陆元光离任后“扈驾临安,不果还汴”,因为金兵已经占领了开封,他有家难回,决定在南方定居,由于他曾经写过一篇《剑井记》,喜欢剑井这地方的风土人情,“遂籍于郡之城东十五里剑井寺后名曰樟村居焉……”剑井寺原在大明厂内,樟村在北面一二里,即今天的丁堰镇樟村。原来,陆元光宦海沉浮,最后也落脚在常州。《晋陵樟村陆氏宗谱》记录了陆元光作樟村陆氏始迁祖,以及他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近千年来的点点滴滴,这不得不使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惊叹生命的神奇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历史必将继续,佳话仍将讲述,祖先执著的精神,前人清真的人格,那种人间的浩然正气,人世的真挚友情,不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 晋陵樟村陆氏先祖陆元光与吕洞宾陆元光《回仙录》云:“吴兴之东林沈东老,能酿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号回道人,长揖于门曰:‘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实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也。公见其气骨秀伟,跫然起迎,徐观其碧眼有光,与之语,其声清圆,于古今治乱,《老庄》浮图氏之理,无所不通,知其非尘埃中人也,因出酒器十数于席间曰:‘闻道人善饮,欲以鼎先为寿,如何?’回公曰;‘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请戒侍人次第速斟,当为公自小至大以饮之。’笑曰:‘有如顾恺之食蔗,渐入佳境也。’又约周而复始,常易器满斟于前,笑曰:‘所谓尊中酒不空也。’回公兴至,即举杯浮白。常命东老鼓琴,回乃浩歌以和之。又尝围棋以相娱,止奕数子,辄拂去,笑曰:‘只恐棋终烂斧柯。’回公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了无醉色。是夕,月微明,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侍人秉扇殴拂,偶灭一烛,回公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于远壁,须臾蚊蚋尽栖壁间,而所饮之地洒然。东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驱蚊之法。回公曰:‘且饮,小术何足道哉!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东老因叩长生轻举之术,回公曰:‘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往,则神生于彼矣。’东老摄衣起谢,有以喻之。回公曰:‘此古今人所谓第一最上极则处也。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东老颔而悟之。饮将达旦,则瓮中所酿,止留糟粕而无余沥矣。回公曰:‘久不游浙中,今已为公而来,当留诗以赠;然吾不学世人用笔书。’乃就擘席上榴皮画字,题于庵壁,其色微黄,而渐加黑,故其言有回仙人《题赠东老诗》:‘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凡三十六字。已而告别,东老启关送之,天渐明矣,握手并行,笑约异时之集,至舍西石桥,回公先度,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后四年中秋之吉,东老微恙,乃属其族人而告之曰:‘回公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尝谓予曰: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当化去。予意明年,今乃熙宁之五年也,子偕又适在京师干荐,回公之言,其在今日乎!’及期捐馆,凡回公所言,无有不验。” 樟村才女陆小曼与徐志摩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曾留学美国西点军校、时就职于北平警察局的王赓为婿。小曼生性活泼,其夫则严谨有度,不苟言笑。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相爱,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极度空虚之际。后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父亲,断了经济后援,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去。1931年11月 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的遇难敲醒了陆小曼的灵魂。她戒了烟瘾,青灯守节,闭门思过,并潜心编成《徐志摩全集》,其中的跋《编就遗文答君心》,可看出其悔恨之情。 陆氏家族源远流长陆姓是江南大姓,在常州陆姓是常见姓。早在三国时,东吴孙氏政权能在江东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了吴中“顾陆张朱”四大家族的支持。其中吴中人、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父子祖孙三世拥戴东吴政权历80年,盛而不衰,陆逊被封为华亭侯。陆姓在常州地区生息滋繁已有2000年之久了,目前全市有陆姓人口3 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 67%,列第14位。全国现有陆姓人口372万,占当代人口的0 31%,排列第70位,可见常州陆姓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 陆氏主源有三:一出自古帝颛顼之后陆终氏封于陆乡(山东乐陵县),子孙以封地为姓,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二出自战国时齐宣王封幼子田通于陆,子孙以陆为姓;三是他族改陆姓,如西周时允姓戎人建陆浑国,国灭后子孙改为陆姓,北魏时鲜卑人、广西古骆越人等改陆姓。 常州早在汉代就有陆姓。据《武阳合志》记载,汉代有陆,字仲芳,操履清正,精于易学、星律、地舆。郡守请他出任主簿,“仅旬日遂谢病隐居,以典籍自娱,公车再征,皆以疾辞”。陆至今已有2000余年之久。西汉时任吴县令的陆烈(田通五世孙),卒后葬吴郡胥屏亭。子孙入籍吴中,后世衍为江南巨族,吴地一直是陆氏繁衍发展中心。吴中陆氏出过许多名人,如陆康、陆翊、陆逊、陆龟蒙等,其中有多支陆氏迁入常州。现择数支陆氏迁常始末介绍如下: 《毗陵樟树陆氏宗谱》18卷1920年继述堂藏版据《毗陵陆氏宗谱》(善庆堂藏版)载,此族为吴郡陆氏之后,先祖可追溯到唐代名臣陆贽。陆贽第十八世孙茂一,在南宋末由浙江平湖迁居武进新塘乡雅步,即今武进雪堰镇下浦。其五子中,长子盛一迁居溧阳陶庄。次子盛二随父居雅步。后世中友祉迁居上店陆庄(今属马杭)、郡城白云湾、古塘尖(今城区小营前)、青果巷等地。三子盛三居武进雪堰太湖之滨。后世多以捕鱼为生。四子盛四迁陆庄,其后世中又迁郡城古村、西瀛里、岑村、戴庄等地。五子盛五远迁顺天北通州(今北京通县)。 另据《毗陵樟村陆氏宗谱》(继述堂藏版)载,此族陆姓也出自吴郡陆氏。迁常一世祖陆元光,号心水,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授常州晋陵令。《梁溪漫志》卷四《东坡板》载:“东坡止于毗陵顾塘桥孙氏之馆,气寝上逆不能卧,时晋陵邑大夫陆元光,获侍疾卧内,辍所御板以献,纵横三尺植,以受背,公殊以为便,竟据是板而终。”陆元光在任上“有德政,清廉惠民,解任日士民恳留,遂籍于郡东十五里剑井寺,后名曰樟村,是为樟村始祖。”其地即今丁堰乡樟村。此支陆姓迁常已近900年,后世子孙已衍至三十四世,现该地及周围有陆姓350余户,1000余人,成为常州地区陆姓大族,常州历史上许多陆姓名人出于该族。从樟村迁居各地的支派主要有:郡城麻巷支、东直厢支;居于乡间的有漕庄支、杨木桥支、马家河支、上庄支、邱巷支、黄母墩支、梁家桥支、刘塘支、潘巷支、坝东村支、姚罗湾支、北园村支、大圩陆家塘支、渡船村支、夹城里支、半里路村支、三河口支、船上陆家塘支等。 另有“武进怀忠堂陆氏”,其族谱记述先世为西汉吴县令陆烈,世居吴地。第二十二世孙陆骏,东汉末太学博士,因避袁术,隐居吴郡华亭。第四十一世陆贽,唐贞元八年拜为相,贞元十一年被贬为忠州别驾,卒于任所。顺宗悯其忠,御笔书屏曰“忠孝陆贽”,忠州建祠祀之,祠名“怀忠堂”,故陆氏宗祠堂号“怀忠堂”。六十一世陆颛,元末避张士诚之乱,自松江府华亭县徙居常州城南永昌里,即今武进礼嘉陆庄里。今常州城内东直街、青果巷,礼嘉陆庄、前下庄、后下庄、夹墅里、沟东村、芦庄、上路村、月家湾、抱老母鸡村、高树下、礼嘉东街、洋堰头村以及戴溪、政平、前黄、庙桥等地陆姓皆出于此族。 历史上,常州陆姓入仕为官者众多,洁己爱民之士亦多。陆简,字廉伯,武进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陆南阳,字伯明,明武进人,为唐荆川学生,隆庆年间贡生,授湖北善化知县,在任多有政绩,“织毫无所,赎典悉用积谷,又捐俸以济诸生贫寒者。又捐俸修筑邑之南堤,以防水患,邑人称陆公堤。”他为政清廉,曾声称不带善化县寸丝尺麻离任。《康熙常州府志》记其归乡事:“扁舟东下,过洞庭,飓风大作,舟人皆惧,南阳徐曰:昔吾与神约,必不携善化寸缕还,吾不食言,神讵忘之,须叟风止”。回到常州老家,“解囊不得一钱,授徒自给”。这位陆县令既安贫,又乐观风趣,值得后人敬慕。他的儿子陆完学,字汝成,万历年间进士,也是一位铮铮铁骨、不畏权势之士。他在福建任藩台时,各地许多官员为媚谄权倾天下的魏忠贤,为其建生祠,独陆完学不理会。有魏奸*人潘某说他是“东林健足”,声言告状,轻则丢官,重则杀头,他全然不动。后魏奸败,陆完学升浙江巡抚,修筑海堤百里,士民安居,今堤尚存,终官兵部尚书;无独有偶,陆完学族人陆卿正,天启进士,授真定知县,他的上司一日五次来檄文,命他赶快为魏忠贤建生祠,“卿正不为动,忠贤败,升福建兴泉道”,时有贫民数万人沦为海寇,当地官员欲用兵围歼,他力主招抚,并冒险与首领谈判,力劝归正。他说“事不避难,臣职也”。在他的努力下,“寇氛遂息”。陆尔奎(1862—1935),雪堰雅浦人,光绪十七年举人,任教于北洋学堂、南洋公学等。学识广博,贯通中西,入商务印书馆,历8年之辛劳,编成我国第一部《新字典》及400余万言的《辞源》。陆镜若(1880—1915),陆尔奎子,早年留学日本,我国新剧(话剧)创始人,惜英年早逝,存年仅30岁。陆小曼(1903—1956),祖籍湟里,“樟村陆氏”后人,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被刘海粟誉为“一代才女,旷世美人”。民国十五年与诗人徐志摩结婚,后徐因飞机失事亡,小曼写悼亡诗,字字血泪,读之心碎,一时轰动。解放后任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国画院、文史馆,有国画、散文、剧本传世。 现代常州陆姓人士多科技界、艺术界精英:陆孝彭,雪堰人,洪都飞机制造集团公司飞机总设计师,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我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石化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陆仲武,我国著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陆婉珍之弟。陆正红,女,上海京剧院艺术总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荀派表演艺术家。陆仲良,前黄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哈军工导弹无线电控制系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副主任等,著名导弹控制专家。 与陆姓有关的地名、遗迹有:雅浦,村名,在雪堰镇。据光绪《武阳合志》载,此村系南宋末丞相陆秀夫宅第,后又易名下浦、下埠。陆庄,村名,在礼嘉镇。江南巨族陆颛,元至正进士,因避张士诚起兵,不愿出仕,隐居于此,因名陆庄。郑陆桥,桥和镇名,宋代已有此村名,以郑、陆二姓得名,原为木桥,明万历年间有里人募捐易木以石。城区有陆家巷(北接南河沿)、陆家弄(西接北大街),城郊有陆家村、陆房村、陆渚村,礼嘉有陆公岸村,政平有陆家田舍村,郑陆有陆坊里村,洛阳有陆巷里村,潘家有陆家浜村,圩塘有陆家野村,村前有陆家舍村,湖塘有陆家园村。与陆姓有关的地名有82处。 相关图片 《毗陵樟树陆氏宗谱》18卷1920年继述堂藏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